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5-06 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 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 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 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 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 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 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 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说课稿 篇2

  一、说学情

  了解自已的学生学习的情况是设计一个优秀的教学预案的重要前提,多好的教案,如果不符合你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也会漏洞百出,事倍功半。六(1)班学生半数基础不扎实,表现在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差,计算能力低,归纳能力欠缺;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常学习。因此,怎样以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与课常,怎么样把知识点拉近生活的数学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将成了首要考虑的东西。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分数乘整数,例1、例2及相应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整数" 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本单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作好铺垫。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以上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迁移、自主观察、讨论、交流、推理、概括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2、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本课以"引学——导学——辅助归纳"作为教师的参与形式,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会计算了,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是凭借经验或直观知道计算方法,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因此本节课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问题情境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算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得到用加法及用乘法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规律,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真正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每一个情境中大家提出的新问题,逐步形成新知识,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的火花,增长新智慧,形成新能力。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引入设疑——作图解疑——实践归纳——应用深化"四个教学程序:

  (一) 说说引入

  ① 5个12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12×5)

  ② 6个0.5的和呢?(0.5×6)

  ③ 3个1/7的和是多少?你会列式吗?(1/7×3)

  教师由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再到分数乘整数,学生能够很快写出算式,但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呢?如何运算呢?运算有何规律呢?这些问题将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下子提上来了,更好完成以下教学。

  (二)说说 合作探究、归纳解疑

  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出示例题,以学生分组画线段图为载体,理解分数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算理,初步归纳: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 运用新知、实践归纳

  例2: 3/8×6(学生独立计算)

  灵活运用例2,把它当作是刚才学习的分数乘整数的一个练习,分小组探讨完成,并找出它与例1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板书后请学生评价三位同学的.做法,判别最优方法。这一教学片断意在调动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归纳出"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⑵成果展示:生1: 3/8×6= 3*6/8 = 18/8

  生2: 3/8 ×6= 3*6/8 = 18/8 = 9/4

  生3: 3/8 ×6= 3*6/8 = 9/4 (先约分,后乘)

  (四)说练习应用深化

  练习主要有三个: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看图写分数乘整数算式"

  (2)计算练习

  (3)判断练习

  以上练习再一次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准确的计算习惯。

  (五)说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说板书

  分数乘整数

2/11×3= 2/11+2/11 +2/11 = 2+2+2/11=2*3/11 = 6/11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当年袁绍手下陈琳曾写过一篇檄文,将曹操及其祖上全都骂了一遍,曹操后来破袁,非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令其为幕僚,就是看中陈琳的才气。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位有才之士,有诗为评: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便是杨修,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一起爱才之士为何杀掉有才之士。

  (二)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在讲解课文之前,学生自由浏览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在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小说讲了哪些事。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梳理文章内容,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内容,以更好地理清小说的思路,揭示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因此,在研读部分,我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刚才对内容的把握请抓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品析曹操和杨修二人的性格特征。(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文杨修死因的分析做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对此精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杨修的死因。

  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并在回答结束之后进行相应总结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寻杨修死因的本质:难道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杨修的死因,以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曹操和杨修的语句,结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对待狂士祢衡的故事,仔细品味。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易中天曾经说过“祢衡之死是在于他不了解人,而杨修之死,是因为他他了解人了。并且这两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祢衡则是不知彼,亦不知己,祸从口出。因此,我们做人要谦逊有礼,不能太过于张扬,锋芒毕露必会成为众矢之的。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我会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并在大屏幕上补充相关资料。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去之后找一找《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篇章,读一读,试说一说你喜欢的三国人物,通过典型的事件,试分析你喜欢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表达修改我的习作》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一板块的第一次表达训练。本次表达的内容是“修改我的习作,换个方式表达”。是利用从前掌握的修改符号,结合这个表达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课标和本册教材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和表达的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情境图,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

  2.在习作修改的对比中,体会习作修改的好处,感受到修改习作的快乐。

  3.养成乐于修改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会动手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说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做法有:

  1.故事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激起爱学、乐学的愿望;

  2.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并自己寻找答案,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到书中寻找答案,有遗漏的教师再进行补充;

  3.注重总结归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4.培养独立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同学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主要有六大环节:

  (一)故事导入,引出本课课题,明确为什么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主要方法为学生质疑,学生解决,然后教师通过对中外知名作家反复修改自己作品的例子,让学生知道好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从中体会到修改习作的好处。

  (二)教给修改习作的方法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开讲时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回答不上,再看书中的情景图寻找答案,回答不全教师再进行补充,然后大屏幕打出小学生修改自己习作应做到的五点基本要求,也即是修改方法。教师再由问题过度:怎样才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仍是先由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大屏幕打出,使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三)复习学过的修改符号,为修改习作做准备。

  (四)师生共同修改一篇习作,由领到导到放,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五)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同桌合作,进行互改,再将改过的个别文章拿到全班进行交流,检验学习效果,为其他同学做示范。

  (六)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我将从一下五个方面阐述本次课程的安排。

  一. 学前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介绍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之后的课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重要反应作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框架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对“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而获得。本节内容是课标中第四个主题的重点内容,在课标中他属于理解层次。

