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人的生命长度有过经典概括:一、三十而立。立,就是成家立业。二、四十而不惑。惑,就是疑惑,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提出明确看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授业,就是传授专业知识;解惑,就是解答疑难问题。所以,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疑难问题了。三、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我以为就是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生规律。日出日落,冬去春来是自然规律;久治出乱,久乱必治是社会规律;有生有死,生生不息是人生规律。所以,人到五十的时候,就能懂得这些规律了。四、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听什么话都顺耳。人到六十,见的多了,经历的也多了,没什么想不通的,所以耳顺。五、七十而随心所欲。随心所欲是个中性词,意思是人到了七十岁,土已埋到下巴了,是行将就木的人,能吃什么赶紧吃点吧,不然就没时间了。这话有点悲观,但也不能怪古人。古代物质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更谈不上医疗条件了,所以,与现代人比,古人的平均寿命大约要差20岁,古人所说的“古稀”,大概与现在的“髦耋”差不多。
追求生命的长度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当然,面对强敌、强权,贪生怕死,奴颜媚骨,那就另当别论了。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的生命不仅有长度而且还有厚度,长度是肉体,厚度是精神是灵魂。鲁迅先生只活了54岁,生命不够长度但有厚度。正如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是什么使他活着?是他的忧患意识,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他勇于同敌人战斗的硬骨头精神。屈原的生命也不够长度,但他“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却铭刻在后人心中。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比较幸福的了,我们生命的长度在不断延长;但是,我们今天生命的长度,是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他们生命长度换来的。无论是在“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年代,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人在沙场上、在牢房里结束了他们并不长的生命。然而,他们生命的厚度却光泽后世!
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榜样,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人生的厚度。我们这代人的榜样就是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雷锋、焦裕禄……他们的生命不够长度,但他们生命的厚度,他们的.精神却召示天下。可惜,最近几十年,人们没有见到这样的榜样了,甚至连原有的榜样也被否定了。如果说有,那就是哪个歌星出场费多少万,哪个电影名星身家多少亿。
人到60,特别是70岁左右,必然会被社会逐渐地边缘化、淡化。熟人圈内偶尔在茶余饭后提起某人时,如果他还活着,知道的人会说:“他还好得很,前不久我还看见他买菜。”如果他已经死了,知道的人会说:“他走了,到那边去了,享福去了。”这里所说的都是生命的长度,很少谈及某人活着时对社会的贡献,如果谈,那就是谁谁当了多大官,谁谁有多少钱。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氛围呢?
我们不能把生命的长度与厚度截然分开,有不少人的生命既有长度又有厚度。汉语拼音的创始人周有光,著名的翻译家杨绛都活了一百多岁,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屠呦呦,被誉为世界杂交稻之父的袁隆平都正处髦耋之年仍然健在;还有许多积福行善,不计个人得失的普通老人,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为了养家糊口,运用自己的技术、智慧、汗水去挣钱是当之无愧的。但现在,有相当部分人心浮气燥,一味地去追求生命的长度,听说吃什么可以延长寿命就买什么,结果造成骗子林立,自己上当而却不自知。而更有甚者,不少人贪图享受,去追求物欲的厚度,上至官员,下至黎民,唯财是贪,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应该说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生命的长度与厚度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生命杂文随笔11-17
选择与生命杂文随笔12-07
生命的荒诞杂文随笔12-03
生命的真实杂文随笔07-03
生命断想杂文随笔07-01
生命的流逝杂文随笔07-03
生命中的相遇的杂文随笔07-02
生命的不完美杂文随笔07-03
生命诚可贵杂文随笔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