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别了,我爱的中国》描述了作者郑振铎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驱逐帝国主义、创建新中国的决心。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将要离开祖国时,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向祖国和亲友告别。第二段(第2—4自然段),写“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三段(第5—9自然段),写“我”出国的目的以及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
借助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本课中心句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一中心句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分别统领和归结了全文的三段内容。第一段的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起笔所作的抒情,他把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和对亲友的惜别之情,自然而巧妙地统一起来了,读后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际感。第二段在写了沿途所见之后,以中心句作结,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第三段又以中心句作结,集中地反映了“我”要驱逐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反复出现的中心句与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紧密联系起来,使三段的内容一层比一层深入,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较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这一篇文章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身处那个年代的作者的心情。那段历史,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是太遥远了,这就有碍于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二,我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不是很强,让他们深入课本描写的情境,把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出来,就更难了
三、设计意图
基于教材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潜心会文,琢磨重点词句,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与报国之心。
2、有感情朗读课文。那如何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呢?我决定在这课时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情感的包围下,在体验情感中完成本课书的学习。
1、品析词句,学语知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抓几个重点词句进行品析,如这一句: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还有作者的誓言等。
2、以情发声,以声传情
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达情感的媒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因而在本课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我的语言,对一些导语、过渡语,我都是充满激情地在述说。
3、反复朗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着中心点句开展教学,在学生层层深入体会作者感情时,引导他们一次次朗读这一句中心句,营造了一唱三叹的氛围,使学生所感悟到的爱国情在一次次的朗读声中得到升华。
【《别了,我爱的中国》说课稿】相关文章:
幼儿园说课稿《别了,我爱的中国》09-24
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教学反思06-13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反思06-11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12-06
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教学设计12-14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11-08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10-26
《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教学反思03-28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反思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