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之旅》的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品味人生
预习导学
1. 积累词语并解释重点词语。
2. 勾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赏析两处。
作用:
( 1)交代事情发生的环境、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刻画人物形象。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深化作品主题。
(6)交待社会环境
3.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勾画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导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
二整体感知,感悟成长历程。
(一) 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 品味语言,感悟人物的变化成长。
1.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快速在文中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写在横线上。(课件展示。)
2.按照要求示例赏析人物: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样的话。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示例:赏析第一句话 ,读相关段落。
思考:
哪一段交代了杜小康放鸭的原因?这段中哪一个词鲜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的态度?
(3)收集杜小康以前优越生活状况,可现如今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于是他对父亲说了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从这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3.(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读出这么多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的三句话,用“我从 语句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语言依据。(从说话的环境、孤独的心理描写方面去理解)
三 品味主旨
1 .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
2. 积累有关“成长”方面的名言警句。
四 拓展训练。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请同学们学习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一段成长历程。
何三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