高中数学说课稿

2021-07-17 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立体几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节第八小节《棱锥》的第一课时:《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棱柱的后续内容,又是学习球的必要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棱锥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猜想、类比、比较、转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因此,应该利用这节课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

  (1)能力训练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的概念。

  ②使学生掌握截面的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及各元素间的关系式。

  (2)德育渗透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形状到归纳其性质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重 点:1.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 2.正棱锥的性质。

  难 点:培养学生善于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事物与事物的区别。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启发性题目,采用启发式诱导法,讲练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大纲》中“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思维量大,整节课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积极探索。

  三、说学法:

  这节课的核心是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锥)、由一般(棱锥)到特殊(正棱锥)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 学程序:

  [复习引入新课]

  1.棱柱的性质:

  (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2.几个重要的四棱柱:

  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

  思考:如果将棱柱的上底面给缩小成一个点,那么我们得到的将会是什么样的体呢?

  [讲授新课]

  1、棱锥的基本概念

  (1).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的概念

  (2).棱锥的表示方法、分类

  2、棱锥的性质

  (1). 截面性质定理:

  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已知:如图(略),在棱锥S-AC中,SH是高,截面A’B’C’D’E’平行于底面,并与SH交于H’。

  证明:(略)

  引申: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得的小棱锥与已知棱锥

  的侧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对应高的平方比、等于它们的底面积之比。

  (2).正棱锥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正棱锥的定义:

  ①底面是正多边形

  ②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们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3)正棱锥的各元素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结合图形,进一步探讨正棱锥中各元素间的关系,为研究方便将课本 图9-74(略)正棱锥中的棱锥S-OBM从整个图中拿出来研究。

  引申:

  ①观察图中三棱锥S-OBM的侧面三角形状有何特点?

  (可证得∠SOM =∠SOB =∠SMB =∠OMB =900,所以侧面全是直角三角形。)

  ②若分别假设正棱锥的高SO= h,斜高SM= h’,底面边长的一半BM= a/2,底面正多边形外接圆半径OB=R,内切圆半径OM= r,侧棱SB=L,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SMO= α ,侧棱与底面组成的角 ∠SBO= β, ∠BOM=1800/n (n为底面正多边形的边数)请试通过三角形得出以上各元素间的关系式。

  (课后思考题)

  [例题分析]

  例1.若一个正棱锥每一个侧面的顶角都是600,则这个棱锥一定不是( )

  A.三棱锥 B.四棱锥 C.五棱锥 D.六棱锥

  (答案:D)

  例2.如图已知正三棱锥S-ABC的高SO=h,斜高SM=L,求经过SO的中点且平行于底面的截面△A’B’C’的面积。

  ﹙解析及图略﹚

  例3.已知正四棱锥的棱长和底面边长均为a,求:

  (1)侧面与底面所成角α的余弦(2)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β的余弦

  ﹙解析及图略﹚

  [课堂练习]

  1、 知一个正六棱锥的高为h,侧棱为L,求它的底面边长和斜高。

  ﹙解析及图略﹚

  2、 锥被平行与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之比为1∶2,求此棱锥的高被分成的两段(从顶点到截面和从截面到底面)之比。

  ﹙解析及图略﹚

  [课堂小结]

  一:棱锥的基本概念及表示、分类

  二:棱锥的性质

  截面性质定理: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引申: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得的小棱锥与已知棱锥的侧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对应高的平方比、等于它们的底面积之比。

  2.正棱锥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正棱锥的定义:

  ①底面是正多边形

  ②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1)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相等,它们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2)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③正棱锥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课后作业]

  1:课本P52 习题9.8 : 2、 4

  2:课时训练:训练一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 》是高中数学课本第 册( 修)的第 章“ ”的第 节内容,高中数学课本说课稿。

  本节是在学习了 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 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反馈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 ,并依

  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 ,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 时,可通过

  演示,创设探索 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 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画板的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

  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

  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

  ②回忆指数的概念;

  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

  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

  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

  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

  ②交流、讨论

  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

  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

  ①板书例1

  ②板书例2第一问

  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重要性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一节独特内容。这一节课与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还为日后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两个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两个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树立"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观点。

  三、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中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的关于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都是以两个计数原理为基础的,而一些较复杂的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求解,更是离不开两个基本原理,所以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本章的重点内容。

  正确使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学生清楚两个基本原理使用的条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类,学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面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分类和分步的选择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准确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需使学生认清两个基本原理的实质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类还是分步,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如何运用这两个基本原理有正确清楚的认识。教学中两个基本问题的引用及引伸,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四、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启发引导式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类比推理,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设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六、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课题导入

  这是本章的第一节课,是起始课,讲起始课时,把这一学科的内容作一个大概的介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所以,首先阅读引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由学生感兴趣的乒乓球比赛提出问题,引出学习本节的必要性,明确研究计数方法是本章内容的'独特性,从应用的广泛看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课题(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这样做,能使学生明白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二)新课讲授

  通过幻灯片给出问题,配图分析,讲清坐火车与坐汽车两类方法均可,每类中任一种办法都可以独立地把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办好。

  紧跟着给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还有4班轮船可乘,那么一天中,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一点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均可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方法?

