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论文

2021-06-29 论文

  1高校体育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连续9年担任一线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并于2014年3月至6月对合肥几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调查结论,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总结:

  1.1体育教学流于形式

  (1)学分比重偏低,授课时间较短.非体育类的本科院校里,体育作为通修课程,一般分三到四个学期开课,本科生4学分,专科生3学分,授课时间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在学位总学分大约130分的情况下,4学分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与重视体能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大相径庭.而体育运动和群体竞技活动应该是始终贯穿大学生高校生活的一项必备课程,应该在大三和大四都安排授课时间.

  (2)学校师生重视度不够,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传统单一.笔者走访的5所本科院校里,其中3所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使用均超过了五年,新版本与旧版本相比,基本没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从各级教育部门到学校教务处,再到学校体育部的各位基层教师,大家普遍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高,强调保守的安全性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计划仍旧以基本体育项目为教学主体,在保障学生课上安全的前提之下,尽量修足学分.

  1.2体育教学目的传统

  至今为止,大部分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修满学分,完成教务处布置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劳逸结合,不可局限于全天的理论课程教学;通过体育课选拔比赛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以待在重大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运动习惯、体育素养和学生团队意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3体育教学设施陈旧

  尽管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逐渐改变观念,不惜血本更换体育器材、打造体育训练场所,但毕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这个方面思想观念薄弱.笔者走访过程中,甚至发现有高校封闭运动场,除了上课期间,其余时间一律实施封闭式管理,不准任何人随意进入.现代化的训练场地、优秀的体育器材,就更不用说了.

  2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这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家中缺少同伴,一人受到多人溺爱和呵护,最终形成了强烈的自我特性.加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味强调学习成绩至上,忽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最终导致他们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品德.

  2.1有利于降低身心不健康的风险

  WHO制定的健康标准中,其中跟身体本身有关的就占50%,包括体重得当、牙齿清洁、头发有光泽、眼睛明亮、肌肉皮肤富有弹性等.身体健康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注重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一旦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真正意义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运动素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健康的比重,尤其是心理健康.

  2.2为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基石

  高校体育教学中,以篮球、足球、健美操等为首的团体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团队机制、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对团体项目的最终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在群体性的体育项目中,他已不再是一个具有相应体育技能的个体,更是一个重要的团队成员.他必须学会适应,努力提升团队素养,这就离不开互助、分享、谦让、合作甚至自我牺牲的亲社会行为;其次,团队内部每个成员的专业技能必定不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提倡以好带差.直接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细化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再次,体育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多开展组与组之间的实战练习,对于对手之间友谊第一、互帮互助的优良体育风格加以表扬和鼓励,一旦出现个别的恶性竞争和有意伤害,务必进行正确引导,适当进行惩罚.唯有此,才能真正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使当代大学生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较高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助人行为等.

  2.3提升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效果

  社会心理学上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曾经存有“本能论”和“习得论”两种对立观点,但经过学者的论证研究,最终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来的一种行为方式,绝非与生俱来.同时,以鲁宾和施奈德为代表的学者经过研究,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当代大学生自身年龄基本在18周岁左右,尽管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相对较难,但是并非完全毫无益处.

  一方面他们正处于强调自我意识的青春叛逆期,对师长的一味说教尤其反感;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熏陶和影响.笔者对合肥市区五所高校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65.6%的同学认为大学里的思政课没有太大意义,旷课情况比较严重;72.5%的同学对父母和老师频繁的直接说教非常反感,基本不会用心聆听;81%的同学认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如自己观看某部影片的启发,亲身参与某个活动的领悟等.因此,一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教育,效果会比常规的说服式教育强多倍.

  3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若干建议

  3.1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考核制度

  截至目前为止,各大高校普遍采用体育达标考试的考核手段,运用与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类似的体能测评法,这种方法完全忽视了大学生先天体育技能的个体差异,也和素质教育目标完全脱节,最终导致师生流于形式的教学过程.为了达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良:

  (1)国家教育部门发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并提倡部分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国家教育部结合各个下级部门的反馈意见,制定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文件,主要补充关于渗入体育思想、加强体育素养、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相关具体条款,并下发各级教育厅,要求辅之具体的.实施保障措施,最终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改革.

