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结缘,转眼已经三十年。母亲做了三十多年教师,父亲由教师而到公务员,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字工作,这决定了我从小就与书有着不解之缘。从不识字起,父母就给我读简单的书,看着连环画讲故事,培养兴趣,所以到上学时与很多觉得失去自由而抵触情趣多多的小伙伴不同,我是怀着一种渴望和虔诚的心理走进知识的殿堂。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循规蹈矩的中学生、充满理想的大学生,到满身油污的工厂维修工,再到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研究生、博士生,直到成为专门从事文秘工作的公务员。无论角色怎么变换,不变的,是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遇到妻,一位从事科研工作的电脑工程师,因书结缘,组建家庭,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不散的,是弥漫在这个小小家庭的书香。
爱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捷径。多年来,无论多忙多累,每周至少要看十小时的书。对专业性强的大部头著作,一般先拟定一个计划,抽出专门时间,边认真研读,边写出读书笔记,有时要写出读后感;对通俗浅显、篇幅较小的读物,放在随手能拿到的地方,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泛读,对自己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晚饭后是家里最安静的时间,两个人,两本书,两个世界。一本好书,也许在心灵上打开一扇窗户;一段文字,也许在头脑中激发出无数灵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行万里路、交八方友,但一卷良书在手,就象一位名师在席,你就可以放眼未来、神交古人。读书多了,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非博学无以广识”,认识到博闻强记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遇到问题,不偏激、不简单化,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解决办法;碰到困难,充分借鉴他人的经验,拟定多个方案,从容应对。书读得多了,不知不觉中也就有了一种写作的欲望,有一种对自己文字作品的自信。
勤藏书,是培养家庭乐趣的源泉。不知不觉中,家里藏书已经达到2000册,人文历史、管理经济、小说杂文、书法诗歌、名人传记、工具教辅,中文的、外文的.,简直是一个缩小了的图书馆,读后感《关于读书》。房子很小,却拥有四个大书架,床底下、窗台上,枕头边,到处都有书的影子。卧室的窗户也摇身一变,被改造成了书架。四十多平方的房子难以承受这种重负,只好把一部分藏书放回老家、堆到办公室的橱柜里。首次到家做客的朋友一般会张大嘴巴,“啊,你们有这么多书啊!”每逢这个时候,总要小小的骄傲一把。高中毕业时,我已经有近八百册图书,那时经济条件较差,对书店的新书虽然心向往之,瘪瘪的腰包却总是提醒我实难拥有之。但机遇似乎还是垂青这个充满渴望的心,偶然机会发现原来乡村的旧书市场是在大集的偏僻一隅,是走街串巷的旧品收购人员以低廉价格从各家各户收集起来的,种类繁多,价格公道。年轻的我不啻发现一片开满鲜花、却又少有人问津的美洲大陆,于是即使在高考前功课复习紧张时也三五天放弃一次午休,骑着自己笨重的自行车去淘自己的“宝贝”。工作以后,经济条件虽然并不宽裕,看到崭新的好书,不再犹豫徘徊然后强迫自己走开,多数情况下会说服自己在未来几天降低生活标准以维护财政平衡,然后先制造这种财政不平衡。到旧书摊淘宝的习惯一直保持下来,毕竟那里的书价廉物美,而且出版时间跨度久、种类多。每个周末,如果没有要紧的任务,去一次中山公园(济南最大的旧书市场),驻足书前,信手翻阅,收获良多。
分享书,是推动友人交往的引擎。爱读书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不需鲜花、不需美酒、不置佳肴,不必打起精神应酬,不带半点功利,有的,是一种心的交流,是一种如水的淡薄。一开始是我和妻的同学、同事、朋友,再后来是同学、同事、朋友的同学、同事、朋友,时间久了,演变成一个无形的欢乐大家庭。书是这个家庭交流时永恒的话题,是推动这个大家庭不时相聚,加强沟通的引擎。每有好书,两人世界的小家庭、多人参与的小读书圈认真研究讨论,再推荐给大家庭,大读书圈。看到借书记录上那一串串的名字,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深刻体味一种收获。
读书,伴随我和妻成长,读书,推动我们逐步走向成熟。我们没有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没有高尔基饿汉扑向面包般扑向书籍的激情,但日复一日的读书生活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使我们的虑事更加周全。名人的事迹使我们振奋,先贤的哲思使我们深刻,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智者,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明智起来、成熟起来、快乐起来。可以说,不管过去还是将来,不管我们的生活如何改变,不管我们经历怎样的沧桑,始终在这个家庭弥漫的,是不散的书香。
【读书的随笔感悟】相关文章:
读书的随笔感悟04-12
读书的感悟随笔03-02
关于读书感悟的随笔06-14
《培根随笔》读书感悟03-13
读书与养生随笔感悟06-12
读书感悟随笔作文12-08
关于书与读书的感悟随笔07-04
亲子读书感悟-生活随笔06-14
《培根随笔》个人读书感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