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诗歌的意象(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4-28编辑:互联网

 《生成诗歌的意象》教案

韩维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梳理本专题的新诗作品,初步了解诗歌的一般特点。

    二、初步掌握新诗意象选择与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一、通过对课本诗歌资料的鉴赏和课外诗歌的探究学习,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规特点。

    二、在诗歌创作中领悟诗歌意象的特殊作用,在相互质疑、启发、评点中获取对诗歌创作的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难点

    以诗歌意象选择和写作为突破口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建议

    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研读教材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中《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忆菊》和《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专题“深情的歌唱”中《原野》、《我与长城合影》两首诗歌,联系教材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及读本必修一中《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三首诗歌,并借助图书馆资源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新诗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以意象的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师生在质疑、评点中相互启发,进行思想的碰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原点阅读--教材文本研读。

  [问题设计]阅读《忆菊》、《原野》、《我与长城合影》,并思考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我们的诗歌创作有什么启示。

    (设计说明:教材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和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专题“深情的歌唱”中许多篇目是新诗,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蕴藉,有的描绘山河,喷涌着纯粹的爱国热情,有的目数疮痍,回旋着复杂的爱国情思。这些都是激发学生诗情的好燃料。但我们的学生还缺少诗歌写作的经验,缺乏驾驭复杂情感的能力。因而,可以将正面歌颂祖国的几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发现诗歌创作的一些方法。)

    [预设启示]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情感,否则无论怎么写,只能是干巴巴的烙饼,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湾湖水。《忆菊》便是最好的例证,如果闻一多对故土没有炽热的爱恋,又怎能细腻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菊花?又怎能让它成为赋情表意的载体呢?正所谓“作文在乎真,唯真能达情”。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如《忆菊》中的菊花,《原野》中的谷粒、野花、小溪、香稻、泥沙,《我与长城合影》中的长城、群楼、花树,《相信未来》中的蜘蛛网、雪花、紫葡萄、枯藤、排浪、太阳、大海、眼睛、睫毛、瞳孔等,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

    3.想像--诗意飞翔的翅膀。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像,想像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意象的选择要有想像力,情感的表达也要有想像力,而借助修辞来体现想像力是绝妙的方法,《忆菊》就是巧妙运用修辞表情达意的作品。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最终借助语言传达出来,因此,诗歌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细节。诗歌语言不讲究句子的完整,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追求诗意的空白与联想的空间,意图通过最经济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或哲理,因此,诗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是别有风格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延伸拓展--课外资料探究。

  [任务设计]

  (一)利用学校电子图书馆资源或登录相关诗歌网站,阅读一定数量的新诗,进一步体会上述诗歌特点。

    (设计说明:1.旨在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并深化对诗歌一般特点的认识,为诗歌创作积淀必要的感性和理性元素。2.当前诗歌流派众多,创作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创作基础,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可引导学生关注有着明显诗歌特征、意象鲜明的新诗,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艾青《礁石》、郑愁予《错误》、北岛《古寺》、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迪《云》等等。)

  (二)全班交流读诗心得。

  (设计说明:进一步完善对诗歌一般特点的认识。)

  预设心得示例:意象的选择及表达。

  1.选择的意象必须适宜表达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意象的选择常遵循富有特征以及以小见大的原则。

  3.意象的表达离不开丰富而充满创造力的联想和想像。二、观察事物--把握意象特征。布置任务:观察生活中的树,并尝试写一首新诗。

第二课时

  一、问题导人--激发创作热情。

  上一节课,同学们从诗歌的情感、意象、想像、修辞、语言几个方面谈了创作诗歌的注意点,已经触及诗歌创作的几个本质问题。既然已经知道了诗歌创作的一些要领,我们不妨拿起笔来倾吐一下自己的诗情。

    [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诗歌创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预设答案]触景生情是年轻的我们常有的事,可每当拿起笔来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就是说有了意象,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比如面对初升的朝阳,面对家园的花花草草,思绪万千却不知道如何下笔。

    [教师点拨]借助意象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是诗歌创作绕不开的结,一旦我们找到解“结”的方法,情感表达的道路便通畅了。

  二、意象生成--新诗写作探路。

  (设计说明:以生活中常见的“树”为写作对象,由模糊到具体,在评点与修改中逐步体会诗歌创作的特点。)

    (一)“树”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面对树同学们也应该有话可说吧。下面,请同学们以“树”为题,写几句诗,要求:(1)用准确的语言刻画树的形象;(2)必须在树中寄托某种情感。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答疑。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评点修改。

    作品示例:(投影)

    你深深地爱着脚下的土地,

    将思念凝结成果实,

     把自己的爱印在落叶上,

    然后

    落叶融入她的胸膛。

    [评点示例]

