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心理学的各个派别都曾把人格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对人格的不同解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格观。斯金纳在强化理论中把人预设为“动物”,并认为人格是强化史的产物;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中把人预设为“科学家”,并强调人格的形成源于个人的建构系统。斯金纳和凯利的人格观在研究的方法论、人的本质和异常人格的界定方面存在分歧。通过两者人格观的对比,在以后的研究中要以整体性的观点预测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人格 强化理论 建构理论
"Animal" and "Scientists" ――Based on Skinner and Kelly's Personality Concept
Abstract Various factions have the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put forward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forming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concept. Skinner in strengthening the theory the person is preset to "animals", and that personality is to strengthen the product of history; Kelly's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man preset to "scientists", and stress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from the individual Construction system. Methodology and Kelly Skinner personality concept in the study, there are differences to define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nd abnormal personality. By comparing the two personality concept in future studies should take a holistic view of the prediction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Key words personality; Reinforcement Theory; Construction Theory
0 引言
人格,这个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贯穿于研究领域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不论是在教育学界还是在社会学家的视野下,都没能给人格做一个确定的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理论最多的领域,但同样,仅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对人格的解释就已经超过了五十多种,并且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出现了对人格的新的界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主张人格是人类强化史的产物,而凯利的建构理论则强调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本研究在阐述强化理论和建构理论的人格预设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人格观的异同,并进行简略思索,以期为人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1 人格的含义
概括起来讲,对于人格的阐述按照其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注重人格是人的外在表现及行为模式。如最初的人格源于“面具”一词,把“表现于外的自我”理解为人格;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人格也产生于行为。第二类是与外在论相对立的,是从个体内在心理特征或者认知结构解释人格。如现象学把“内在体验到的自我”定义为人格。①认知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不同造成的,并且成为西方受欢迎的人格理论之一。第三类对人格的解释聚焦在外在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结构的相互作用上。这种解释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中得以体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是对人格结构的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之一。另外林德采、荷尔的“人格是特征的一种组织,它存在于自己而区别于他人”也采取了这种综合性视角。②因此,由于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对人格的解释与研究时也分道扬镳。把人比作“机器”、“动物”、“科学家”、“自由人”等人格观,都是对人格的形象预设。但是,随着人格理论的研究不断的深入和完善,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人格应该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一种动态的组织,而不应该只夸大于某一方面。
2 斯金纳对人格的预设――人是“动物”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自己独特的行为主义标榜为激进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人格理论不仅以华生的人格论思想为基础,而且接受了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作用”,因此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特点。
在斯金纳那里,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使他对强化的作用情有独钟。他不仅把强化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加以重视,而且以强化理论为基础解释人格。他认为“人格”的基本概念是不确切的,而且容易误导人们对人格的理解。无论是一只老鼠、一只猫,还是一个人,其行为不过是对外界刺激的习得反应而已,而人格只是生活经历中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习惯的、独特的行为方式以及这些行为方式的整合。③因此,斯金纳拒绝接受那些决定和指导行为的类似于精神、灵魂的人格或自我概念,并指出人格的研究是去发现个体的行为与行为强化之间的独特的联系。