  2.学生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初一学生思维具有跳跃性,所以我设计了演示实验,用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本质。又考虑到初一学生没有学过化学,而本节内容又需要化学知识,所以我还安排了一个互动的铺垫实验(具体内容后面介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现象。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说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2.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学生能够说出呼吸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通过与光合作用的对比,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 重难点分析

  1. 重点: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证明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是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实验的观察、设计和动手能力是作为能力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把概念和三个演示实验作为教学核心,作为重点内容介绍。

  2.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中介绍了有机物的构建,而在呼吸作用中,有机物会分解供能,学生对于有机物的构建后再分解会觉得很难理解,再加上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这一部分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 教法分析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法:实验不拘于枯燥的课本文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导学生思考。

  2.探究性学习:用探究式学习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自己发现现象本质,从而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互动式学习法: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室为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积极思考。

  五. 教学过程

  1. 导课:播放视频,展示小老鼠与植物共存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要呼吸?从而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用视频可以激发兴趣,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很高,而且视频生动形象。

  2. 铺垫实验: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初中生的化学知识积累很少,先给他们做个铺垫实验会让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现象理解的更透彻。请学生自己上台,互动实验会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3. 三个呼吸作用实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相互讨论,自己得出现象本质,从而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实验一: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CO2

  实验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实验三:证明活的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之所以将这节课设计成为演示实验课,是因为考虑到学生自己做实验很耽误时间,没法完成课时计划。加之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很强,实验中又涉及到玻璃、火等因素,为了保障学生安全,由我自己做演示实验。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作为演示实验。

  4. 总结:三个实验介绍完后得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得出呼吸作用的本质,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5. 与光合作用做对比,从反应部位,能量、物质、气体变化方面将两者对比。运用对比既可以复习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又可以更好的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还可以锻炼学生总结、对比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6. 结课:用两个课后思考题结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讲呼吸作用联系到生活生产实践中,学以致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第5课。它是继上一课“食物变化”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的变化。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发霉的面包,是引领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食物。第二部分:面包发霉的条件。通过观察,让学生猜想面包发霉的条件。(书本上的第二、三两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我将它们改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三部分: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寻找面包发老霉的原因。(在面包上放些霉菌的环节,我把它删除了,因为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误会,认为霉菌放得多会长得快一点,霉菌放得少会长得慢一点,对霉菌生长条件,引起误解。)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②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②在对霉菌生长的实践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二、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食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为: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霉菌进行观察、研讨、猜测、验证,以进一步寻找霉菌生长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对霉菌的生长有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1.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面包发霉的条件

  (3)哪一块面包的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①设计实验方案。

  ②选择实验条件

  ③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4)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 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 今天我的说课题口是 《人体的组成》 是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 运用类比的方法, 理解由细胞、 组织、 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内容,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从土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o

  知识与技能口标:

  1、 能在自己的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和系统。

  2、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 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 能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并能描述细胞形状。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类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 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o

  为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知识前测, 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对学生已有知识做一个前测活动o首先提问学生人体从外观形态上可分为哪儿部分,然后鼓励学牛在 张纸上将自己所知道的人体的内部器官闺出来或写出来o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完成情况, 很容易对学生已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o 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人体内部器官的样子画山来, 实现学生思维的可视性, 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二、 活动感知:

  通过类比、探究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的系统;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o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活动一: 认识人的器官名称及所在位置

  1. 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 20页图进行比较. 然后对照阁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口己的身体相应位置指出来n

  2、 出示课件h 理解一器官: 肝脏、 胃、 肺、 心脏等。系统: 包括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等。

  3、 在学生对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有所了解庇 告诉他们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添一种系统, 让学生对人体的枸成先有一个总体的、 概括的了解o

  4、 出示课件 2。 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巾, 根据学生的实际, 自然地将话题转到忙单元研究的建筑物的结构上, 从而引领学生对建筑物和人体的构成作类比研究。

  5、 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将人体的结构层次逐一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进行类比, 可以鼓励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 一部分, 组织、 器官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口

  通过类比, 逐渐认识到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口 出示课件 3。 “某某细胞组织m"器宫…"系统”是人体构成的基本层次。 用类比的万法去分析,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 仿照刚学到的方法将人体的结构或身体内任意 一个系统与某种机器或植物进行类比, 强化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o

  例 如 :

  铁分子一各种形状的铁块一各种零件一各种操作系统一机器

  7. 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细胞o

  活动 2: 观察细胞

  l. 与人体一 一样, 构成其他动物、 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o 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n

  教师小结: 细胞非常小, 想想我们用儡卜么工具观察它们?