  (2)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制定具体可行的体育

  教学考核制度,补充体育素养、心理素质评价等相关考核要素.目前的高校体育考核仍采用传统的体育达标考试,预定的达标分数是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学指挥棒的课程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本性,显而易见,高校体育课程仍然局限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之中.作为高校的主管专业部门,各校的教务处应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多开展教学改革之类的课题,并最终落到实处.对于体育课程的考核制度,应该建立多维度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考虑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将运动成绩的定量评价、学习态度的定性评价与身体形态机能变量的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兼顾生理素质评价与心理素质评价.同时,体育课程考核过程加以明确规定,确保体育老师能够统一、有效执行.

  3.2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

  笔者调查的几所高校中,80%以上的体育教师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专业人员.他们的教学重点都局限在体育技能本身,除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受到关注以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基本被完全忽视.相关教育部门及高校自身,应该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除了本身的教学技能以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

  (1)定期举办高校体育教学培训班.高校的体育部每月开设一次培训课程,课程主题除了基本的教学技能外,更多的是体育教师自身师德和教学目标社会化方面的课题.培训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邀请学院社会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相关专家,也可以让体育部经验丰富、运用效果较好的优秀老师来主讲.培训班以理论讲授和案例探讨为主,多加入互动环节,切忌流于形式.

  (2)完善体育教师的考核管理.年终考核是每个高校每年必做的基本事项,但目前的考核表基本分为职工个人鉴定、基层单位审核意见、学院领导审核意见等常规内容,最终只能在平时考勤这块得到实际的体现.建议将年终考核表加以细化,尽可能量化,从业务水平、职业素养、学术水平等多方面加以衡量,可采取传统的记分制,由学生、同事、领导共同打分.

  3.3建立规范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传授式的授课模式,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的技术动作,然后分组训练,最终考核.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体育运动专业技能的学习,部分教师在教会学生基本技术动作后,根本没有用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变化,更没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社会带来的社会影响.结合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建议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适当考虑以下因素:重视群体规范的作用.助人和利他是我们的社会规范所要求的行为,但是有要求不等于人们就有行动.群体理论告诉我们,一旦有人不遵从规范,从众倾向将大大降低,不遵从的人随之增多.群体一致性降低,规范力度下降.个体和群体的这种互动进行下去就有可能使现有的规范瓦解,代之以其他的规范.高校教育工作者一贯的传统思维模式就是在专门的德育课程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上强化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教育,导致大部分以说教为主的教育结果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领悟,达不到最佳效果.

  体育课程中的专业技能学习,可采取“好帮差”“分组竞争训练”的方式.“好帮差”就是鼓励体育专业技能强的学生主动帮助弱的学生,帮人者既是这个班级群体的优秀者,又是班级群体的带领者,优秀示范者的社会角色、老师和同学给予的信任会赋予他对应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实施助人和利他的行为.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他不再是简单地完成相应的体育技能动作,取代单纯炫耀心态的,恰恰是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助人、利他等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分组竞争训练”就是将学生随机分成几组,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体育老师制定具体的竞争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各组采取自己制定的方式进行体育技能训练,最终体育老师综合训练方式、训练表现、训练结果进行打分,并予以奖惩,对排名靠前的小组予以奖励,对排名靠后的予以惩罚.此种方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凝聚力,体育课堂学习不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而是荣辱与共、相辅相成的集体行为.各个学习小组此时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学习团队,他们会互帮互助,共同为了提高小组总分而努力.这种在最基本的生理技能训练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在个体心目中的印象相对会深刻很多.

  作者:李萍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实施论文11-10

浅谈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7-05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06-11

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意义论文08-10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12

高校体育教学中反馈形式与作用论文04-11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的意义的论文08-28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意义论文07-06

高校体育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