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例之二:记叙散文《自然之道》
设计人:干国祥
课题: 自然之道 课时数:1
文本解读:
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怎么教?但却忘了这个问题服务于“教什么”这个问题,而“教什么”又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而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可值得教,即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又需要教师首先把课文当成一篇有待理解的文本,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读者。阅读行为所指向的,是尽可能深广地理解这个文本。
一般来说,在初读一篇没有太大障碍的文章时,我们会迅速得到一个整体印象,也会对文章的主旨有个大概的了解。这种整体的大概了解,往往基于我们的“前有”、“前见”--即我们头脑中原有的经验结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已经有了固定的看法,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些吻合我们意见的信息,如果我们正巧找到了这种信息,我们就会贸然地认为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像这篇课文,不同的人在初读之下,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课文主旨:
1.作者告诉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在为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2.要爱惜和保护小海龟,要谴责海鸟那种残暴的行为;
3.要维护生态平衡;
4.要按规律办事,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像文章中的人们一样,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会办成坏事;
……
那么究竟哪一种意见,才是最切近文本本义的解读?这需要我们细读文本,既从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中找到证据,更要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由文本整体来作出答复。而判断以上哪种解读是正确的,其实也就是对课文题目中的自然之道究竟是什么作出回答。
显然,以上的几种解答,都是不得要领的,都只不过是将以前的某种已经拥有的“成见”,套用到这篇课文上而已。最似是而非的一种解读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好心会办成坏事”,但是这篇课文要讲的“什么是自然规律(道)”,如果没有认识到什么是自然规律,而草率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没有真正进入到文本的深处的。譬如我们可以追问一下:小海龟们,有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海鸟们有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
其实课文要批判的,正从人类的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了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人类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而没有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以及生命在这种动态平衡中的生生不息。
从表达方式来说,《自然之道》是一篇记叙散文,从主题来说,它是一篇科普、哲理散文。困难的是界定它想传达的究竟是哪一种“理”--是科普性质的“自然规律”,还是哲理性质的“道”?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理解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课文所说的“自然之‘道’”?
形式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也是一篇科普、哲理散文。文章几乎纯用记叙,非常清晰、单纯、明了。是以体裁教成记叙文,还是以主题教成主题探讨,这是一个二难题。教学实践看来不能在二者之中非此即彼,而要整合此二者。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叙事分析。但显然,不能把课文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情真意切的情感型散文,也不能理解为文质兼美的形式美文。教学重点,可能正是在“叙事-哲理”这个二元结构上。这个结构本质上是和寓言的结构相似的。
在解读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包括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作者第一人称的叙述,或者说人类叙事所遮蔽了。这个故事可以转述成:一只刚刚孵化的太平洋绿龟从巢穴中试探着钻出头,就马上被一只嘲鸫攻击。一群游客要求生物学向导想办法帮助这只可怜的幼龟,向导说这是“自然之道”,不应该干预。但他迫于旅客的人道主义责难,终于动手把幼龟抱到了大海。于是以为外界安全的小海龟从巢中蜂拥而出,成千上万的小海龟引来了大片海鸟啄食,沙滩成了杀戳之场。在向导的带领下,心生愧疚的游客们设法把小龟们抱到大海。向导说:如果不是我们干预,原本不会有这场杀戮。
主题探讨:课文中的“自然之道”,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后即丢弃不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是大自然或者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我们称自然界,是因为它没有人为干预,而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运行着。因此这几句话就可以译为:人师法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大地及万物师法“天”(昼夜、阴晴和四季),“天”的运营师法于“道”,“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关于“自然”这个课文及整个单元的关键词,一般使用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1.他站在台上显得非常自然;表情自然。--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但这个解释没有明白何以表情不呆板不拘束要用“自然”这个词语来形容。
2.成语“自然而然”解释: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出处 《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但这个解释同样没让人明白,为何不人力干预要叫作自然而然。
3.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这些解释仍然不得要义,没有点明,非人为的究竟何以为?