对于人格的发展与改变,斯金纳也是从强化理论的原理出发,注重选择个体所处环境的强化程序。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阶段发展理论在预测人格变化时体现出了非常高的价值,但是他们并没有综合地考虑到对外在环境的操纵或控制,仅仅注重内在的精神因素。而在斯金纳看来,科学的最基本目的是对环境或者事件的控制和预测,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却都是描述性的。要想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就应该控制和操纵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事件或环境。由此,斯金纳认为研究行为和强化的内在联系的最佳途径是学习。④在特定环境下的学习,能使人获得相应的行为或生存技能,并且学会辨别在哪些情境下的特定行为会被强化,哪些刺激或环境下的行为又得不到强化。通过对环境或事件的操控,使人们习得不同的行为。例如,幼儿在陌生人面前哭闹,母亲总会为了满足他的需求而不停地亲吻、安慰他,由此幼儿就学会了见到陌生人就哭的行为;相反,在家里母亲对孩子的哭闹行为不予理睬。通过强化,儿童逐渐明白哪些行为是适合的,哪些是不适合的。行为塑造的过程也就是形成其稳定的人格特征的过程。由于每个人都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在斯金纳看来就是个人的人格特点。他进一步指出,由于人成长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强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也就是说人格会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强化发生改变。所以,斯金纳也把人格解释为“它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由此可以说,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的强化作用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个体行为方式就是他的人格。斯金纳用强化的理论来解释人格的形成,预测人格的发展。相对而言,如果强化理论是万能的,那么对人格问题的解释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3 凯利对人格的预设――人是“科学家”
凯利对人格的研究在一开始就独树一帜,他用“人是科学家”这样的最高预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被环境或无意识决定的,并坚决反对用强化或动机的理论来解释人的行为。人本来就是运动的组合体,所以没有必要去探究人的行为的本源是什么。⑤凯利的研究焦点是人的行动的方式,也就是他对“人是科学家”的预设那样,人像科学家一样会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推论出新的观点。科学家的本质在于预测和控制,通过反复的预测和控制减少控制对象的不确定性。人同科学家一样,也想尽可能地预测并控制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当人们经历到事件时会认识到事件之间的异同,从而形成经验或建构,然后根据已有的建构去预测将来发生的事件。由此,凯利把这种方式成为“模板匹配”。⑥也就是说,人们在预测未来的事件时会将预测的结果和已有的模板相比较,如果匹配,就会保留这些模板;如果不匹配就需要对已有的模板修改,为下次做更适合的预测。这种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模板)就是个人的建构。人们都是在建构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心理过程去认识世界的,但在建构时又具有独特性,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时不会用完全相同的观点,即使有一部分观点是相同的,所以也就没有两个人的行为完全一样,也就没有两个人的建构完全一样或有同样的人格。
“人是科学家”的预设促使凯利对人格的研究以建构作为其核心。一个建构就是一种思想观点、一种经验、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用它来控制事件,预测未来。⑦因此,建构必须要符合客观事实。但是,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个人,一个符合客观事实的建构并不能通过一次建构而得到,他需要的是多次的预测、检验、调整而得到满意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为了更好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事件,必须进行多次的尝试,尽管大多数的预测是错误的。只有不断地创造和验证建构,才能完善个人建构。由此可见,个人形成的建构会随着个人经历事件数量的积累而不断增多,而不同的事件之间拥有很多的联系,因此,个人的一个建构和另一个建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从而形成了整体的个人建构系统。针对个人的建构系统,凯利提出人既是自由的,也是被限制的。“个人建构系统为个人提供自由的预测和控制,同时又对其行动有限制,这是因为建构系统在个人处理事件时赋予意义,个人是自由选择建构的方式去处理事件,但是同时也是被限制的,是因为个人不能在其建构系统外做选择”。⑧也就是说,个人能自由的用自己的建构去解释事件,但同时又局限在个人的整体的建构系统内。
根据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人格的基本元素是建构。建构系统是个人以上序和下序建构层次组成的,建构与建构之间组织在一起,从而建立了人格结构。⑨因此,为了解释遇到的事件,人们都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建构系统。另外,对人格结构的研究中,存在着弗洛伊德划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也存在着特质流派的大五人格因素说。同样,凯利对每个人的人格建构系统也做了区分,例如核心建构和边缘建构等等。建构系统重视人格结构的内在联系,强调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解释事件,而不是个人彼此独立、毫无联系的部分元素。
总的来说,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就是他的建构与建构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建构系统。个人用建构来预测、解释和控制事件,有相似建构系统的人其人格相似,同时更容易形成和谐的关系。
4 两种人格观的比较
4.1 主要分歧
4.1.1 人格研究方法论的分歧
方法论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科学的发展表现在方法论的发展,新的方法论的产生同样促进科学的发展。人格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也是归因于它的方法论的深化。
斯金纳以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清规戒律,在研究过程中对被试进行严格控制并观察其行为,以此推论环境与个体反应之间的关系。他把知觉与意识等内部心理过程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大门之外,只用简单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和强化的理论解释人格。凯利是一个结构选择主义者,他认为个人在面对世界时总有一些可供选择的结构。⑩人们能根据事实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建构来解释未来事件。结构选择主义不仅成为凯利研究人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而且也体现在他的心理治疗等方面。结构是对事件的表征,是人的建构,并且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对此建构进行验证和改善。
