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选修课时代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教学论文

2021-06-11 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机构颁布了,而且将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作为一个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迎接这场语文教学的伟大变革呢?作者将自己对“选修课”的一些不成熟意见诉诸笔端,期方家斧正。

  关键字:与时俱进的观念 加强学养积淀 弄清选修课的性质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提出了选修课的问题。在本部分的第二个专题“选修课程”中,又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说明,高中语文选修课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而且选修课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顾之川博士指出: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可达14学分……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这表明,过去由国家统编一套教材,全国学生共学一套教材的时代将一去一复返了。而且选修课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的10学会,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系列,这样一共获得24个学分。”而语文学科的学分,则成为高等学校召生的依据。――根据先进地区的先进学校在选修课的尝试设置方面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来看,语文教师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是不能置身于事外的。那么语文教师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以迎接选修课时代的到来呢?笔者有如下的一些浅见,供商榷。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密切的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包括文学、影视、音乐、网络及一切可能的信息来源),进一步的注意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所开选修课富于时代的气息。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要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很难想像,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如果不接触或不熟悉韩寒的《三重门》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不了解网络文学《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及《沙僧日记》;不接触《大话西游》,他能走进学生的世界,给学生开设一门让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文学选修课。而且,我认为语文教师仅仅限于了解,还是很不够的,因为,此类作品本身是精华与糟粕互见的东西,如果教师不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是不可能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评价的。

  如韩寒《三重门》,这是一部既引得中学生如痴如醉的作品,也引得社会各界为之侧目的作品。其精华部分自不待言,但是,就从在小说揭露的深刻性(钱钟书先生所揭示的人的婚姻与职业、人的生存状态、人性的盲目与混乱的深度,在中国现今的文人小说中,可能还处在无人能及的地步吧)和语言的凝炼上讲,《三重门》和它所刻意模仿的《围城》相较,确实是显得稚嫩了些。如果教师对《三重门》没有了解,那你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再如网络文学,尽管它和传统文学有差别,但由于它具有文学的特质,所以也将之归类于文学,而且由于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它的普及面也越来越大,尤其为中学生所喜欢。因此直面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

  当然,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有其局限性,这是由于它写作的特点决定了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作者坐在电脑前边打边创作的,因此在结构和思想方面,肯定是不能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等作品媲美的(至今的中国文学,也找不出作品能和《红楼梦》媲美)。严格的讲,网络文学只能算是一种快餐文化。

  但是作为快餐文化的网络文学,它能对现实生活作出快速的反映,其脉膊和时代一起跳动,时代性强;它在网络上创作、在网络上流传,能和读者作亲密接触,拥有的大量的青少年读者,而且不排除其它年龄段的读者;它利用了较新的语言形式,让聊天语言在作品里出现(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促进了文学语言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它直面了读者,让读者与作者有了直接的沟通,甚至可以让读者的意愿参与作品的创作,让读者在读书的同时能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等等优点,都足以让它具有强大的不容人所忽视生命力。

  所以,尽管看惯了严肃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们面对乱七八糟的.语言形式、稀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可能会嗤之以鼻,但却没有理由不去关心它。因为,你的学生喜欢它,而且,作为文学的一种新的形式,你也没有可能绕过它。

  二、语文老师本身应该加强学养积淀,让自己成为所开设课程方面的行家里手。这一方面是《课程标准》对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是选修课本身对高素质教师的一种要求。

  仅以“小说与戏剧”的课程构建与开发来说,《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对古今中外小说、戏剧有较广博的阅读面,另外还需要具有关于小说、戏剧的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一个素质不高的教师是不能完成“小说与戏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的。

  以我国优秀小说《红楼梦》为例――如果高中要开小说选修课的话,《红楼梦》应该是一个不可以回避的话题――我想。而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具备“红学”的基础知识,他是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的,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红学”的哪些基础知识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应该是必备的:

  1.关于《红楼梦》的历史地位的知识,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教师了解:A、其钞本高昂的价值――当时在江浙一带大概卖到三十两银子一本(本人实未曾考证过三十两银子在乾隆年代价值几何,但想来应是中国小说的最高价格是比较贵的);B、有关“奈何烧杀我宝玉”的传闻;C.毛泽东将《红楼梦》与我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相提并论及“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是中国人”的言论;和他认为这《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有观点;D.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以批俞平伯为中心的54年的红学大讨论……当然可以作知识储备的决不止这些。

  2.关于《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红楼梦》的成书本身就迷团密布,前80回和后40回出现的衔接问题迄今仍在探讨。所以,任何一个人如果仅凭一本120回本的程高本,或仅就此本的知识,是不能完成“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的选修课任务的。所以,在版本学方面,教师就有必要对脂本系统、程高本系统的各个版本有一点常识。这样,参照各种版本的观点,是可以指导学生对《红楼梦》有一点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