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丽
【摘要】: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迅速地做出反应,随机应变,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由于社会的、学校的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学生、教室、设备、教具、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都有可能发生一些临时性的变化。
【关键词】: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转移话题
近年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过去的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接受。这无疑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是缄默不言,他们开始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学会路了质疑,学会了探究,可以说他们的“权力”更大了。既然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力扩大了,那么在课堂上发生一些教师备课过程中所未预见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如: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何答对;突然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教师如何摆脱困境;课堂突然出现了喧哗现象,教师如何处理和应答;教师发觉课堂气氛不对,如何防止发生不快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迅速地做出反应,随机应变,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由于社会的、学校的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学生、教室、设备、教具、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都有可能发生一些临时性的变化。但教师如何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呢?
一、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教授内容提出置疑,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的事。但一些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总觉得这是一件尴尬的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功底深厚的教师,也难保在讲课时毫无差错。如有失误,必须持正确的态度来处理。
有位老师在讲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时,解释到:“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被冻死的贫穷人家的尸骨……”有学生指出,解释的不合理“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这位同学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似的议论纷纷,反而静得出奇。不少同学看看老师又看看提问的同学,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对学生的提问,老师也颇感意外,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对同学们说:“从气候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该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课后大家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课后,老师查了《新华字典》,发现“臭”字当读作“Xiù ”还可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第二次上课,老师便告诉同学们原来的解释有误。“臭”字在此处应读“Xiù ”,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诗句的解释是:大户人家酒肉的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被冻死的贫穷人家的尸骨。最后老师坦率地承认,自己原来没搞清楚,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师生共同研究得到了提高,今后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要更认真一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并对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大胆置疑提出了表扬。让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这件事不但没有降低教师的威信,而且给学生树立了知错就改的榜样,密切了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观点。
二、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偶尔也会发生学生刁难老师甚至恶作剧的现象,这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这时特别需要教师的沉着镇定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一位教师教《陌上桑》时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少年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笑嘻嘻地说:“好色。”说完用眼睛扫视一下四周的同学,显出一副得意的神态。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起哄。课堂秩序一下子混乱起来了。显然,这是有意干扰课堂。老师怒形于色,同学们面面相觑。在片刻的寂静之中,教师的脑海里闪现出这个学生平时的形象:活泼好动,不乏机智,但很少用在正事上。怎么办?是大声训斥一顿还是正面引导?职业的理智使他采取了后者。就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说:“同学们,‘好’有两种读音,你们知道‘好色’一词当中的‘好’应该读什么?是什么词性吗?”“读第四声,动词。”同学们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齐声回答后课堂秩序稍稍稳定了。教师连忙说:“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且面带微笑,好像忘了刚才的喧闹,非常认真地回答。教师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欣赏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不难看出,刚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约面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大家都想看个仔细。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是‘爱美’。而‘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予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两个词有本质区别,大家试着比较一下,用‘好色’一词来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同学们众口一词:“不公平”。这时,那位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专心致志地注视着课本,他读书从来没有这样认真过。
这位教师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这件事情说明因势利导的基本要求就是正面引导。
三、发现棘手的问题,可用转移话题的办法摆脱困境。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便作答或不能作答,那么可用转移话题的办法摆脱困境。
一次一教师在讲《画蛋》一文时,有位同学提问:“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为什么都留着长头发,而我们却不能留?”老师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惯跟他们就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学习他们专心学习的精神。”老师巧妙地把话题作了转移。可是,那个学生不久又问:“老师,您有达芬奇的本事吗?“回答“有”吧,又不符合实际;回答“没有”吧,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本事,对老师感到失望。只听这个老师说:“达芬奇本事真大。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就因为他学习刻苦,谁想要有本事,谁就得刻苦学习。”一句话,又把话题转移到课文的主题上来,摆脱了困境。
四、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如正讲课时发现有学生搞小动作、低声说话等,就突然停止,使教室里显得异常寂静,并用目光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到那些同学的身上。这时,无声胜有声。他们的说话和动作就会显得非常突出并引人注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自觉停止,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如仍有个别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就提问他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在因势利导告诉他注意听讲的重要性。另外,巡视、查阅等,都能起一定的作用。
五、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动向,采取相应的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设法看得见学生的思路。”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态,都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特别是眼神表现出来,一般都可以观察到。例如,不愿听课,学生则表现为注意力转移,看别的书,做别的活动等;被迫听课表现为呆滞,无动于衷;听不懂或跟不上,表现为烦躁;觉得内容无价值,表现为随意,嘻嘻哈哈;有强烈的欲望,表现为渴求;有深刻的启迪,表现为激动,悲、喜、爱、憎,或喜形于色,或怒容满面,甚至形于动作或语言。能够准确了解到这些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怎么调整也就清楚了。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提问、检查笔记或作业来了解。
教师应变能力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结合,是教师成熟的职业心理品质和教育技巧的概括,是教师长期自觉锻炼的结果。教师应变能力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也可根据当时的情境,随机应变,制造幽默和谐的心理气氛,应付使人尴尬的局面;还可根据学生心理差异,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善于掌握分寸,做到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正确,结论合理,使学生
【参考文献】:库金会的《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孙海鹰 《新课程下语言教学的几点反思 》
孙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