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6-20编辑:互联网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解放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2.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3. 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4.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想和做》,《谈骨气》等。驳论,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如《“友邦惊诧”论》等。 

三、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萤火(yíng) 

塾师(shú)                     停滞(zhì) 

2. 词语补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启迪:导、启发。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四、课文内容解析

1. 内容解析 

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表面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质上文章是在说“怀疑”的重要性。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出治学的严谨。 

接下来的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从如何对待传说和如何对待书本、学问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与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5段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结尾一段,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第3~5段论证的观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再举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进行论证,然后由点到面,指出一切学问家都具有怀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怀疑”、“常常辨伪”、“常常评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怀疑精神在治学中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论述了“墨守前人旧说”恶习的严重后果。 

2. 特色赏析 

(1)思路缜密、层层深入。 

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在论述前一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时,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再扩展开去提出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论证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从积极方面论及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文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开篇以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代为立论,开门见山,先声夺人,既摆出论点,客观上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阐释,有力论证段首的分论点。 

其次,文章运用大量具体事例证明论点,令人信服。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列举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并连续多次追问,使人确信古书上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提出“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煅炼出来的”,极具说服力。 

此外,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是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在正反对比中强调了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重要性。而“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又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语言准确、透辟周密。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一句,短短几个字,就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蕴含丰富,论述精辟。其中,“一切”强调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准确恰当,便于语意的表达;“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如何把“新学说”“建设”起来;四个“常常”的重复使用,突出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以上这一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见语言的透辟周密。 

3. 句段品鉴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品析:这句话从正面阐述了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四个“常常……”循序渐进地概括了“怀疑的精神”。“一切”二字把做学问的人的那种严谨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品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原话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 

4. 写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 

(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5. 难点探究 

(1)课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引用古代有名的学者的话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既扣住了“学问”二字,又有说服力度。 

(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是支撑,是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3)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五、归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作业

七、

教学反思

新的课标实施后,强调学生在成长中阅读,《怀疑与学问》提出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要条件”,指明了敏于生疑、勇于质疑是创造的关键;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了求异、发散、逆向等是创造的基本思维方法。本单元如此丰富的内涵,若学生仅支离破碎的了解,而没有系统的消化、把握再形成自己的认识,那么本单元“创造”主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对如何成为“创造型人才”也难有深刻认识。因此,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到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查找一些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样教学也就为学生议论文的学习和写作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导,学生对创造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指导、互动的学习,认真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做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这次教学尝试,其实也是一次创造,只有大胆构想,勇于实践,选题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教学才有可能迈出新的一步。  

李洪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