  这个问题的两个引申由渐入深、循序渐进为学生接受分类计数原理做好了准备。

  板书分类计数原理内容:

  完成一件事,有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种不同的方法。(也称加法原理)

  此时,趁学生对于原理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分类计数原理内容,启发总结得下面三点注意:(出示幻灯片)

  (1)各分类之间相互独立,都能完成这件事;

  (2)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确定的分类标准下进行分类;

  (3)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两类的两种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

  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分类计数原理的正确理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接下来给出问题2:(出示幻灯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见图9-1),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提出问题:问题1与问题2同是研究从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法,请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之处?学生会发现问题1中采用乘火车或乘汽车都可以从甲地到乙地,而问题2中必須经过先乘火车后乘汽车两个步骤才能完成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

  问题2的讲授采用给出问题,配图分析,组织讨论,强调分步。用多媒体配不同的颜色闪现出六种不同的走法,让学生列式求出不同走法数,并列举所有走法。

  归纳得出:分步计数原理(板书原理内容)

  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1×m2×…×mn

  种不同的方法。

  同样趁学生对定理有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分步计数原理内容,启发总结得下面三点注意:(出示幻灯片)

  (1) 各步骤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完成了,这件事才算完成;

  (2) 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确定的分步标准下分步;

  (3) 分步时要注意满足完成一件事必须并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个步骤这件事才算完成。

  (三)应用举例

  教材例1:(书架取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注意区分是分类还是分步。

  例2:由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整数(各位上的数字允许重复)?本题设置了4个问题:

  (1) 每一个三位数是由什么构成的?(三个整数字)

  (2) 023是一个三位数吗?(百位上不能是0)

  (3) 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怎么做?(分成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

  (4) 怎样表述?

  教师巡视指导、并归纳

  解:要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从1~4这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有4种选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由于数字允许重复,共有5种选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仍有5种选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可以组成的三位整数的个数是N=4×5×5=100.

  答:可以组成100个三位整数。

  (教师的连续发问、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教师在第二个例题中给出板书示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两个基本原理实质的理解,周密的考虑,准确的表达、规范的书写,对于学生周密思考、准确表达、规范书写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后面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排列、组合综合题打下基础)

  (四)归纳小结

  师:什么时候用分类计数原理、什么时候用分步计数原理呢?

  生:分类时用分类计数原理,分步时用分步计数原理。

  师: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分步时要求各步是相互独立的。

  (五)课堂练习

  P222:练习1~4.学生板演第4题

  (对于题4,教师有必要对三个多项式乘积展开后各项的构成给以提示)

  (六)布置作业

  P222:练习5,6,7.

  补充题:

  1.在所有的两位数中,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共有多少个?

  (提示:按十位上数字的大小可以分为9类,共有9+8+7+…+2+1=45个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两位数)

  2.某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有m个不同的志愿可供选择,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愿依次填写3个不同的志愿,求该生填写志愿的方式的种数。

  (提示:需要按三个志愿分成三步。共有m(m-1)(m-2)种填写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数中,有且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来求解:(1)△△□,(2)△□△,(3)□△□,(1),(2),(3)类中每类都是9×9种,共有9×9+9×9+9×9=3×9×9=243个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

  4.某小组有10人,每人至少会英语和日语中的一门,其中8人会英语,5人会日语,(1)从中任选一个会外语的人,有多少种选法?(2)从中选出会英语与会日语的各1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提示:由于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会英语又会日语。(1)N=5+2+3;(2)N=5×2+5×3+2×3)

  只要大家用心学习,认真复习,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战场上考取自己理想的成绩。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算法案例3,主要学习如何给一组数据排序,学习作程序框图和设计程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将能使许多复杂的问题在计算机上得到解决,减少工作量。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种排序法的排序步骤及计算机程序设计

  难点:排序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数据排序的原理能使用直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给一组数据排序,进而能设计冒泡排序法的程序框图及程序,理解数学算法与计算机算法的区别,理解计算机对数学的辅助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根据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的步骤,了解数学计算转换为计算机计算的途径,从而探究计算机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区别,体会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辅助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排序法的学习,领会数学计算与计算机计算的区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数学的促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模仿排序法中数字排序的步骤,理解计算机计算的一般步骤,领会数学计算在计算机上实施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大家考完试后如果要排一下成绩的话,单靠人手该怎样操作呢?如果我们用计算机里的软件电子表格对分数排序就非常简单,那么电子计算机是怎么对数据进行排序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

  二、探索新知

  这里我先让学生们阅读课本P30-P31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的步骤有什么区别?

  (2)冒泡法排序中对5个数字进行排序最多需要多少趟?

  (3)在冒泡法排序对5个数字进行排序的每一趟中需要比较大小几次?

  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作出回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自主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而不只是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灌输。

  三、知识应用

  例1 用冒泡排序法对数据7,5,3,9,1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根据刚刚提问所总结的方法完成解题步骤)

  练习:写出用冒泡排序法对5个数据4,11,7,9,6排序的过程中每一趟排序的结果.

  (及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例2 设计冒泡排序法对5个数据进行排序的程序框图.

  (在之前所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画出程序框图,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

  思考:直接插入排序法的程序框图如何设计?可否把上述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

  (之后出一个练习题,找出思考题的答案)

  练习: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对例1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画出程序框图,并转化为程序运行求出最终答案。

  (这里可以使学生们领会数学计算与计算机计算的区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数学的促进。)

  四、课堂小结:

  (1)数字排序法中的常见的两种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它们的排序步骤

  (2两种排序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3)注意循环语句的使用与算法的循环次数,对算法进行改进。

  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

1.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2.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3.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4.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5.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6.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7.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8.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上一篇: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