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代理概念的管理者业绩评价及激励管理论文

2021-07-03 论文

  一、代理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应用的一般分析

  我们这里所说的业绩评价只是指所有者对于管理者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审核,并不包括企业对于整个公司经营运作的各个问题,以及管理者对下属经营单位经营状况的评价,因为后者更多的侧重于企业发展评价分析,那将是一个企业的长久战略问题。在此我们只讨论针对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代理成本,从而对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存在必要性这一问题来进行分析。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委托代理关系中,业绩评价指标设计恰当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代理人的潜能,能否最终使委托人目标利益最大化。根据代理理论,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使委托人尽可能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代理人的实际工作和努力水平。

  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如我们所知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单一的运用财务指标来进行衡量,发展到现在的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是业绩评价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处于代理理论中的代理人的活动很多并不能依靠财务指标予以量化,因此代理理论的存在对非财务指标进入业绩评价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且,基于代理理论的管理者业绩评价,单纯的使用财务指标如投资收益率、每股收益将会导致管理者以放弃长远利益而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财务指标具有可以定量化便于操作的特点,但面对其缺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有其补充的必要性。

  2.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代理者的奖惩必须基于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不然就很可能导致目标的扭曲和评价的不公允。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在业绩评价过程中很可能展开一场博弈的较量,这样,对于委托人来说,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是充分发挥管理者才能的有效保障。

  3.激励的基础是制度的设计。对于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最终落实到制度的.设计上。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不可能在事前签订一个完全合同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再加上代理人行为的不可观察性,使得委托人很难监督代理人,监督效果差且成本高。因此只能从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入手,建立一套既能有效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又能激励代理人按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的机制。

  二、代理理论在管理者业绩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整体的业绩评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业绩评价与战略脱节,业绩评价体系不完全,预算评价与考核脱节等等。我们这里讨论对于管理者的业绩评价,与企业整体的业绩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存在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对管理者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如果把企业运营的很多不可控因素包含在其中,在发生这些状况的时候还按照原来的指标对管理者进行评价是不公平的;同样,对于企业,经济利益方面的改善并不一定与管理者的经营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因为国家的政策或其他与财务利润相关的活动产生,这样以企业的战略业绩评价管理者的业绩就会导致无谓的激励。因此,对于管理者经营业绩的考核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面对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对于代理理论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很多的管理者为企业的经营运作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客观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却无法在股票的价格中体现出来,另外,很多经营管理者只注重短期行为,做出对企业的长远目标产生巨大影响的决策,对于所有者在短期内无法识别其经营优劣。非财务指标进入评价体统,给业绩评级增加了很多的客观性因素,但非财务指标还有待于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并且在一些企业非财务指标的选用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素在其中。

  2.国有企业监督者的特殊性。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还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国家企业中具有控制权的监督者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多的追求非金钱利益的好处,而不具有充足的动力进行经营改善,因此业绩评价并不能对他们形成激励。因此,业绩评价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

  3.企业的目标和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这一点是很显然的。管理者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并且,很多时候并不是金钱上的利益,而是享受对资源支配权的利益以及规避风险的利益。管理者有时并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使自己陷入困难的境地。这时如何设置业绩评价指标,并确定很好的激励机制就对股东权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有重大的意义。

  三、管理者业绩评价的体系分析及选择

  目前,业绩评价体系两个研究比较成熟完善且合理全面的领域是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业绩评价体系,和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研究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EVA的业绩评价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相比传统财务业绩指标而言,使用EVA能够较好地从结果上衡量企业所实现的财富增值,更好地揭示企业使用包括财务资本、智力资本等要素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当前只分析财务指标并不能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还应该于其他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对于平衡记分卡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非财务指标。它可以弥补传统业绩评价导致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利益的最大化。非财务性业绩评价更有利于分清责任,能更准确、完整地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使会计控制更有效。但是,非财务指标也有明显的不足:如怎样将非财务指标的改善值用货币形式加以计量,因为通常生产管理人员并不能发现他们的某项管理活动与损益表上的税后利润有何必然的联系;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当各种非财务指标之间发生冲突时,可能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

  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价对权责发生制的有益补充。现金流量指标能够综合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而且能够准确地揭示企业盈利的质量。其次,现金流量指标几乎不受企业管理者主观歪曲的影响,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指标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其他指标的有益补充。问题是在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确认时间和合理配比方面存在缺陷,现金流量分析的方法体系并不完善,一致性也不充分,因此,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还要结合其他指标。

  四、激励机制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分析

  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离不开业绩评价,管理者业绩评价是对管理者实行激励的基础,激励是管理者业绩评价主要的目标,因此剔除管理者不可控因素的管理者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应紧密联系。一方面,业绩评价是实施激励机制的基础和依据,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价值。激励是为了使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是为了以此作为基础建立一套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的机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实现管理者自身的价值的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双赢。

  在代理成本存在的前提下,对于管理者的业绩评价不仅要考虑对管理者的经营业绩成果进行衡量,而且也要关注对管理者的经营进行监督付出的监督成本,再此基础上权衡管理者经营带来的净增加值,从而对管理者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这是业绩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根据代理成本的内容,包括所有者对于管理者的监督成本,所有者放松其对管理者一定的约束,而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付出的成本,以及企业与管理者在目标执行中不可避免的分歧产生的成本,我们称之为剩余损失。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当管理者享有股权的份额可以激励其努力工作,降低代理成本,那么管理者持股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措施。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考虑,除管理者所享有的工资,企业对于管理者支付的代理成本即为管理者的收益,可以以此分类,来分析对于管理者的激励因素。并且权衡代理成本中各个支出特别是前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以此来对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激励。

  总之,代理成本的存在是企业对于管理者业绩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也影响了激励机制的设置。充分运用代理理论的相关原理,设计业绩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将对企业的运作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鉴于代理概念的管理者业绩评价及激励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鉴于公共物品概念的生态补偿方法探索论文04-27

管理控制背景下的业绩评价论文01-13

地勘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结合论文10-22

中层管理者激励方案12-13

浅谈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论文02-06

业绩激励方案12-11

商务型酒店对基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探析论文10-31

管理者英文自我评价07-21

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之辨析的论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