4.听其自然,任其自然--听任人或事物自然发展。这些解释是最为接近的,或者说这几个词语本身蕴含着这个关键词的本来面目。
以上解释都没有从字源上来正确理解“自然”一词。“自然”一词字面意思即为“显然自己……样子”,可意译为“以自己本性的方式出现、成长、存在、消失”。以上所有意思都是从这个字面意思延伸开去的。所以我将道法自然译为:道的法则(规律)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这个法仍然是动词,以……为法,但显然并不完全同于前三句中的“师法”。后世所谓“师法自然”,事实既曲解了“自然”这个词语的深刻含义,将之简单化为自然界,也没有注意到当自然的意思发生变化时,这个“法”字不能草率地依据前面的解释,译为“师法”。
自然界,或者说大自然,它不是“自然”一词的原初来源,恰恰相反,它是后起的。在明确了“非人为干预的”“任其按自己本性发展的”这些意思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那个相对于人类社会领域的天地间自然而然存在的领域。
在西方哲学中,这个“自然”的意思,也不是后现代科学所倡导的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意思,这同样是“后起的”,它更本质的关联,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泰然任之”“缘构发生”“Ereignis”。
教学
目标 A类
1.掌握14个生字的音形义;
2.能流利、得体地朗读本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B类
3.细读课文,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或重述故事,进而学习从故事、现象中提取“启示”;
4.理解这个故事中“自然之道”的深刻含义;
C类
5.学会小组交流意见,分享观点,并通过讨论修正观点,形成更合理的观点;
6.激发对自然及“自然之道”、古代经典的好奇之心。
预习
作业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出强烈感情的语句。读后思考:课文是以谁的感情变化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
3.用简洁的文字,从小海龟的角度(或以小海龟为主角,或以小海龟为第一人称),重新叙述一下这个故事。不超过250字。
4.课文中向导曾经说过“自然之道”这个词语,联系全文好好想一想,他说的自然之道,和课文标题中的“自然之道”,意思一样吗?
5.开动脑筋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海龟,让它避免被海鸟掠杀?
6.写出你认为与这篇文章在意思上是相同或类似的课文名和故事名。
7.游览本单元课文,读一读单元提示,想一想,它们是怎么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主题的?它们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单元综述,【单元目标,10分钟】
1.朗读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主题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你已经知道什么?
2.出示本单元纲领性思想--《道德经》章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师法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大地及万物师法“天”(昼夜、阴晴和四季),“天”的运营师法于“道”,“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可思考,哪些课文或段落是讲人法地,地法天,哪些课文或段落是讲道法自然的。
读单元提示。
参与讨论。理解“启示”的涵义。
抄写道德经章句及主要解释。
参与初步的讨论:哪些是人法天地自然(自然界之自然),哪些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之自然)
第二板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础检查【目标1、2,20分钟】
1.点面结合朗读课文,起到既正音,又检查预习,又整体感受课文的目的,老师适时指点。
2.字词检查。
3.检测、校对预习2,并作简单讨论。明确:课文以人的情感变化为主要内容。
4.顺着刚才的情感描写的语句,为课文补写几句感想作为课文的结尾。 聆听式默读或朗读课文。
按提示填写生字词语及课文基本理解。
同桌或自我校对,订正。
小组校对自己所划的人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在全班讨论中纠正。
试写课文结尾。
第三板块--换角度综述课文,进一步整体把握课文【目标3,10分钟】
1.讲述,交流,评议。
2.顺着大家梳理出来的语句,用小海龟的口吻,为课文写几句感想性的结尾。 在小组中听或读改写的文章。
参与小组讨论。
参与全班讨论并批画自己的习作。
试写第二种文章结尾。
第四板块--理解课文核心词语:自然之道【目标3、4、5,20分钟】
集体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
讨论预习4:课文中向导曾经说过“自然之道”这个词语,联系全文好好想一想,他说的自然之道,和课文标题中的“自然之道”,意思一样吗?
讨论要求以课文为据,有分歧,则回到课文中。插入必要的朗读等。
如果有必要,可以引入预习5的讨论:5.开动脑筋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海龟,让它避免被海鸟掠杀?
