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冬冬读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冬冬在好朋友丁丁的鼓励和赞扬下,从胆小到胆大,由自卑到自信,把课文读好的全过程”(主要内容),说明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欣赏、互相信任、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适时地给人赞扬和鼓励,尊重朋友,爱护朋友。本文语言句式简练,但生字较多;情节简单,但蕴含丰富。
因此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19个(包括多音字“教”)。学习“辶”旁,归纳“讠”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爱好。(第一课时)
2.会写7个生字,注意书写要点。(第一课时)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第一课时)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友谊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第二课时)
5.发展与人合作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语言及动手的能力;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及想象力。(第二课时)
我下面只说本课的第一课时。
由于一年级的重点是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和识字方法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19个(包括多音字“教”),会写7个。学习“辶”旁,归纳“讠”旁。要养成学生自觉识字的习惯,并形成一套固定的识字模式,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坚持,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生字学习的方法以及流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爱好。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从学生熟悉、喜爱的歌曲《找朋友》入手,使学生在听歌、唱歌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并结合课题,熟悉“读课文”三个生字。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尝试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圈出不熟悉的字,然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识它。(板书:识字音:拼、听、问、猜、查)
2.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听,碰到问题相互交流、解决。
3.汇报交流读。(谁读得最棒?你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
4.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指导学生试读、同桌读、指名读等,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反复读的活动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互评、自评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也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进行隐性的自我评价。]
环节3识字教学(课件出示生动的水果卡通图)每个水果后面都藏着一个词娃娃,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吗?
1.摘卡识字中贯穿自读、领读、“开火车”读、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字组词或说话)。
2.集体交流识字好办法。
①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听。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板书)记字形:变个小魔术、加一加的方法(组合法)、编个儿歌……
②“读、课、请”这三个字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③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站”、“这”两字?学习“辶”旁。
④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难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同学间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出示句子:“教室里没有人再笑了”,“哥哥教妹妹写字”,读中体会多音字“教”的不同用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小组合作“叠高楼”,巩固生字的把握情况。
[生字教学对一年级儿童来说往往很枯燥,为达到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了摘卡识字、“开火车”认读、“叠高楼”等游戏识字法,学生以极大的爱好参与识字游戏,个个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爱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环节4再读课文,流畅有感情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出示生字。
2.男女生分读、齐读。
3.观察生字,书空自己喜欢的字的写法。
4.个别书空,然后全班书空。(老师注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5.比较“文”和“这”的区别,你认为怎样写“这”字会更漂亮?(走之儿的横捺比较难写,指导学生用手指在桌面上多连几遍,然后描红。)
6.学生安闲的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观察能力。指导书写时,注重随时纠正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重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及时表扬认真书写的学生。]
1.拼读课文,读出感情。
2.填字格中的生字抄
3、带1、组2。好处:巩固知识点
四、说板书设计9朋友冬冬读课文识字音:拼、听、问、猜、查记字形:变个小魔术、加一加的方法(组合法)、编个儿歌……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当堂课的思路。.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爱慕之心,人皆有之”的确,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幼儿也不例外。本周的主题是花,正符合幼儿的审美要求,他们熟悉花,又不缺乏对花的喜爱之情。他们认为花正是美的象征。“美丽的花”是以花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是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这是前提与基础。另外,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我让幼儿自带一盆花到幼儿园,让其照顾自己的花卉进行观察和记录,从实施情况来看,幼儿对花的爱护及养护有佳,所以,这也是选择以“美丽的花”为内容的原因之一。
二、 说目标
幼儿对于花都很熟悉,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这个平常的问题基础上,我又重新调整了目标,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多方面能力为目的,把目标定为:
1、了解花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感受各种各样的花的美,产生喜爱花、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现花的美。
其中,目标
1是知识方面的,
2是情感方面的,
3则是在情感目标的基础上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表现。
三、 说教法
考虑到本班
幼儿是一个较为活跃的集体这个实际情况,特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谈话法
以平等地进行交谈的方式开展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哟额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宽松的语言氛围。我认为,谈话法是一种比较直接且能有效把握幼儿心理的方法。