    1.这首诗抓住树离不开土地又回报土地的特点,写出了树眷恋脚下的土地,并要为土地献身的精神。我特别喜欢一、二行,有思想而且形象生动。

    2.第三行“印”写得很形象,运用了拟人修辞,是“爱”的郑重表达。但考虑到诗歌语言的简洁性,可以把“自己”删掉。

    3.第五行要修改,“落叶融入她的胸膛”显得太直白,不如改为“飘落在她的眸子里”,这样还能看出土地对落叶的期待,使诗歌的内涵再多一个层次。

    4.不同意上面第3点认识。大家知道树叶大多呈心形,作者是要将深爱的心与土地的心融合,永不分离。改为“飘落在她的眸子里”,诗味就淡了。可见,在诗歌的内涵上,与其求多不如求深。

    [教师过渡]同学们在不经意中已经知道借助意象传达情感的创作方法,并且知道了如何在意象的生动性上下工夫,学会了让意象丰满起来的常规方法--运用修辞手法。大多数同学能写出真情实感,有自己的思想。

    (二)刚才,同学们写的树还是宽泛意义上的树,意象还有些模糊,下面我们试着写一写某一种具体的树。要求:(1)必须是自己熟悉的某种具体的树;(2)要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答疑。

  2.全班交流评点。

  作品示例:(投影)

红  枫

    秋天为你盖上红盖头,

    偷偷掀起一角,

    羞红的脸颊,

    躲在霜下,

    呦!

    枫叶,

    秋天的新娘。

    [评点示例]

    1.这首诗很有情调,整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想像新奇,咀嚼之中很有韵味。把火红的枫叶比拟成“秋天的新娘”,色彩明快,姿态优美,楚楚动人,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最欣赏的是二、三行,应该是属于细节描写,把枫叶的美感写足了。

    [教师点拨]将二、三行改成“风偷偷掀起一角”,大家认为怎样呢?这样不是更真实吗?

    [明确]诗是情绪的体现,因而“情感的真实”是首位的。为了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经常要采取一些艺术手法,可以将感觉错位,可以将意象夸大或缩小等等。在“偷偷掀起一角”前加上“风”,是尊重了意象本身的真实性,但喜爱之情则不够浓烈。这里应该是说枫叶“偷偷掀起一角”,这样枫叶就有了主动的感觉,而不是被风吹起而动,效果更好。所谓“无理却有情”便是这个道理。

    [教师过渡]诗歌写作必须将情感放在第一位,意象的描写可以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照相式”的描写吟不出灵动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都是情感的佳句。

    (三)我们已经学习了“祖国土”专题,其实,“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她就是刻满炎黄子孙脚印的坚实土地,她就是家乡的一条小河,就是爷爷院子里的竹林,就是门前屋后的一株树。下面我们以故乡树为内容写一首诗。注意诗歌写作的几个要点:情感、意象、想像、语言等。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答疑。

  2.全班交流评点。    作品示例:(投影)

    家乡老井边上有一棵树,谁也记不清它的岁数了,它为爷爷的童年遮风拦雨,为爸爸的童年投下阴凉,也是我童年的港湾。我的诗题是:《家乡的树》。

    老井边

    站着一个你

    几只小鸡在你的脚边觅食

    你微笑着看着

    小猫在你的身躯上小憩

    你“嘘”了一声

    怕吵醒了它

    村人在树下思考

    你投去一片阴凉

    你把你印在月亮上

    使我在远方

    仍能见到你的笑容

    评点示例:

    1.这首诗很有生活情调,选择了沧桑的老井、觅食的小鸡、小憩的小猫、思考的村人和站立的大树,构成了一幅乡村风景图。

    2.很喜欢这首诗的最后几句,“你把你印在月亮上”一句想像奇特,大胆突破空间限制,赋予“月亮树”以新的内涵,看似写树对游子的思念,实则写的是人对树的思念,把玩之下,颇有滋味。提一点建议,第二句中“几只小鸡在你的脚边觅食”一句还没有很好地表现大树的沧桑与历史,这样改会更好:几只小鸡在你的脚边啄食着岁月。

    3.这首诗用了“阶梯式”分行的形式,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意绵绵。这首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回味乡村生活,咀嚼岁月,作者正是通过诗歌形式上的“轻、重、缓、急”达到这个效果的。诗歌的分行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形式必须要为内容服务。

    三、回顾课堂--整合写作规律。

    (一)规律整合:今天我们从“树”写到“具体的树”,再写到“故乡的树”,意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宽泛到具体,尝试着写了几首诗,同学们又在评点中相互启发。总结同学们关于诗歌创作的讨论,主要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是第一位因素;2.意象要有选择性;3.想像不可缺少;4.修辞手法可常用;

5.语言要简洁凝练;6.节奏感不可忽略。

(二)课堂结束语:不要说我们的生活与诗无关,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诗意。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互助,美丽的校园、变化的乡村、整齐的街道……这一切都应写进我们的诗行。让我们记住这次尝试,把它作为思想的试验田,在这里播下一粒诗情的种子,用岁月的河水浇灌,让它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让我们借此机会,继续寻找宣泄情感的出路,在写作中体会,把写作作为人生的一种状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