人的本质是人格观的核心问题。斯金纳在其研究中指出“人不是自由的”这一假设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行为的基本出发点。Z他把人当作环境的产物,并剥夺自由选择的权利,所谓自由只是在实验者所控制的实验环境范围内的,自我实现只是为了达到实验者的实验目的,是实验者的理想。除此之外,他进一步指出,由于人的行为是被环境决定的,所以人类毫无尊严和价值。即使有,也要取决于个体所接受的强化效果是否符合实验者的需要,而并非个人真正的内心体验。从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中可以看出,他和斯金纳的观点是相对的。凯利指出人是自由的,当人们与世界发生作用时,是自由选择自己的建构来解释世界,预测未来,即使是被限制的,也只是限制在自己的建构系统之中。每个人都应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总是试着去了解他人的建构系统,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1.3 对异常人格界定的分歧
在异常的人格方面,斯金纳和凯利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斯金纳认为,异常人格的形成源于人们对强化与惩罚的不良反应。不充分的强化和令人厌恶的惩罚或控制都会导致人们异常人格的形成。例如,对人们适应性的行为或者积极情绪体验的正强化不充分,或者应该受到惩罚的行为反而给予了强化,长期以来就会形成异常的人格。由此看来,在斯金纳眼中,不论是正常的人格还是异常的人格,其形成都是通过控制强化条件来影响其行为模式。相对于斯金纳,凯利认为人格的异常主要是人自身的建构系统的缺乏或者不完整、不稳定所致的。人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形成的建构系统。个人解释事件、预测未来时与自己的建构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焦虑、恐惧的异常人格。但是,当个人的建构系统工作不正常时,个体会改变理解和预测事件的建构,从而建立新的较为完整的建构系统,此时异常的人格就会得到控制。总的来讲,斯金纳是从外部环境决定论的视角解释异常人格的形成,而凯利注重的是个人内部因素的作用,具有主动性。 4.2 相同之处
尽管斯金纳和凯利的人格观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也存在相同之处。首先,不论他们是从外在还是内在因素解释正常或异常人格,但都加深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且,他们的理论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到改正和完善,并应于与心理咨询中,发挥了各自有效的作用。其次,他们都不认为人格的发展阶段是固定不变的。斯金纳认为,强化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也可以用强化来解释,不需要阶段理论解释人格。凯利则用CPC循环来解释人格建构的成长与发展,通过CPC的周期循环,人们就能形成人格并向适应的方向发展。
5 由两大人格观引起的思考
斯金纳和凯的人格观各有特色,其对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甚至对于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斯金纳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注重客观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对避免唯心主义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他把强化理论应用于心理治疗与教育教学中,在行为矫正和程序教学中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他却过于从动物的水平看待人的本质,否认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并以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础,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抛弃人的意识等内部心理活动,进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都成了斯金纳理论中的致命缺陷。凯利的个人建构系统理论对人类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机制模型,为认知人格理论的研究指引了新方向。他把预测作为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认为人在一生中总是不断的对事件做出预测。他反对行为主义的动力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强化的结果而是预测,重视人的认知因素和理性因素,忽视人的本能需要与情绪作用。然而,本能需要与适应环境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都对人格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尽管斯金纳和凯利的人格观存在着不同方面的分歧,但是我们并不能判断哪种人格观是对的,哪种人格观是错的。不同的人格观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思想观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人格观。不论是“动物”还是“科学家”的人格观,其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树立起来的不同流派,其研究视角存在差异也摩擦出了火花,但是对于以后的发展,应做仔细思考和理性判断,在整体观的基础上预测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趋势。
注释
①②杨莉萍,叶浩生.从本质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人格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2(3):96-100.
③ 陈少华.新编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36-138。
④ 黄颖.西方人格理论简述[J].科技信息,2009.28:43-44.
⑥ (美)Jerry M, Burger著.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60-261.
⑦⑨赵忠宇.个人建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3:36-40.
⑧ 魏萍.维果斯基与凯利人格建构思想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25-28.
⑩ Susan C.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Understanding Person Fourth Edition. Person Prentice Hall, 2004:390-393.
【“动物”和“科学家”的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动物养殖的论文05-24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阅读和答案12-14
动物谜语和答案04-02
动物和水果的谜语03-22
美丽的植物和动物10-29
我和动物教案12-25
我和动物作文08-18
童年和动物的趣事03-25
和动物有关的春联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