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探索论文

2021-06-18 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受儒家传统文化中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强调人与社会相协调。人的存在意义是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为标示。人只是一个社会的原子,个人价值习惯于被理解为社会价值的从属,突出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服从、责任。尽管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人开始受到关注,个人利益被高扬,但这只是一种显性的高扬,在文化的深处,在人们内心,低调、顺从还是一种习惯的选择。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肩负着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给广大大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政治法律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任务。这一类课程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其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功利主义原则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未能免俗。在高校,一直主张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尽管还是在讲,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容易被“一切为了就业”的理念代替。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变得很尴尬。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将之规定为必修课,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和社会公众却认为这类课程是耽误学生时间,与学生的就业无关。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大学生们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纯粹理论”知识不感冒,更倾向于实用知识、技术操作性知识的研究,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懈怠、消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块,已经极大地挫伤了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因素影响

  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念动摇,主体意识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还有部分教师对近些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和敏感问题认识模糊,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问题上出现偏差,共产主义信仰淡化等导致立场不明,是非不分。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其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陈旧的甚至错误的教学观束缚,受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还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方面来看,其主体性发挥都不够。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持“以教材为唯一依据,以分数为最高评判标准”的教学观。他们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结果性,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与结论的一致性,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和价值。再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评价和激励制度影响,主体性发挥不足。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由于所教科目的特殊性及教学效果的隐性化和滞后性,以及所提倡的抓科研,重视研究成果的影响,使教师的成长平台有限,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机制。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无疑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无助感,进而影响到其主体性的正确发挥。

  二、高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路径分析

  1.坚持主体间性原则,确保教师主体功能到位

  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将交互主体性原则运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就意味着所有参与课程教学的力量都应该被看成是主体。它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力量都是作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而主体间的相互独立是其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是单纯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过程,而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灵对话活动。在交往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两者之间是主体间交互信息共同提高的关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成为有效的主体,必须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包括教师对于自身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身份、主导性作用、所担负的具体使命、自身主体性活动对社会和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其次,教师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观,树立双向交互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主客被动关系,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交流,进行观念碰撞,思想沟通,最后达到品德提高和修养升华。他们之间是一种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

  2.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这种素质包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站在无产阶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实践,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鲜明的政治观点,在面临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新情况时,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能及时给学生提供理性的指导。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修养,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同时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必须广泛涉猎与所教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应对自如、融会贯通。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教学要点的精神实质,了解和理解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从教条中解放出来,由呆板变得生动起来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3.多方联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环境

  首先是要增强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与认同,提高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和工作乐趣感,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倦怠。政府要在政策上进一步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专任教师的地位,观念上予以尊重,行为上予以表彰;社会各界要全面理性地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教学效果,正确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使命,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不能承受之重;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资格制度等,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教师心理宣泄机制和职业培训系统,减轻职业压力。其次是高校自身也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专任教师的支持,增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学校应该科学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合理确定任务和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进行合理分摊;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发展性评价,进行个性评估,重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和调控功能,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经费投入,在学科项目申请的效度、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等方面具体对待;要推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制的改革,采取民主高效的课程改革机制,使教师真正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掌控者、实践者。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漏洞和失误,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的研究,并采取各种措施,内外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论文05-30

高职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07-05

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论文06-22

高校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论文07-05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与学主体转变的课堂探索论文06-27

历史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综述的论文09-01

开放教学,发挥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论文07-04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论文07-04

关于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论文07-04

文章
代写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受儒家传统文化中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强调人与社会相协调。人的存在意义是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为标示。人只是一个社会的原子,个人价值习惯于被理解为社会价值的从属,突出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服从、责任。尽管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人开始受到关注,个人利益被高扬,但这只是一种显性的高扬,在文化的深处,在人们内心,低调、顺从还是一种习惯的选择。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肩负着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给广大大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政治法律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任务。这一类课程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其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功利主义原则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未能免俗。在高校,一直主张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尽管还是在讲,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容易被“一切为了就业”的理念代替。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变得很尴尬。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将之规定为必修课,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和社会公众却认为这类课程是耽误学生时间,与学生的就业无关。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大学生们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纯粹理论”知识不感冒,更倾向于实用知识、技术操作性知识的研究,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懈怠、消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块,已经极大地挫伤了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因素影响

  首先,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念动摇,主体意识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还有部分教师对近些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和敏感问题认识模糊,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问题上出现偏差,共产主义信仰淡化等导致立场不明,是非不分。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其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陈旧的甚至错误的教学观束缚,受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还是在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方面来看,其主体性发挥都不够。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持“以教材为唯一依据,以分数为最高评判标准”的教学观。他们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结果性,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与结论的一致性,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和价值。再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评价和激励制度影响,主体性发挥不足。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由于所教科目的特殊性及教学效果的隐性化和滞后性,以及所提倡的抓科研,重视研究成果的影响,使教师的成长平台有限,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机制。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无疑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无助感,进而影响到其主体性的正确发挥。

  二、高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路径分析

  1.坚持主体间性原则,确保教师主体功能到位

  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将交互主体性原则运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就意味着所有参与课程教学的力量都应该被看成是主体。它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力量都是作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而主体间的相互独立是其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是单纯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过程,而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灵对话活动。在交往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两者之间是主体间交互信息共同提高的关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成为有效的主体,必须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包括教师对于自身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身份、主导性作用、所担负的具体使命、自身主体性活动对社会和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其次,教师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观,树立双向交互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主客被动关系,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交流,进行观念碰撞,思想沟通,最后达到品德提高和修养升华。他们之间是一种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

  2.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这种素质包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站在无产阶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实践,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鲜明的政治观点,在面临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新情况时,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能及时给学生提供理性的指导。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修养,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同时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必须广泛涉猎与所教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应对自如、融会贯通。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教学要点的精神实质,了解和理解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从教条中解放出来,由呆板变得生动起来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3.多方联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环境

  首先是要增强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与认同,提高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和工作乐趣感,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倦怠。政府要在政策上进一步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专任教师的地位,观念上予以尊重,行为上予以表彰;社会各界要全面理性地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教学效果,正确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使命,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不能承受之重;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资格制度等,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教师心理宣泄机制和职业培训系统,减轻职业压力。其次是高校自身也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专任教师的支持,增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学校应该科学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合理确定任务和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进行合理分摊;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发展性评价,进行个性评估,重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和调控功能,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经费投入,在学科项目申请的效度、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等方面具体对待;要推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制的改革,采取民主高效的课程改革机制,使教师真正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掌控者、实践者。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漏洞和失误,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的研究,并采取各种措施,内外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