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1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掌握通过抓关键句理解文意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三)德育目标: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1.概括北京胡同建筑和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讲授法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章犹如一幅清淡、脱俗而又紧扣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条理清楚,层次鲜明,通俗易懂。在学生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讨论法分析文章。首先,从“文化”的角度导入新课,引出“胡同文化”;然后,采用朗读法、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锻炼学生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设计思考题,就“胡同文化”的精义展开讨论,引出对作者如何看待胡同文化及其衰落的思考,提供一些背景材料以便学生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总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文化”的角度导入,引出“胡同文化”。

二、新课内容

(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给同学们阅读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文章,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这篇文章的层次应该怎么划分,为什么?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适当指导划分层次需注意的要点。

讨论并得出结论:(展示文章划分层次的结果)

第一层(1-4):胡同的特点。

第二层(5-12):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三层(13-15):胡同文化的没落,以及作者对胡同文化及其衰落的感受

(二)研读文章第一层次,了解北京的胡同

请大家思考一下:胡同的特点有哪些?(多媒体展示问题)

阅读文章1-4段,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三)研读文章第二层次,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

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胡同文化有哪些具体表现?

1.朗读第5段,分析这一段的作用。(展示思考内容,明确后显示答案) 

明确:过渡段落,承上启下。

2.朗读文章第6段,思考: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用一个词概括。

3.分别找同学朗读文章第7-10段,思考:胡同文化有哪些具体特征。

(逐段分析概括)

总结:(展示分析结果)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封闭文化(第7段)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知足文化(第8段)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闲适文化(第9段)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隐忍文化(第10段)

4.找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1段的对话,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思考:这两段的叙述是为了表现什么内容?(找同学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为了反映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5.思考讨论:①说说你对胡同文化的看法。

           ②对待身边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自由发言)

(四)研读文章最后一个层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部分,你认为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

为了更深入的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汪曾祺先生。(出示介绍作者的文字及汪老关于“忍”的哲学的一段话)

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再见吧,胡同。”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感叹号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上面的一些材料,讨论后,得出认识: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三、本课小结

胡同文化的没落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对于我们身边的文化,那些正在兴起的,已经存在的,或即将远去的文化现象,我们要如何去看待它呢?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其实更应该思考一下这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问题。

(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及胡同图片)

四、布置作业

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文中的语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板书设计:                      

胡 同 文 化

                 汪曾祺

胡同:形态、取名、多、静

胡同文化:  封闭   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