(二)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四、 说学法
(一)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本班幼儿的情况,语言表达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形式,他们也会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偶尔还会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语言表达是幼儿进行活动最乐于接受的。
(二)尝试活动法
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尝试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幼儿极为感兴趣的形式。幼儿在尝试活动中,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自我意愿的实现,也是幼儿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平台。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蝴蝶找朋友引题,首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了解蝴蝶喜欢花是因为花很美丽,让幼儿也从中初步体会花的美丽,引出所授课的内容。
(二)谈话
活动
这个部分是教师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的环节。
通过提问、欣赏、交流,让幼儿体会、感受花的美丽,简单了解各种各样的花,以及了解花的组成部分。
(三)幼儿活动
这是幼儿的尝试活动,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多种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方式,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与同伴合作完成。
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活动,教师可以检验幼儿对花的结构的掌握情况,同时,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并操作活动,是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地位的活动形式。
(一) 展示
展示活动是对幼儿操作活动结果的肯定与互相评价,让幼儿感受花的美丽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理解
“信封纸偶”是浙美版第二册第10课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要强调形成创意,又要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信封作为信件的外包装,外形固定(或正方形或长方形)较为呆板,然而经过学生一番巧妙的设计、制作之后。把它变成信封纸偶,就变得生动可爱,富有情趣,再配以表演活动,就使它具有生命力。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小朋友非凡的创造力、巧妙的构思、稚拙的动手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动手操作、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根据以上理解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并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在信封的合理位置剪出伸手指的小孔。
难点:能制作出表现自己独特喜好的装饰纸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信封纸偶的特点及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会简单制作一个信封纸偶玩具。
3、在学习制作纸偶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学生:信封、各种彩纸、胶水(或固体胶)、剪刀、彩色笔(或油画棒)。
教师:信封纸偶数个,信封,彩纸、双面胶、剪刀、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条
1.课件出示一张充满线条的风景照,让学生找找风景照中看到了哪些线条。
师:线条是美术中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变化多端的线条可以产生非常有魅力的画面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下“线条的魅力”(课件出示课题)。
2.师:除了刚才图中看到的线条,你还说的出其它的线条吗?
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线条。
师:世上的线条有很多种,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可以把线条简单地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
3.点击课件,一起与学生初步认识直线、曲线。
4.学生尝试表达对不同线条的感觉,初步感受线条的美感特征。学生拿出教师发予的线条 感受题纸,经过自己感受,小组讨论,把对不同线条的感受书写下来。
反馈学生填写的感受,师也出示自己填写的感受。
5.师:其实,在我们身边,线条无处不在,我们来一起去找找大自然中的线条。课件附和音乐欣赏自然界中的线条,师生一起感受其中不同线条所具有的不同的情感表现。
部分欣赏自然物:
花地——(平静、宽阔)——直线、水平线
梯田——(柔和、舒畅)——曲线
波光——(飘逸流畅)——网状曲线
海浪——(翻腾)——粗细结合的波浪线条
爆炸——(危险)——放射线
……
二、尝试画线
1.合作学习,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2.尝试练习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尝试线条表现力。
3.反馈一些学生尝试品,简单评价。
4.谈学习感受,请同学说说画线条的感受。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欣赏学习
1.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老师范作、画家作品以及其他学生的线条作品,交流感受,注意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等的变化。
2.小结如何画好一张漂亮的线条画:
一张好的线条画,不但要画面完整,主体分明,而且画面上总会出现黑灰白的层次变化,黑灰白的层次需要做到线条的粗细变化、深浅变化、长短变化以及有疏有密的变化等等。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感受,也都需要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这样才会产生好看的画面效果。
四、学生创作
1.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2.欣赏部分学生作品。在欣赏中评价学生作业中的优劣之处,对他们作业中的线条安排和画面完整性,作出评价。
五、总结
许多同学刚才都有用线条表达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希望你们平时多留意观察身边的线条,画出一些更好看的线条画作品。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让学生利用信封制作纸偶的手工课。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最担心的是学生制作会比较慢,到时候会来不及作品展评。本课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我采用了学生现在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懒羊羊”制作的信封纸偶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主题。
第二环节:新授
首先要解决的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在合适的位置剪出伸手指的小洞。我先让学生观察小洞的位置,再让一学生上台尝试剪,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是否正确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在鼓励学生上台。最后我把学生的方法总结一下,再演示可能发生的错误。本环节我的评价过于简单。
接着是分析制作纸偶。我通过一个小魔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然后引出一个纸偶,让学生观察纸偶分析制作方法及步骤。最后是我的示范。教师示范我当时很犹豫,要不要示范,示范担心会限制学生的想象,不示范又担心有些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照顾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示范中我也向学生渗透制作方法的多样性,及制作中颜色的选择对比。但是在这里我出现了一个差错,原先准备的粉红的嘴唇,却变成了黄色的,因此我只好问学生如果选用跟脸一样的颜色好吗?
