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论文中千人一声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其合理性与片面性探究

2021-06-12 论文

  一、“千人一声”说法的合理性

  (一)一味模仿

  赵振岭于2004年03期发表在《人民音乐》期刊上的《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我们有的声乐教学丢掉了过去的一些优良传统,只讲技术不讲对优秀艺术如曲艺、表演等的继承,声乐教学变成了空洞乏味的练声课,唱作品变了听录音的模仿秀,这是造成千人一面的重要原因。

  范继红的《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作者认为缺乏文化修养、不懂作品处理、完全照搬模仿别人,会导致千人一声。

  (二)媒体影响

  徐静冬的《民歌演唱“千人一腔”现象的理性思考》(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03期)中指出听众、媒体、专家评委等的审美及评价导向使得许多歌者狂热地“投其所好”导致了千人一声;与此相类似的一个原因是商家的包装和商业运作。许多演出公司和唱片公司, 为适应市场的需要, 他们花大力气对歌手进行声音包装,于是出现了所谓“时尚的声音”,并成为许多青年人竞相仿效的“榜样”。

  范继红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中也指出了这一点问题: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往往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作品得分较高,于是歌手纷纷演唱这类作品,同一个比赛中曲目重复率特别大。媒体在推新歌、推新人时也没有从风格多样化这个角度出发, 其中也参杂着一些商业化的运作手段。一些想出名成家的歌手, 就紧跟形势及媒体的导向。

  (三)创作单一

  赵振岭于2004年03期发表在《人民音乐》期刊上的《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近年来作曲家创作的歌曲手法雷同, 缺乏必要的民间采风甚至缺乏民间气质, 优秀的民族歌剧也不多, 这是造成千人一声的又一原因。

  范继红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中也指出,近来作曲家很少有采风的活动,歌曲创作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商业化。

  (四)教与学的不足

  徐静冬的《民歌演唱“千人一腔”现象的理性思考》(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03期)中认为在教育系统上,作者认为教师对“因材施教”的忽视也会导致千人一声,足以可见一个作品储备丰富,自身水平过硬的声乐教师的重要性。

  同样,范继红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中指出从事声乐教学的老师没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风格多样化的歌曲让学生进行选择。因此, 歌曲风格的单一也是演唱风格单一。

  综上可知,以上四种导致“千人一声”说法的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根源,都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声乐学习者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的反应。

  二、“千人一声”说法的片面性

  改革开放之前的宣传媒介欠发达,大多数声乐爱好者只是听广播里的歌唱,与现在五花八门的专业比赛节目相比,当时有知名度的歌唱家相对较少,人们所能听到的歌曲也是有限的,再加上那一时期的风格鲜明、脍炙人口,且人们生活水平、消遣活动有限,自然容易出现扎根人民心中的歌唱家及其经典作品。所以一提起或听到某位歌唱家,人们都容易想到他的作品,反之亦然。

  但抛掉了时代和社会的因素,而过激地认为这就“千人一声”的现象,显然是片面的。

  (一)误以为发声方法的趋同性就是所谓的“千人一声”

  张培培的《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艺术研究2015年01期)也指出:一个唱法形成的标志主要在于它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而每一位歌者的天生的音色和对歌曲的独特理解的不同,还是可以区分,而非“千人一声”的。

  同样,廖珊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面”问题的思考》(歌唱艺术2011年08期)中指出“千人一声”说法其实是由不同演唱者演唱同一风格类型的歌曲而形成的,形成这一现象的本质不是唱法本身。作者还认为对于一个艺术流派来说,要求内部的个体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是非常苛刻的。在外人看来已经成熟的流派的唱法是“千人一面”的,但其实每个个体之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一般受众容易将其忽略。

  (二)当原生态歌手遇到“学院派”民歌时,“千人一声”说法成立吗?

  张培培的《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艺术研究2015年01期)指出,原生态歌手都很有特色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靠口头传唱来表现特定情感、特定某一地域及特殊发声技巧等;而音乐学院的教学目的要有一定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即要培养学生具备演唱多风格、多民族地区声乐的能力。比如让原生态歌手去唱艺术歌曲或其他民族的歌曲,在风格上仍然是原生态的味道,那么此时“千人一声”的说法还站得住脚吗?

  (三)当听众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以分辨出歌者的个体差异时,“千人一声”说法成立吗?

  音乐学家田青在一次讲座中提及“学院派”民歌演唱时曾说:“刚开始我闭上眼睛不知道是谁唱的,后来我们睁着眼睛也不知道是谁唱的”来表达“学院派”民歌的雷同性,但是如果深入挖掘这句话,我认为是存在误解的。

  三、总结

  廖珊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面”问题的思考》(歌唱艺术2011年08期)中所说:对“千人一声”的争论只是历史巨轮下扬起的粒粒尘埃,而不是历史真相。所以我认为千人一声现象到底存在与否,或对是否存在这一表象的探讨是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假如非让我做出选择,我觉得是不存在这一现象的。)我们更该关注于“千人一声”这一说法背后的初衷,即希望民族声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围绕这一初衷,我认为歌曲风格的单一才是导致“千人一声”这一说法的重要原因,至于歌曲风格的创作来源则是根植于曲艺、戏曲、民族民间音乐等的传统土壤。所以,作曲家要更多关注音乐本身,深入民间采风去聆听传统音乐;声乐教师和声乐学习者也任重道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根据歌曲风格来调整学生的歌唱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文化知识,多聆听感知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的风格,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和表达作品。如此,则有利于一人多声,为我国民族声乐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微薄之力。

【声乐教学论文中千人一声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其合理性与片面性探究】相关文章:

声乐教学心理环节探究论文07-08

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探究的论文06-22

《探究教学论》读后感11-23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及意思12-06

“其”在文言文中的作用特点05-17

再论韩寒现象12-06

网络文学现象探究12-06

《探究教学论》读后感范文11-23

声乐演唱的失重现象论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