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道德核心内容是仁义。佛教的道德本质是慈悲。仁义与慈悲确有深层次的联系。
孔子把“仁”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原则,因为“仁”不仅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而且是他道德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他在《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地方大概有一百零五处之多。
在古代,义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最早提出了“义”,认为这是君子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如《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即: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但必须要符合正义。“义”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
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广利天下的高尚精神、高尚行为、高尚事业的思想。
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他在《鱼与熊掌》文章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他说鱼与熊掌都是我喜欢吃的佳品,但当两者不可同时得到,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那么,我就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因为我认为熊掌比鱼更名贵。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活是我所需要的,义也是我所需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在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我就会舍弃生命而去实践义的要求。
这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由来。关二爷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典范。
在佛教理论体系中,有一个与仁义相媲美的体系,那就是慈悲。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心念。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因此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排除苦难(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慈是关心,悲就是同情;慈是自觉,悲就是觉人;慈是自渡,悲就是渡人;慈是爱人,悲就是助人;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渡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与众生同乐谓慈,与众生共苦是悲……儒家说仁者无敌,佛家说慈悲没有敌人;儒家说杀生成仁,佛家说慈悲无我;儒家说舍生取义,佛家(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慈悲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慈悲就是无产阶级不仅要解放自身,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这里我们看出仁即是慈,义即是悲,两者异曲同工。如果说仁义珠圆玉润,那么慈悲就显得珠光宝气。
佛教对《三国演义》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把关羽写成了佛教徒。有人说只要你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那你就不可避免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有人说,如果现代汉语词汇抽掉佛教语言,那么我们就无法准确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佛教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与生俱来的。
佛教对国人影响之大之深,恐怕没有那种外来的文化比得上的。它不仅影响中国的文人,也深深影响中国的武人。
应该说《三国演义》中涉及佛教最少,但是也没有摆脱佛教的影响,其中最最典型的就是关二爷和佛有缘,并且最终成为佛教徒,这恐怕是鲜为人知的吧,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关羽一生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五年,土山一役,刘、关、张被曹操打散,孤独贫穷的刘备投靠了袁绍,关羽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据守下邳的时候,曹操请关羽的好友张辽劝关羽投降,关羽在不知道刘备下落的情况下,降了曹操,但立了三约:一者,降汉不降曹;二者,给俸禄养二嫂;三者,一旦知道刘皇叔的去处,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曹操最终同意了关羽的条件,关羽这才投降了曹操。关羽到曹营,曹操优待甚厚,既送金钱,又送美女,日日宴请,官封亭侯。即便这样,关羽也不为所动,当他得知刘备在曹操的死敌袁绍处,断然离去。
当关羽离开许昌之后,硬是闯过曹操的五道关口,斩了六员大将。其中一次,关羽到了汜水关,把关将领卞喜知道关羽有万夫不挡之勇,设计在镇国寺设宴,暗中埋伏200刀斧手,诱关羽赴宴,约击盏为号,加害之。
镇国寺原是汉明帝御前香火院,寺内有僧30余人,内有一僧是关羽的同乡法名普净。普净知道卞喜阴谋,在与关羽的对话中,以手握随身佩剑,以目相视。关羽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这才破了卞喜的阴谋,并在法堂宴席上杀了卞喜。
普净和尚因为泄密,不敢留住镇国寺,便云游到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见此处山清水秀,就地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亡年58岁)。
不久的一天,月白风清,三更以后,普净在庵中默坐,忽然听到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认得关羽,遂以手中鹿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
云长说:“吾师何人?愿求法号。”
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相会,怎么忘了?”
关公说:“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以遇害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津。”
普净曰:“昔非今时,一切休伦;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而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的头,又将向谁索取?”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关羽皈依佛门后,经常在玉泉山显圣护民,老百姓为了感恩关二爷的庇护,与山顶建庙,四时祭祀。
这里我们看到,关公生前受到佛法的佑护,死后也得到佛法的超度,最终皈依为佛家弟子。一句“稽首皈依”四个字,足以说明关羽成为佛教徒,这里我们并不是考证关羽是否真的是佛教徒,而是说明佛教对罗贯中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的散文】相关文章:
再谈佛教的空的散文04-25
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11-13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文08-22
佛教礼仪12-12
佛教的经典座右铭11-13
佛教的对联09-28
佛教经典对联08-24
佛教对联10-09
佛教的经典对联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