第三环节:作品欣赏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情境。联系“懒羊羊”说他今天要到我们班举行一个信封纸偶的选美比赛。看看他都邀请了哪些嘉宾。出示各种各样的信封纸偶挂在绳子上。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信封可以制作成各种种类的纸偶,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第四环节:学生创作
这个环节我考虑到学生的动作会比较慢,没时间意识。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参赛条件:本次比赛只限制10名选手,只要制作动作快又好的,就可参加。动作慢的可以合作。这样的话,就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照顾到动作慢的学生。大大节省了本环节的时间。我在本环节中看到有些学生做的很好只因为慢了一些,我就临时增加了几个参赛名额。这样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环节:作品展评
本环节是我自己认为最大的败点。我让学生评选出几个奖项,在最后的明星大奖上,有几个学生就争执了很久,我只好让学生们投票选择。在这里我拖了太多的时间。其实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也考虑过别的老师说的贴星星的方法,但当时考虑到学生一上台纪律就会乱,后来就放弃了。课后许多的老师都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只要说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表现的很好,所以今天每个都是大明星。就可以一刀截下来,我受益匪浅。
总结原因还是我自己的课堂调控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当时整堂课我都非常的紧张不自信,人都很坚硬,跟学生的互动也不是很好,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非常到位。但是本次活动也大大增强我的自信心,现在我不会很紧张了。这次活动是很宝贵的经验,让我踏出勇敢的一步。以后有这样的活动我会积极的参与,不断的磨练自己。
说课稿 篇4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理想因努力而实现,教育因奉献而发展。今天我就围绕责任与奉献这一主题来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每个人的责任》,这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我的设计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凸显主体地位。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主导地位。
二、说教材
首先说说课程内容标准:一是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二是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接下来说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录像及图片、阅读教材、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个人反思、情感渲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因为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缺乏责任感,无心向学,突出这一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奉献精神。我确定的依据是: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从现实看,不少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爱心。在维护公共利益中,有可能与实现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甚至会损害个人利益,这使学生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突破这一难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
五、说学情
初中生的价值取向正处在转轨时期,由于受年龄限制,不少学生认为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社会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一是有效教育,简称EEPO。另一种方法是问题教学法。在教法方面,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说教学手段
我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主要的教学准备是采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共设计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角色导入,整体感知。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这些角色履行着哪些职责?
(2)你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承担着哪些责任?
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教材。学生看完录象后,2人小组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最后,我提出一个引领性问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预习本节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通过引导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整体感知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作用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接着说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观看两组录象、图片,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下面现象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2)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先看一组反映“和谐玉林”的录像、图片(学生看),再看一组与“和谐玉林”不相协调的图片(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说)学生通过强烈的对比,懂得要形成公德意识,要遵守社会规则,要学会关怀他人、心系社会,要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完以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我进行点评、精讲,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面说第三个环节:巩固强化、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活动,我让学生组成6人小组,说一说:
(1)自己平时在公共生活中是如何承担责任的?
(2)有什么不足?如何纠正?
