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文
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
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学生汇报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北师:指南宋军队。
定:是平定,这里指收复。北定:收复北方。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乃翁:你们的父亲。诗意: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细读
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研读
联系深化,激发情感。
①交流:你从描绘的画面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
如:对国家未统一的悲愤,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等。
②在互动交流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背诵。
(五)拓展
古代的诗人在临终时都能想着国家的统一,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为了爱国你准备做哪些?学生汇报交流。
多媒体播放《国歌》学生齐唱
(六)小结
同学们学习很主动,我们不仅知道自学古诗的四步法,而且从诗句中展开联想,感悟到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今后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从内容展开联想。
(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陆游的诗,读一读,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2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习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二、学习这首古诗
1、学习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习呢?说说以往我们学习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习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 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出示陆游的生平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师:“三万里”“五千仞岳”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生说)板书:遗民泪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昏君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学时授: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小学时学过陆游的《示儿》,现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但在政治 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今天我们学习这位爱国诗人的两篇日记。
二、作者简介: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
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 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
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
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
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
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
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
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
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
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
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巩固该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 杰然特起 以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 信造化之尤物 而 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 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 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 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用;用;用;而且;因为)之(的;它;语音助词,无义;无义;这)而(罢了;表顺接;表并列;表转折;你、你的)
第三节
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板书内容】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
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
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
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
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
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
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
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
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5、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6、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问: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明确: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彭泽都昌:烟雨空濛,鸥鹭灭没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矶: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精笔描摹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对比、想象描摹 问:景点众多,作者怎样描绘不使其孤立?各景点均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江流与船行,为分散的景点贯以线索——完整优美的长江山水图
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在文中有何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满历史的积淀。
诗文传说增添了神话的氛围,更显空灵雅致
与所描绘的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示儿(南宋陆游)
收涕泪满衣裳
喜漫卷诗书无比欢快、热爱祖国悲不见九州同
望北定中原日
放歌、纵酒
教学反思: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2、体会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3、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像诗歌民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对于陆游,大家并不陌生,他85岁临逝世前夕,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最感人的诗,这是他名垂千百的遗嘱。我们今天学习他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提问:我们在以前学习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等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了解背景
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课件出示:
元:通“原“本来,只。定:平定、收复。同:统一。王师:皇上的军队。九州:全中国。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了解诗的大意。
(6)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板书: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国统一
(7)学生质疑。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三、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日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渎边想。
③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眩,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堵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问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我死不眩目哇!
④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渎,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即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期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应热情。(板书:爱国)
背。
在前熟读的基础上试背。
四、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陆游《示儿》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01-30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2-23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03-15
陆游诗作《示儿》获奖教学设计03-30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模板04-23
陆游诗《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03-31
示儿优秀教学设计02-27
陆游《示儿》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