朗读课文。
参与自然之道讨论。
参与小海龟拯救策略的讨论。
明确自然之道的意思。
第五板块--换角色、换角度思考问题【目标3、4、6,5分钟】
请从海鸟的角度,来叙述这篇课文。
教师引导并维护“海鸟的角度”与“海鸟的利益”。
思考并聆听第三种角度的叙述。
第六板块--重读课文,用所得的观点批注课文【目标3、4、5,10分钟】
出示目标
教师示范
分组进行:一批注向导,一批注游客和“我”,一批注海龟和海鸟 按所分的任务批注课文相关内容。
交流批注。聆听其他各组的批注。
第七板块--归纳课文的自然之道,或者说大自然的启示,回到单元思想【目标4、5、6,5分钟】
1.写出课文自然之道的含义;
2.讲讲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3.出示单元思想纲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4.布置作业(完成余下作业,并在整个单元中,寻找与本篇课文意思相似的文章和段落)
写出课文标题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明确课文给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进一步理解“道法自然”的含义。
思
课堂之思,是指学生的头脑由一个任务、困难或问题所引发,开始一段思维的旅程。
它可以表现为对一个文本的逐渐的深入理解。
可以表现为对一种知识的逐渐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可以表现为对一种技能的逐渐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甚至可以表现为对一种规则的认识与把握。
但是,思是一种进程,这是显而易见的。
本课教学中学生“思的进程”之假设
感知课文
|
套用原有的道理(概念)来理解课文
以原来读过的文章来与文章交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取决于他能够记起哪些文章
|
感受性地理解“道法自然”的哲理,在哲理与课文之间,尝试联系
|
当换位思考开始后,他将豁然看到问题症结之所这个过程包括:
从游客视角转到小海龟视角
从小海龟视角转到海鸟视角
从海鸟视角转到整体视角(自然之整体)
|
在获得整体视角后思考自然背后的道理
再度获得哲理与课文之间的关系
|
用这个哲理观照其他更多的文本,以及整个单元
单元课程设想
前言:作为教材的解读,首先就是要跳出文本自身的局限,把文本视为教材,放到特定的单元中,放到整体的课程中来审视。如果说一篇课文是一个语文“全息点”(即整体地包涵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全部语文知识),而整个语文课程是一套线性的系统的话,那么教学就是要在这条线性的系统中,为文本找到它合适的座标,并通过对全息的文本进行有所侧重、有所忽略的处理,来实现课程的意图。
《自然之道》是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后面的课文分别是《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通过黄河几千年来的变化,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主要也是将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揭露出来;《蝙蝠和雷达》写的是人类通过向蝙蝠学习,掌握了雷达技术;《大自然的启示》分两篇小文:前一篇《“打扫”森林》和《自然之道》的主旨相近,是讲人爱干净打扫掉森林的落叶之后所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后一篇《人类的老师》和《蝙蝠和雷达》的主旨相近,讲人类通过对动物的模仿,而改进科学技术。
综观整个单元,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的“主题单元”,而不是类似学习“科普说明文”这样的“知识单元”。如我们初步分析所看到的,整个单元的主题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人法地(天,地,自然界),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即一个主题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生物以提高技术,另一个主题是人类意识到自然之道是“无为”而“自然”。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以下这几个角度来考虑作为教材的文本:
1.注意体裁,它是一篇记叙体裁的散文,还是一般的科普说明文?整个单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单元主题下的文章体裁不一。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时,要按照体裁的规范来进行教学,不能错位。
2.注意主题,它蕴含的,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科学之道,还是让自然归于自然(而不人为干预)的哲学之道?
3.用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用浪漫-精确-综合的方式来进行整个单元的教学。以单元提示、全单元浏览、以前相关的知识为浪漫感知,以道德经章句为纲领,开始本单元学习。然后逐一学习课文,区分出人法天地与道法自然这两种不同的启示。最后对单元作整体的回归,若有必要,可再以考卷练习的方式纳入相关主题的文本,如“引进狼”、“拔苗助长(文言版)”、《蛇和庄稼》、《最佳路径》等。事实上,这个主题将在以后不断地回归,回归时,将更高辩证地讨论有为无为的问题,如《大瀑布的葬礼》等课,以及《人鸦》中关于拯救蝴蝶的片段。
【网师语文必修一上】《构筑理想课堂》
袁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