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承担责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第二个步骤是做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做课堂练习,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品课的时效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接着第三个步骤,社会实践活动。我组织学生组成4——8人小组,任选下列一个活动并积极实施。活动一: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为学校或社区服务的活动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活动任务。活动二:观看我镇大良江河段被污染状况的录像,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良江实地考察(注意安全),写成调查报告,交学校备案,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设计这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融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下面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共鸣,思想升华。我让学生跟随投影画面,高唱《爱的奉献》,达到本接课的高潮。学生唱着这高昂的歌曲,他们的心灵将会引起震撼,思想将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以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为楷模,用高尚的思想引领他们以后的行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奉献公益事业,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奉献他们的力量。从而再次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图解式的板书,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自觉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提高各种技能,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安排4个小组活动,内容教多,在1个课时内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会有所欠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是一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益智类的童话故事是很感兴趣的,但要让他们在了解故事内容后,说说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作出简单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见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此课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自读自悟法:通过静心地自由读文,自学生字,圈划有关句子,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朗读感悟法:“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次有目的地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牧童回答的巧妙。
(三)游戏法:在“你问我答”的游戏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质疑解疑的好品质。
五、说学法。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中理解课文语言,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说实施。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好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以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初步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本课的初步认识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边听边记,边听边思的好习惯。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后,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
3、用“——”和“~~”分别划出国王和牧童说的话。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静心阅读的好习惯,我则在一旁作为一个学习伙伴、一个参与者在学中进行指导、辅导。学生反馈交流时,根据字的不同特点,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识字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四)品读课文,感悟智慧。
国王与牧童之间的对话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围绕“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交流体会,明白其中的“巧妙”所在。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对牧童的回答作出简单的
(五)课外延伸。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因此,在结束课文的学习后,我设计了游戏“你问我答”,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努力地寻找答案,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另外,我还向小朋友推荐了《聪明的阿凡提》、《小孩智答老和尚》两个有趣的故事,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兴趣。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课时《8、9的组成》。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掌握8、9的组成是进行8、9的加减运算的基础。在此我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体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活动掌握8、9的组成。难点是:将数字8、9按序分合。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向同学们呈现了学生最喜欢的五角星,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之后,我告知学生五角星的数量是“比9个少,比7个多”,学生猜出后,我故意呈现7个五角星,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了,7添上1就是8。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探究发现法
教学8,9的组成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小棒和一些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发现8和9的组成,掌握8和9的组成。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3,游戏巩固法
学生在完成了8和9的组成后,我便和学生一起作对口令的小游戏,当学生知道了游戏规则,学生和学生相互对口令。课堂上一派热闹景象,人人争先恐后,个个参与其中。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因此,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和三角形,亲身感知、体验数的组成,从而得出8,9的分解和组成,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旧知 激兴导入
新课开始,,我向学生展示5个漂亮的画片,让学生填写图上空白的地方,接着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五星,有意思的渗透8和9的组成,从而很自然揭示了课题
这样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了孩子爱玩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学具,合作学习数的组成
教学8和9的组成,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感知8 和9的组成。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边讨论,自己发现知识的构成。
这样设计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师生互动 游戏巩固
学习8、9的组成以后,如何牢固掌握至关重要。我采用对口令的形式深化学生记忆。教师说7,学生对7和1组成8,7和2组成9。除了师生互对,同桌之间也开展了对口令。
找朋友。教师把8张数字卡片发给8个学生,让他们面对面站好,要求他们找到朋友以后手中的数字卡片组成8。
这样设计教学,再次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孩子们对8、9组成的记忆将牢记心中。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进一步系统的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使之内化于学生的脑海。
本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五 课后反思
由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不太合理,在导入新课前的复习旧知时,过多的占用了一些时间,导致后来的游戏巩固活动显得时间不够用,也没有时间完成作业,再就是对8和9的组成没有反复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谢谢各位,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至爱亲情。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父亲深沉的爱、母亲温暖的爱、手足真挚的爱。《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所写。他年幼父母双亡,只好寄居在体弱多病的祖父家中。不久,祖父也猝逝了。作者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因而特别渴望父爱、母爱。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让学生们能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至爱亲情。这篇小说情节短小,但却一波三折。父母的形象也在这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升华。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较重,不能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而在这一单元中的学习都是有关于至爱亲情的,所以,在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倦怠情绪。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理解文中父母的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至爱亲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应该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自己的感情世界。我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叙事笔法”作为教学目标,是因为初中生擅长的文体是写记叙文,但学生却很容易犯记流水帐的毛病,让学生在本文简单的情节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的中人物的描写让学生们看到了人物的特征,然后了解了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爱,父母为其倾注了一切,但是理解父母辛苦的又有几个呢?因此在情感上有必要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懂得感激、孝顺父母。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理解父母的感情变化。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讲读法
