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校园的建构路径研讨论文

2021-05-31 论文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建设规模、学生人数以及耗能设备急剧增加,再加上中国继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后当前又出现各地大学城大规模建设的现象,能源耗费速度逐年增加。包括土地、建筑、基础设备、交通、水、电、饮食、文体、医疗等一系列的消费的增加,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成本。而通过建设低碳校园,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不合理的资源浪费,提高办学效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先进理念的传播;要自觉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低碳意识的高尚责任。2012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在编制校园规划中应当贯彻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基本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做到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标准、勤俭办学,把握节奏、保证安全。这在制度层面上为建设低碳校园提供了保障。目前,世界范围内许多大学都加入了构建低碳校园(1ow-carboons)、提倡低碳校园行为的行列,例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布朗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已开始了低碳校园建设的进程。国内高校也开展了建设低碳校园的实践研究,例如,北京大学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在校园内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北京大学用电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节约用水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水电费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大学学生宿舍用电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水、电采取“定额管理,计量收费“方式”。有效促进了北京大学的低碳校园建设,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

  现代大学城“不低碳”现象透视

  我们通过对昆明呈贡大学城内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校园有悖于低碳校园建设现象的实地调研,剖析我国现代大学城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浪费习惯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建设低碳校园、改善校园环境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个人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而当前校园中各种不低碳行为随处可见。(1)办公、教学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如一些不必要的电梯乘坐,一些完全可以在户外进行的排练和演讲等活动全部占用大礼堂或阶梯教室等。另外,每间教室中当天实际平均自习的人数仅占可容纳人数的12%,每间教室的平均用电量为8.39度,每间教室排放出来的co2为6.59kg,办公、教学区的利用率非常低,资源严重浪费。(2)教材、纸张的浪费现象。学生教材的循环使用率不足10%,以云南师范大学目前有2.4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标准,则在校学生每年消费纸张180吨,若换算为碳排放量,则总共产生了630吨的CO2。另外,还存在文印纸张利用率低、单面复印打印的不低碳现象。统计结果显示,每间文印店每天的平均用纸数量为约300张,每个学校平均拥有8家复印店。若每年以280个教学日计算,每个学校每年的用纸量为6720万张,产生的碳排放量1.1吨。(3)水、电、粮食、出行等方面的浪费现象。在大学城内,宿舍与教室经常存在无人或仅有几人的情况下日光灯全开的情况,宿舍及办公室中常有电脑旁无一人却长时间运行等现象。另外,当前大学城普遍使用一次性餐具,校园内的部分超市仍然提供免费塑料袋,粮食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在对校园停车场车辆的调查中发现,大约23%的教师拥有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导致高校通勤车空车率增加,造成能源耗费及不必要的碳排放。

  (二)大学城规划与建设不合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首先,大学城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而过度扩张建设的现象。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呈贡大学城建设占用大量缓坡耕地,造成土地等资源的铺张浪费。其次,校园建设存在重改造、轻保护的现象。不少高校将天然树林草地改造为人工林和草坪,有些甚至填埋天然湖建造人工湖,这种以人工种植的平整草坪和靠别处移植过来的树木破坏原生态的树林草地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最后,大学城中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的单元空间有扩大的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教室、办公室明显过大,一些高职称的教职人员和领导人员同时拥有多间单人办公室,造成办公等资源闲置浪费。

  (三)大学城资源共享不充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城中紧邻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之间在设备使用、实验室建设、会议室建设、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没有实现充分的教学资源共享的初衷。首先,课程与教师资源共享不充分。呈贡大学城各高校之间没能够利用各自学校相应的比较优势学科来进行校际的授课教学,而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很少有同学会选择去外校选课,仅有少数高年级学生去外校旁听。其次,图书馆共享不充分。在图书馆自习室共享方面,去过外校图书馆自习的同学还不及被调查同学的1%,基本没有同学借阅外校图书资料。最后,实验室设备共享不充分。在参与访谈和调查的各校学生中,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外校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

  探求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校园主体的行为层面,提出实现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

  1.完善高校考评与监管制度。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国家机关的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内容分别为能源消耗监测、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效用公示等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考评与监管制度,注重考核高校的低碳建设水平与能力,将相关的一些低碳考核指标引入评价学校的综合绩效指标中去。另外,要完善高校校园监管体系,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将其落实到人头上,将低碳责任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校园的低碳建设中做到权责分明,科学高效。

  2.建立高校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制定量化减排标准制度。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需要我们寻根求源,通过碳排放的核算来指导高校的这项工作。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科研资源丰厚的优势,来进行碳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广、运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协助建立全国高校碳排放核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减排标准,为各高校比较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提供依据。通过碳核算的优化,节能减排的量化指导,使得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任务执行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也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合理制定高校减排目标,科学分配低碳减排的任务。高校应制定多级指标的减排标准,并结合上级监管考核制度和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对自身节能减排进行量化检测和指导。通过每个指标的量化数据记录、绩效分析、质量评价等,来制定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教学与工作计划,并建立动态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度。

