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讨论稿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1-16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

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履(lǚ) 遂(suì) 宁(nìng) 度(duó量长短  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3、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5、写法评析:

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总结学习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徐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