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对策论文

2021-06-18 论文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实验课程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环境卫生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就如何提高环境卫生学的实验教学质量浅谈一些体会及对策。

  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逐渐突显出其在医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预防医学重要分支之一的《环境卫生学》,不仅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影像学、护理医学等专业学生必修课《预防医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环境卫生学是医学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雾霾、水的重金属污染、蓝藻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环境卫生学》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环境卫生问题的能力。结合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体会,浅谈一些对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因为受到理论教学的束缚,只能起到验证现成理论的单一作用,仅具有从属性的地位。仅仅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仍普遍存在,更可能导致学生本身对实验的不重视。目前,《环境卫生学》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杨克敌主编的教材,尽管有所修订,也会补充新内容,但教学内容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对实验教学的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是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考虑将“慕课”、“CBL”、“PBL”等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验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实验课堂充满活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验课堂的参与度。

  二、目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仍以教师讲课和操作为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环境卫生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目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准备实验、开展预实验为主,而学生并没有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仅仅只是机械地按实验步骤操作,没有亲自配制实验所需的每个试剂,准备实验所需的相关耗材,印象不深刻,学生从实验课当中的收获较小,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以及实验的操作规范性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导致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的提高。有些同学认为以后工作不需要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2.学生只是机械的操作,忽视实验过程以及结果的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基本都存在照抄实习指导手册的现象,实验数据与结果的分析也存在互相抄袭的情况,根本没有对整个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实验课上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基本都是应付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实验课的目的。

  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是否得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应重点考查一些环境卫生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比如大气采样器的使用,水样采集及处理,无菌操作技术等。另外,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当场进行提问,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从而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实验操作习惯,使他们在今后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

  3.实验内容简单,分散的验证性实验较多。环境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大部分设计到理化和微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在卫生化学、基础化学和微生物学相应的实验课当中已有所掌握,简单、分散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验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尤其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即将开展的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课题研究,作用甚小。

  4.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陈旧,与实际工作脱轨。目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大气和水方面的内容,而像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妆品、土壤卫生等目前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方面,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少。实验的检测方法仍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主,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将面对更多新式仪器,难以适应工作需求。随着大气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环境指标和污染物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高灵敏度的快速、实时、便携式的检测设备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实验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实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中。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尽量更换传统的实验手段,介绍学生认识和掌握目前广泛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充分满足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改进实验内容和方法,结合实验条件,适当引进先进仪器,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精选实验内容,适应社会需求

  环境卫生学的实验内容应根据目前疾病控制防治的重点以及研究的热点来开展。比如大气、水、土壤等大环境,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北京雾霾、空气质量报告中的PM2.5、PM10以及室内空气污染中的'甲醛、苯、氡等污染物的问题,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也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原有的大气SO2、NO2等指标测定的基础之上,增加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其他相关实验内容,比如PM2.5、PM10、O3、紫外线强度等。课堂形式可以参考参观自来水厂生活饮用水氯化消毒的实验课内容,由教师带领学生到相关空气质量监测部门进行参观,了解最新的空气质量检测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验教学模式多元化

  1.适当开展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CBL(Case-Based Learning)为主的讨论式教学模式。PBL和CBL结合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以学生思考、讨论为主,教师指导、解答为辅。将PBL和CBL进行有机地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团队合作以及人文关怀,将其应用于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环境卫生学实习指导中的环境砷污染的案例分析,这次实验课就比较适合开展PBL和CBL相结合的讨论式教学模式。该案例的选择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还涉及到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启发性等特点。

  2.引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科研设计的思路,在环境卫生学原有的实验内容基础之上,加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性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拟定一个实验课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该教学模式的流程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设定题目、实验设计及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总结评价这四个部分。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拨和指导。加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科研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及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科研思路。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采用综合客观评价方法对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促进学生传统实验思维的转变,重视实际操作能力。不仅仅依靠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评分,可以考虑将实验技能也加入到评分系统中,可以将每个学生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所组成。具体考核方法由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准备考题、实验仪器和打分标准,考核的内容可以采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等,学生随机抽取考题当场完成操作,教师进行评分。实验课的总成绩应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的成绩进行综合打分,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实验中的综合表现和整体素质。

  总之,我们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应以学生为主,结合实际工作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来优化实验内容,开展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客观评价方法,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才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培养实用型人才。

【《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静电实验教学探索论文07-06

关于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的论文07-26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索论文06-2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论文8篇07-28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8-31

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07-08

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探索论文07-02

青年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对策与思考论文07-04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