(情境的创设不可缺少,它就是餐桌上的那道开口汤,有了它课堂的情境才能引人入胜。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初二的学生基础好些的对课文的理解就透些,基础不好的就难些,所以在课堂中讲授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农村中学的孩子来学,学习的条件有限,他们往往不会主动的去提前收集资料,所以讲授可以转化为学生接受的过程。)
(文本内容需要多读才能理解。吃不透文本也就理解不了作品所蕴含的感情。所以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诵读后学生有个整体的对课文的认识。古代教学就处处体现诵读的地位,现在,有些时候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诵读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法:互动、合作
(课堂学习的氛围很重要,这就需要学生们能在独立思考后的基础上互动起来。大家把各自的理解、想法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最后达成共识。这种互动在课堂上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特长,也让学生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六、说教学程序
1、情境创设
收集表现出父母之爱的.图片,创设一个情境。然后发问。
导入:父母的爱是什么?(生各抒己见)
是的,父母的爱不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不是津津有味的美食,它只是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安慰,只是我们在寒冷时一个温暖的怀抱,我记得有人说过:父母的爱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们则是那小小的帆,永远也走不出那片海。无论我们多大,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日本小说家所写《父母的心》。
(提问式导入,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呼唤学生心中对“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在导入语的召唤下,学生的内心感情会有所起伏,为学生理解文本作铺垫。)
2、整体感知(《课标》中要求的“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获得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还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合作探究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a、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
b、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在“送子”“换子”“要子”的情节中是怎样来表现父母那浓浓的爱的?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2)找出父母要回孩子时的理由。
(3)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
对于这个环节,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学习伙伴共同分析、探讨、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还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解决疑难”,所以处理这一环节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能对文本的理解立体起来,才能走进父母深沉的内心去感受、品读父母亲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至爱真情。
4、拓展——讲述“爱”的故事
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师讲述这首歌背后的真实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中饭。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 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
韩红从小没爸爸,我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然后母亲又不在身边,所以父母的这种爱对她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有哪个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呢?她被父母这种本能的爱所深深打动,创作了《天亮了》。
(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在感受文中父母的心之后为学生讲述一个这样残忍、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够加深学生理解父母的心。听的时候很震撼,之后会引发思考。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图回报,子女就是贪婪的索取者。在你享受爱的同时,你是否明白这份爱?)
5、课堂活动
活动一、请学生们写出想要对父母说的话。
活动二、请学生们把上述话语告诉父母。(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发微博等。)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和父母的见面机会少,自然沟通的也少。这个活动的设计是想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感情上孩子是爱父母的,但都缺少直白的表达,而父母有时爱的方式容易让初中生误解,所以这个活动,不仅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而且也加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唯有理解了父母的心,学生们才会写出真挚的话语。这个活动,班级里的学生都会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6、结束语
父母的爱是对子女的不舍,父母的爱是对子女的心疼,父母的爱是为子女哭泣的眼泪,父母的爱是与儿女一生相守的日子。让我们为这一家人祈福,愿他们度过暂时的困难,永远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解读、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而成的。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求子
贵夫人欲领养 犹豫不决
送子
送大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送子
送二儿子 无精打采
送子
送女儿 失魂落魄
索子
索要女儿 痛哭失声
(板书体现了重难点。把送子过程和父母的感情变化理出脉络。从这个板书上,学生可以看到父母在送子的过程中忍受的煎熬。让学生们明白父母的爱的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爱,是人类所共有的最美的感情。父母的爱是无私、真纯的。作者自身的经历,使他渴望父母之爱。为我们构思出温暖人心的父母之爱。)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后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探究电学中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只要学生掌握了本节知识内容,那么对于下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所以本节课内容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又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欧姆定律的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通过整个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了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使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探究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定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及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的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目标导学、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讲授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充分体现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从而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以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我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串联在电路中”图,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先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分析,然后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引入课题“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并为下一步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实验,连接电路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
任何科学结论及物理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验,而且实验比较直观、形象,便于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它涵盖了探究的七个要素。
(1)提出问题——根据课题的引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探究的内容和目的