  引出观察细胞的丁具: 显微镜。

  2. 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1) 出示课件4、 介绍显微镜的构造n

  (2) 出示课件 S咖9。 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用法。

  (3) 观察细胞口

  步骤:

  〇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o

  @调节显微镜 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

  固观察细胞, 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分组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 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口 激发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积极性o

  4、 当确保每位学生都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后, 再根据学校实际提供学生一些其他动植物的细胞标本进行观察o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并进行描述.与同学交流,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细胞的形态、

  种类多种多样。 出示剩下的课件,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细胞的神秘。

  5. 教师小结: 绝太多数生命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o 有的结构简单,

  只有一个细胞; 有的结构复杂, 由数亿个细胞构成o 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 排出二氧化碳废物, 为人体的牛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o

  三、 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本节课, 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一问题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也对知识有更好的整合o 再把课上的只是延展到课外, 让学生去探索科学史为有趣的知识, 培养学生热麦科学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内部器官

  心脏、 肺、 胃、 肝脏、 大肠、 小肠、 肾脏、 脑

  人体的主要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显微镜的构造o

  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 针对 《人体的组成》 这堂课, 让学牛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人体的基本结构, 以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观察细胞结构知识。教学手段, 讲课与体验结合, 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 类比等方法,认识人体的组成。 并在自己身体上找出内部结构各个器官位置o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构成人体内部的器官图, 有所了解后, 告诉他们教材卟啪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o 老师根据背景资料内容简要告诉这些主要系统的名称口这样做口的是让学生对人体的结构先有一个总体的, 概括的了解o 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中, 知道人体的每个器官之间, 系统、 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口 然后, 启发学生对人体与建筑物结构层次作类比, 增强学生认识的灵活性。 鼓动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的哪一部分。老师解释人体内部结构层次组织、 器官分别相当于建筑物结构层次楼房n 图中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口 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器官就像建筑物一样, 环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口 人体的各个系统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使人体成为 一个统一 一的整体, 帮助学生通过类比o解释后, 再次让学生观察、 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观察、 提问、 设想、 动手实验、 表达、 交流的探究活动中,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九 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 学习精神和科学思维a 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口

  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 但缺乏灵活性、 学习习惯较差o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 理解不甚深刻, 运用能力差n

  在今后, 我不断学习, 以课改精神为指导, 认真探讨敦材, 明确教学目标, 研究学儿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点、 行为, 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o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却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针对这一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2个生字。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展开想像,学会“( )说:‘荷叶是我的( )’。”的句式表达。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本课生字,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摇篮”、“停机坪”等词语的意思。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快乐识字、合作学习、快乐朗读”的教学方法。

  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带问题去读——自我展示读——猜一猜”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图,接着问:“你们瞧,这是什么?”(荷叶)“那你们能说说荷叶长得怎么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到课件上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紧接着出示课题并板书:14荷叶圆圆

  2、认读课题中的“荷”字并书写“叶”字。认识“荷”字注意引导学生识记的方法,书写“叶”字要强调“口”字要偏上,而且要写小。

  3、让学生美美地把课题读一遍。

  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读课文,随机识字写字。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要做到巧识字、巧读文,以读文为载体,识字为目的,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巧妙地达到以读促识、以识促读、读识互补、文悉字熟的目的,则是低年级阅读课的关键。

  识字读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摇篮”、“停机坪”词语的意思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分层次读文,随文识字析词”的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通过“三读”来完成。

  第一次读——自主尝试读。我先出示自读课文的要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生字,达到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画上波浪线。接着四人为小组认读生字,最后老师抽读生字。这样让学生自主尝试读课文,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

  第二次读——带问题去读。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观察:说说荷叶真美啊,它吸引了哪些小伙伴?(在这里贴图板书:小水珠……)接着提出问题:荷叶的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去读课文。最后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在本次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拼读字音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和语言的积累上了,识字要寓于阅读之中。

  比如在这里利用“摇篮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以前的“摇篮”是用竹子来做,所以“篮”字是竹字头,以前的摇篮啊,要爸爸妈妈用手不停地摇,躺在里面的小宝宝才睡得香,所以这个“摇”是提手旁的,这样帮助学生记住了“摇和篮”的字形,又让学生理解了“摇篮”的意思,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停机坪”的意思,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住“珠、停、坪”等生字,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机”字。最后让学生连读四个句子。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与“读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了识字理解,有效地协调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巧妙地达到以读促识、以识促读、读识互补的目的,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也得到了巩固。

  第三次读——自我展示读(个性化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本次朗读,是在学生前两次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接着有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读后要评价,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这三层次的朗读,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

  (三)拓展练习。

  《新课标》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拓展内容: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还会给谁带来快乐?利用课件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像,以“()说:‘荷叶是我的()。’”的句式来说说。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复习巩固生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课结束前又进行了一次生字巩固,通过带拼音读生字,去掉拼音再读词组,猜字谜等,通过多种形式地反复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七、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作为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引领学生熟悉课文,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体味文字的美妙。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眼前一目了然,不过整体下来,感觉学生的课文朗读把控的不够好,有些顾此失彼,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的层次考虑周全。

【【热门】说课稿锦集8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锦集7篇

2.【热门】说课稿锦集6篇

3.【热门】说课稿锦集六篇

4.【热门】说课稿锦集九篇

5.【热门】说课稿锦集六篇

6.【热门】说课稿锦集6篇

7.【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8.【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上一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