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有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例如:再教学《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第二课时的时候,创设了问题:为了测量停留在空中的气球的高度,小明先站在地面上某点处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27°,然后他向气球方向前进了50米,此时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40°.若小明的眼睛离地面1﹒6米,小明如何计算气球的高度呢(精确到0﹒1米)测得某物体的高度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常常需要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挖掘创新潜能
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地点从未离开过课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时他们会都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学过后的印象会特别深刻.例如在教学《数量、位置的变化》时,若在教室内上课,学生接受的方向知识是抽象的,不利于孩子的理解和记忆.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在学校的走道上观察世界地图,根据课本中提到的船走过的路线一一找出来标出航行路线.教师再加以引导,船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怎样与基地取得联系呢?从而得出位置的变化与经度、纬度有关.同时又与地理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所学得的知识比较深刻,不容易忘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敢于提问.这些问题往往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再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提出问题:①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平方米,求它的边长.②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米.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平方米,求花圃的长和宽.问题一:我们可以用什么式子表达这个问题?问题二: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三:请你猜一猜,花园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问题四:如果设花圃的宽是xm,你能用方程表达这个问题吗?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上,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