(2)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根据课题引入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分析,学生不难作出“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小”的定性猜测,然后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知道猜测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获取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总结出来。
(3)实验设计和进行实验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已有一定的基础(例:在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有哪些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哪些因素等实验中都曾用到“控制变量法”),因为影响电流变化的原因有两个:电压和电阻,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问题。本次探究内容分二次完成。
第一: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A)教师投影,提出问题“如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求学生讨论分析,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画出实验电路图,教师可作补充“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引导学生回答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方法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难易程度并作合理的选择,还提醒学生注意:考虑到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采用更换定值电阻进行反复实验。
B)学生进行实验
因本节内容综合要求较高,实验探究的难度较大,因此我把正确的实验电路图投影在屏幕上,要求学生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并作友情提示“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位置上”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可能出现的电路故障、纠正学生实验中所犯的错误,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第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方法同上,但在此实验中,如何保持电压不变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学生可能会考虑到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很难想到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电压,同样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是一个难点,突破此难点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作尝试性调节,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
(4)分析和论证
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将记录的实验数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让学生去发现图象所能提供的信息:从图象上不难发现U-I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找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关系。用图象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使数据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观察研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明白各学科之间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5).评估和交流
“你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你还有别的设计方法吗?”“你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麻烦?你是如何克服或解决的?”“你的测量数据是否可靠?”“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及时交流反馈、及时评讲、及时纠正错误,可以让学生从一团混沌中拨云见日、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巩固记忆。同时通过评估和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反馈和巩固
因本节课探究过程难度较大,学生能顺利得出探究的正确结论已不容易,所以我认为巩固练习可以留到下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中再做,而需要强调的是物理探究的基本步骤、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时用到的图象法,以及“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 实验结论。
4、板书设计(投影)
§7.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一.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实验电路图(略)
2.友情提醒:“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位置上”
3.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略)
4.U-I关系图象
5.实验结论(略)
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实验电路图(略)
2.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略)
3.R-I关系图象
4.实验结论(略)
5.布置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内容
说课稿 篇9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出示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第二次摸球,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㈠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红球和2个白球,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前一次摸到红球后,下一次可能猜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㈡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习,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㈡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㈢猜一猜:东方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习,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⑶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走近毛泽东,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说教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2、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四、说学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说说、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说、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五、学情分析
课文讲的是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大部分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够说出文章的大意。根据文章大意,学生应该能比较准确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基调。但毛主席老年丧子的无比悲痛心情,学生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不可能感受的那么深刻,教学时不过分要求学生,求真情,有所感,有所悟即可。
六、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2、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1、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2、生齐读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相关内容: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学会看病》评课稿《松鼠》教学设计《飞夺泸定桥》说课教案父爱如山 母爱似海──《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实录走遍天下书为侣教案梅花魂《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四)、细读体会,领悟情感
一)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并随笔记下自己的感受。
2、带着体会感情朗读。
二)学生自学。
三)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情朗读。(学生能通过朗读能找到一些描写,体会出主席的悲痛心情,所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学生可能从以下段落谈起:
第五自然段:从主席不敢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体会出主席的无比悲痛。(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第六自然段:用语言描写反映出主席的悲痛。
第八自然段:主席从矛盾到做出抉择。(心理描写)
第九自然段:虽然做出抉择但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第十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体会到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细节描写)
板书:常人情怀 伟人胸怀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出示毛主席已逝的5位亲人的相关资料)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配乐朗读)
(五)、小练笔: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体会到的情感,联想画面,运用文中的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这既是情感的抒发,也是一个课堂反馈。
七、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既言简意赅,又写出了文章中心。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山处处埋忠骨
常人情怀 伟人胸怀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