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论文

2021-04-26 论文

  浅谈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健美操处处表现出“健、力、美”的特征,它既注重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3000字的健美操论文范文。而且健美操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单独式进行练习,可以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根据本人专项特点和健美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我将其引入到了体育教学中。

  1.健美操的概念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操化动作,融合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既是一种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又是一项竞技运动。

  2.健美操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中学生健美操,动作优美、生动形象、韵律感强,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它既能锻炼身体,形成健美的体态,又可陶冶情操,抒发感情。通过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协调、灵敏和力量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文明习惯。

  2.1可以塑造健美形体

  练习健美操的主要目的是让自己的形体美。健美操是塑造形体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的最佳阶段,而塑

  造健美形体对学生来说最富有吸引力。特别是女生,所以健美操是女生钟爱的一项运动,

  2.2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健美操的音乐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节奏感和协调性差,通健美操的多次练习练习后,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做广播体操时,练习健美操的学生节奏感教好,动作优美。

  2.3健美操的学习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健美操节奏明快,动作优美而有力,灵活多变,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健美操运动上来。提高了注意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4健美操的练习可以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健美操的练习须有一定运动负荷,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刚刚接触健美操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动作不协调,柔韧素质差,动作无法到位,体力跟不上等,可学生都会努力克服困难,一直坚持。

  2.5健美操的训练具有娱乐功能

  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健美操的激烈欢快的旋律,健美有力的,鲜明的节奏。给校园的娱乐活动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3.准备活动中运用健美操的优点

  学生腻了用慢跑加徒手操的方法来热身,把健美操运用到课的准备部分,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具有挑战,体育课也一下变得活泼起来,准备活动中运用健美操有以下优点:

  3.1局部和全身运动相结合

  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练习一套简单的健美操大概需要4-5分钟,通过练习,对身体各关节、韧带、肌群和内脏器官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使全身各部分得到锻炼,从而有效地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的机能,发展力量、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生长发育。

  3.2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旋律优美、节奏感强的音乐能增强健美操的感染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听觉的享受,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热身的一种手段。

  3.3为准备部分做好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到兴趣了,才能真正的喜欢体育课,喜欢运动锻炼身体。健美操就是最好的兴趣老师。特别是对女生,既能锻炼形体,又能提高审美,提高创作力与想象力,何乐而不为呢。良好的开端是关键,用健美操热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学生就会有兴趣的进行基本部分了。

  4.健美操用于放松活动

  放松运动是使心脏较快地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健美操运用于放松部分能身体的机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能加速乳酸的消除,可避免肌肉充血、僵硬。有利于之后的学习和身体恢复。但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舒缓,节奏缓慢。

  5.健美操运用的要求

  体育课上健美操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锻炼身体,而不是训练专业的健美操运动员,因此在健美操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

  动手,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欢乐,而不是一种负担,资料《3000字的健美操论文范文》。这就要我们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负荷和强度。

  小结与建议

  1.小结

  健美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加强课中的美育教育激发学生蓬勃向上、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应该多运用健美操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东西,特别是女生。师生共同把体育课上得有声有色,使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2.建议

  2.1对喜欢健美操的学生,应因材施教,多进行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习惯。

  2.2对有天分的学生的培养,训练好健美操的基本功,打好扎实基础,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

  2.3组织训练一支健美操队,平时进行基本功的练习,为参加以后的表演和比赛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体操》健美操部分。

  2.《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