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的数学老师是个女老师。她的脾气很暴躁,我之所以对她印象这么深刻,是因为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么情绪化的老师。
她每次走进教室,脸都是阴沉沉的,我们都不敢说话,也不敢乱动。她很喜欢强调我们的成绩不好让她很没有面子,进而演变成一些琐碎的人身攻击,比如说:“小明,你的脑子是不是猪脑子?”“小丽,你是吃饱了撑着打嗝把自己上周刚学的公式都吐出来了吗?”
我有一次在家里无意间跟我父母说起了这个女老师,我妈没怎么放在心上,倒是我爸留意了。他问了我一些事情,然后突然问了我一句:“你害怕这个数学老师吗?”
“我是有些害怕她。”我有些讶异,又补充说,“可是这种害怕不是见到电视剧里的坏人的那种害怕,而是每次这个老师走进教室来,我就很不开心(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压抑’这个词)。”我爸问:“那你是否想过怎么去克服这种害怕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
几天后我放学回到家,发现家里多了一块黑板。我爸跟我说:“以后你每天放学回来的第一件事情不要先写作业,你自己一个人用这块黑板讲课,假装你是你们的数学老师,她是怎么讲课、怎么发脾气的,你都一一学下来。”
于是我就照做了。话说我当年还真是有表演欲的孩子啊,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会马上在阳台上摆上几张小凳子,假装这些都是我的学生。
我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今天数学老师教的功课,假模假样地发脾气:“你为什么连这道题都不会写?还有那谁,你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开始抄别人的答案了,你眼睛瞎了啊!”
我模仿数学老师骂人,学得很像,而且每次“骂完学生”我都觉得很爽。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的讨厌这个学生,而是因为他这一次的行为实在太笨了。
一段时间之后,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的数学成绩有了巨大的进步,我从被老师嫌弃的学生变成了被宠爱的学生。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受到了老师的赏识,那么他会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于是良性循环的状态就出来了。
后来,因为我爸工作调动,我们全家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我也就转学了。收拾行李时,我爸问我:“现在还害怕那个数学老师吗?”我说:“不害怕了。”
我爸问:“是因为你转学了可以不再见她的原因吗?”我说:“不是,我发现老师之所以生气的原因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但后来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她就对我好起来了。于是我在心里觉得,她发脾气肯定不是针对我,我就没那么紧张了。”
我又补充说:“当我自己扮演老师的角色时,虽然是对着一堆小凳子讲课,但如果它们的功课不好的话,我一定也会心烦的,所以,我好像有点同情这个老师了呢。”
这时候我爸告诉我,当初我说起这个数学老师的状况,他一开始也很担心,但是因为家里没有条件,暂时没有办法帮我换班或者转学,所以他才给我买了一块小黑板,让我自己扮演老师的角色,让我自己去体会老师的情绪。
我爸说:“你后来的数学成绩提高了,是因为你把精力集中于课堂知识本身,而不再停留在数学老师发脾气的那些情绪里。也就是说,当你感到害怕的时候,不要放大它,而要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当你的注意力分散后,你就没那么紧张了,对不对?”我点点头。
我爸继续说:“你现在有点同情那个数学老师,是因为你通过模仿她的角色,体会到了她不容易的地方。当你面对一个让你害怕的.人的时候,你可以试着站在他的立场去考虑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比如你的数学老师因为你们的成绩太差,她会很没面子。没面子就会影响别人对她的评价,影响她评职称,影响她的收入,然后影响她的生活水平……这些事情一连串下来,你会发现她即使生气,也并不是针对你们学生本身,而是害怕她自己的生活过得不好,对不对?”
这一次,我茫然地点了点头。虽然我不太明白我爸说的道理是什么意思,但他至少帮我梳理了恐惧的根源。很多年以后,我回忆起那个午后我爸跟我讲的这一番话,我才意识到,这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克服恐惧的思路。
生活中避免不了难题,有难题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既然恐惧无法逃避,那就想办法解决。通过转换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转移注意力,继而理解他这么做的出发点,这样可以减轻过度的恐惧感。这是我成长里的第一课:接受恐惧,继而克服恐惧。
【成长的第一课随笔】相关文章:
成长感悟随笔03-18
成长的生活随笔11-21
成长的瞬间随笔02-07
成长的杂文随笔12-18
成长的油画随笔02-05
成长的辛酸随笔05-16
成长的蜕变随笔05-31
随笔成长反思03-16
成长记事随笔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