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母亲下馆子,点心和菜都有剩的,准备打包。母亲跟服务员说:“除了盘子不要,其他我都要。”
我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有多久没有饥饿感了?
我回答不上来,总是来不及等到饥饿感的光顾,就开始吃东西了。
听母亲说,我的祖父饿死在讨饭的路上。我的父母也曾饱受饥饿之苦,至今老人家捍卫起过期食品来还是十分卖力。我想扔掉一袋过期的饼干,母亲会冲过来夺过去,大口地吃。
挨过饿的人,对食物怀有一种近乎畸形的珍爱。
据说僧人用餐时要“心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因受此食。”用斋也如用功,不可恣动。
对寻常的一饭一蔬都怀有神圣感的人,一定不会漠视造物主的种种赐予!
听一位医生说,适度的饥饿感是有益于健康的。他甚至说:“饥饿不是药,比药还重要。”被饥饿感长久疏远的.我,多么想要这么一种感觉——饥肠辘辘之时,捧出一个刚刚出笼的馒头,吃出浓浓的麦香。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為了铭记伤痛,为了留住健康,为了感谢天恩,我们太应该唤醒自己对一蔬一饭的神圣感了,在珍爱中祈祷,在微饥中惜福,在宴餐中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