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说课稿

2024-07-04 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力平衡》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力平衡》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习多力平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平衡状态。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平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

  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一对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

  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③通过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平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平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平衡》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悬挂在屋顶上的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平衡/不平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平衡/不平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平衡/不平衡)

  演示:用剪刀把平衡的纸片剪成两半。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平衡力()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A一定是平衡力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D无法判断是否是平衡力

  (3)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

  5、布课外作业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二力平衡》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

  (1)自制二力平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对平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①先演示;

  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

  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习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平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平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平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平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力平衡》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习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习。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

  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

  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

  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力平衡》说课稿 5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 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 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 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 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 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 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习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 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平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物体所处状态为平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平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平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习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平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 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补充习题基础部分练习

  以下是为您提供的一份《二力平衡》的说课稿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

  # 《二力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二节内容。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状态,为后续学习浮力、压强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状态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

  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通过讲授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探究学习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视频,如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二力平衡。

  2. 新课教学

  二力平衡的概念

  通过对导入视频中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二力平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如两个力的大小可能相等、方向可能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等。

  设计实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轮、钩码、细线等。实验步骤如下:

  1. 使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力,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 使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力,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3. 使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力,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4. 使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直线上的力,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如起重机吊起货物、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等,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应用,强调重点和难点。

  4. 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5.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二力平衡》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概念、测量以及力的合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力的平衡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规律还比较陌生。初二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讲授法: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应用,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交流。

  2. 学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归纳总结法:学生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些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图片,如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能保持这种状态。

  提出问题: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的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有的物体却不能?从而引入新课——二力平衡。

  2. 新课教学

  二力平衡的概念

  通过分析上述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二力平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设计实验: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装置可以使用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通过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力的大小,通过改变拉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来探究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对二力平衡的影响。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如起重机吊起货物、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等,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通过对比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受力物体、力的性质、作用效果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3.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应用以及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强调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

  4. 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与二力平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纠正。

  5. 布置作业

  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加深对二力平衡知识的理解。

  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二力平衡》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力的概念、测量以及力的合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主要探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状态及条件,为后续学习浮力、压强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力的平衡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平衡力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态度。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

  二力平衡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二力平衡的现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讲授法: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等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学法

  观察法: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有关二力平衡的信息。

  实验法: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归纳法:归纳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提高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处于这样的运动状态?从而引出课题——二力平衡。

  2. 新课讲授

  二力平衡的概念

  结合视频和实例,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力,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二力平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作出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重点强调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二力平衡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如起重机吊起货物、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等,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应用,强调重点和难点。

  4. 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与二力平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5. 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二力平衡的实例,并尝试分析。

  七、板书设计

  1. 主板书

  中间:课题《二力平衡》

  左边:二力平衡的概念

  右边:二力平衡的条件

  下方:二力平衡的应用

  2. 副板书

  实验数据记录

  学生的回答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二力平衡》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力平衡说课稿11-15

《二力平衡》说课稿12-05

二力平衡说课稿12-09

二力平衡说课稿(通用11篇)08-24

《二力平衡》教案03-17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04-15

《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08-15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03-23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07-27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精选10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