  3.推动政府的政策工具创新。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治理的主体,其行政上、法律上和财政政策上的相关举措,都对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低碳校园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和参政手段来规范校园低碳校园建设主体的行为。通过对增加低碳行为效用与收益,促进校园低碳;通过增加高碳行为的成本,来减少校园的碳排放。一方面可以利用碳税来对碳排放超标学校征税。政府可授予每个高校碳排放有限额规定的许可权,不同规模高校设定不同碳排放配额。如果高校的碳排放超过了配额排放量,就可对基征碳税,通过增加高校碳排放的成本来减少其高碳行为。而碳排放在政府规定的配额以下的高校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减少高校的减排成本来鼓励高校进行低碳减排行动,从而促进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并通过财政补贴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补贴又称为“负税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该项措施做得好的当属日本,日本历年用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的费用占GDP的3-4%,领先于欧盟及美国这些低碳强国。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国家,在经历各种能源危机后,很早就推进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中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并在低能耗方面名列世界前端瑏瑡灐K们对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环保节能灯、低碳建材的高校进行补贴,来鼓励高校的低碳发展,并加大了对高校低碳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对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予以专项支持,推进低碳技术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引导高校与企业直接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推进高校低碳技术科研的商业化进程。

  (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节能减排技术

  1.校园能源与材料使用低碳化。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石油这两种“高碳”一直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瑏瑢灐8咝5哪茉词褂弥饕是煤炭、水、电、天然气等,从目前来看高校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多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型材料,多采用低碳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校园建设中。校园的道路照明与规划采用的光源应该是高效节能的,尽量采用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LED灯等来构建学校的低碳道路照明系统,学校的塑胶操场也应当采用环保型纳米材料塑胶跑道等高新低碳技术产品。同时,新型的校园教学楼建设与设计也要多采用低碳技术,可以通过选用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的建筑设计等来实现建筑低碳化。

  2.校园办公与教学低碳化。低碳教学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低碳知识的传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碳化。关于低碳知识的传授,可以从简单的低碳概念介绍到怎样具体实现低碳、从宏观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到微观的低碳经济技术等,来对在校大学生的低碳知识进行普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更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通过低碳知识的教授、传播以及师生交流来增强大家的低碳意识,为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打好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低碳化,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教师资源和构建低碳课堂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教学耗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时将已经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学设备器材更新为新型的低碳设备。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设一些精品课程和运用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低碳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来实现大学城资源共享。低碳办公,是对教师办公行为的低碳化。主要是通过在公务活动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要减少对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通过应用无纸化办公平台来减少文印,通过网络在线文档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等减少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其次,教师要尽量乘坐校车而非自驾私家车,通过召开远程会议来减少不必要的出差,缩减不必要的旅行次数和人数等。

  3.校园碳汇减排。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但要从“碳源”上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碳排放还应从“碳汇”的角度进行考虑。“碳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植被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另一种是通过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存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排放瑏瑣灐D壳按笱С歉咝K溆新袒,但存在绿化覆盖率不足以及将原有自然林毁掉变为人工林的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正确认识绿化在校园低碳建设中的作用,采取措施增加绿地面积,通过种植一些“碳汇”能力较强的植被,维护改善校园原始树林,以设计“绿屋顶”等来实现最大发挥植被碳汇的功能。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便可以抵消0.6-7.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瑏瑤灐R虼耍扩大校园绿色覆盖率是缓解校园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比如进行楼面种植形成“绿屋顶”,还可以实现对周围建筑物环境的美化,而且能够保温隔热、吸收二氧化碳。其次,推广碳捕获和碳埋存技术。该技术将成为未来大规模减排二氧化碳、延缓全球气温变暖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高校要加强与大型电厂、炼钢厂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科研与实习项目,确保高校在未来可以通过碳捕获、碳埋存技术进行碳汇减排。

  (三)营造师生广泛践行的低碳生活氛围

  1.营造低碳校园理念,引导低碳实践。首先,要广泛开展低碳校园宣传活动,鼓励开展低碳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学生团体的作用,开展各种低碳宣传,举办各种低碳实践活动,比如低碳校园建设的演讲比赛、低碳知识竞赛、低碳技术设计大赛等。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有关低碳的专题讲座,为师生灌输低碳发展理念、普及师生低碳知识、提高师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责任和意识。其次,完善校园网建设,使校园网成为低碳校园建设理念传播与交流的场所。可以开设网上低碳校园建设的专栏、论坛,给师生创建一个低碳校园建设建言献策、经验交流的途径,使得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参与低碳校园建设。再次,开展多学科协同的低碳教育,夯实低碳行为理论。低碳问题的研究涵盖地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又涵盖经济、法律、哲学等社会学科,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问题。高校在低碳教育上应打破各学科教育的独立,通过开展多学科协同的低碳教育使校园主体综合系统地掌握低碳知识,为践行低碳校园夯实理论基础。最后,将低碳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低碳校园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之自觉参与低碳校园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校园中的不低碳行为。

  2.建立校园低碳行为准则,规范低碳行为。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的行列中。其次,要构建高校低碳行为准则,进一步规范校园行为主体的行为,为低碳行为践行提供参照和引导广大师生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做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低碳出行等。再次,建立个人低碳行为监督奖惩机制,对师生校园行为进行监督。可基于碳核算技术对师生定期进行考评,给予奖惩。最后,大力宣传与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大学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掀起全国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高潮。(本文作者:邬鹏、陶伦康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低碳校园的建构路径研讨论文】相关文章: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论文05-29

低碳校园活动策划书范文04-08

绿色校园低碳生活作文500字04-08

关于校园低碳环保的公开信范文10-24

低碳环保征文02-24

低碳贝贝歌词09-12

低碳环保简报09-11

低碳日简报09-11

关于低碳环保的寄语04-07

低碳环保的作文【推荐】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