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科学教学设计2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电能从哪里来
(二)所属教材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三)教材分析: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四)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3、了解发电真的电能从哪里来。
(五)学习情况分析: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二)难点: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3、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二)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5、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二)教师活动
(三)学生活动
(四)设计意图
(五)导入(1分钟):同学们好,这个单元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通电导线和线圈能引起磁针的移动,那么如何磁铁移动是不是会产生电流呢?
(六)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七)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八)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分组实验)(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这样一个简易的发电器就做好了,我们在进行电产生磁的实验中,发现小磁针来回晃动。那么我们现在来回晃动磁铁,是不是就产生了电呢?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1)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2)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4、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的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4)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10分钟)
1、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大家一定对电池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的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2、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到家里,也尝试做一个水果电池。
科学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知道种子的用处,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初步了解种子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谈话中积累有关种子传播的经验。
3、萌发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如各种带毛的、长刺的、带钩的、有豆荚的、色彩鲜艳的种子。)
2、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种子的旅行》:幻灯、各种种子、图片;分类表,录像。
活动重点: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能进行简单分类。活动难点:初步了解种子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对种子传播方式的兴趣。
(1)出示常见种子图片,讨论种子的用处。
教师:孙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种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种子?
教师小结:这些种子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种子。
提问:这些种子有什么用处?
教师小结:这些种子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种植,种子在泥土里吸收阳光、雨露,生根发芽又会长出新的植物。
这些植物的种子是谁播种的?
(2)出示大森林、山里的图片,引发幼儿对种子传播方式的兴趣。
提问:在大森林里、山里也有许多的植物,这些植物的种子是谁播种的?也是农民吗?你觉得会是谁?
教师:小种子没有手也没有脚,是谁帮助他们去四面八方旅行的?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我们再来找找答案。
2.通过故事,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播放幻灯,讲故事《种子的旅行》
提问:小蚂蚁都遇到了哪些种子?
是谁帮助这些种子去旅行的?
为什么风能帮助蒲公英的种子去旅行?
教师小结: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个个的小降落伞,风一吹就能飘到四面八方,风能帮助浦公英的'种子旅行。
提问:为什么水能帮助莲子去旅行?
教师小结:原来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莲子落入水中,顺着水流到别处去安家,,水能帮助莲子的种子旅行。
提问:为什么小动物能帮助苍耳去旅行?
教师小结:苍耳浑身长刺,容易沾到动物的皮毛上,动物走到哪儿,就把它带到哪儿,所以动物能帮助苍耳去旅行。
教师:大自然非常有趣,原来许多种子都由它们的好朋友来帮忙去旅行的。还有一种种子,它没有好朋友帮忙也能去旅行,它是谁?
提问:凤仙花的种子是怎样旅行的?
教师小结:凤仙花就是靠自己的种子成熟后果壳裂开的力量,把自己的种子弹出去旅行的。
教师小结:种子娃娃的办法可真多呀,有的靠风去旅行,有的靠水去旅行,有的靠动物去旅行,还有的靠自身弹射的力量去旅行。
(2)通过谈话,交流已有知识经验
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是靠这些方法去旅行的?同伴间交流集体交流
3.游戏《帮助种子宝宝旅行》,引导幼儿分组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教师:小朋友真棒,用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知道了种子的秘密,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一起收集的种子图片,你们愿意帮助这些种子找到能帮他们旅行的好朋友吗?
要求:老师在每组放了一张表,上面有好朋友的图片,请小朋友将种子送到带它去旅行的好朋友身边。
小结:我们来看一看每组的答案,大家分的对吗?有没有不一样的?再改一改
4.播放视频拓展知识,了解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
(1)教师:大自然中的植物真奇妙,原来有这么多的种子都由它们的好朋友来帮忙传播的,当然也有的是靠自己的力量来传播。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大自然中种子旅行的有趣画面。
(2)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植物的奥秘没有被发现呢,它们呀都等待着我们小朋友们用心去观察、去发现。
科学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尝试让物体“站起来”,感受使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
难点:大胆表达交流自己发现,感受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喜欢玩“站起来”的游戏。
2、材料准备:剪刀、扭扭棒、木质积木、雪花片、塑料圆环、泡沫板、游戏棒、羽毛、手工纸、卷筒纸芯、木夹、书(路灯、花瓶、帐篷、屋顶、相机三脚架、路牌、支撑大树的三脚木桩、相架)。
活动过程
一、游戏:站起来
师:孩子们,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喜欢的游戏“站起来”吧。
师(小结):大家用了各种动作使自己站起来、站得稳,真棒!
(析:在轻松的音乐中,幼儿听着教师的数字指令,参与“站起来”的游戏,为下一环节探索使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做好经验方面的铺垫。)
二、操作、尝试使物体“站起来”
(一)操作与交流
1、简单认识材料。
师:看到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桌子上那么多材料也想玩“站起来”的游戏。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提醒幼儿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小心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锐物品。)
2、探索让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
师:那现在熊老师请大家去选择喜欢的材料,让它们也能像我们一样站起来,先操作完成后的小朋友可以回到位置上,和你旁边的'小伙伴分享你的发现。(幼儿操作)
指导要点:(2)在幼儿能用一种方法帮助某种材料“站起来”后,鼓励幼儿探索更多方法帮助此材料“站起来”,拓展幼儿思路。
3、交流与小结。
师:好了,大家讨论好了吗?谁来和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让什么材料“站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站起来”的?
师追问: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什么方法能使它站起来昵?
师:你能想出这个办法,简直太棒了。熊老师觉得你的这个办法很好,有可能会成功,待会你可以去试一试哦!
师:那你们是不是让所有的材料都成功站起来了?
幼:羽毛
师:为什么会失败昵?
幼:很轻、很小
师: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站起来昵?
师:如遇幼儿不知,引导(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帮助它昵?)
二次操作材料
师:接下来,我们再去试一试,如果刚刚你成功了,那么这一次你找一找新的材料,用新的办法让它成功站起来,或者不去找新的材料,我们想一想新的办法。如果你刚刚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参考一下刚才小朋友们分享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成功。
师:孩子们我们去操作吧!
幼(自取材料操作)
分享交流
师:这一次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站起来了
幼:上一次用了———这次用了———使—————站起来了。
幼:上一次用了———这次用了———使—————站起来了。
幼:一直没有成功
师:没有关系,我们下来再去想想办法。
师:现在,我想请大家去问问后面的客人老师,他们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方法能使这些材料站起来昵?
幼:去采访互动
师:好了,分享的时间到了,谢谢客人老师的分享,请大家快速回到位置。
三、发现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延伸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站起来的物体。和大家刚才操作的材料一样,本来是不能站起来的,而在其他材料的帮助下能够成功站起来,而且站得很稳、很高,我们呢一起来看看吧!
四、(析:本环节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从而发现“站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源于生活的教学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结束: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材料还有很多很多,那我们一起去幼儿园里找一找。
师:孩子们,请起立,让我们一起先去收拾材料,把它们送回家吧!
师:我们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了用各种肢体动作使自己“站起来”,在这里教师引导他们将方法迁移到帮助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站起来”中,并拓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方法。
科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学设计6
设计意图
我园地处中山公园内,孩子们每天会在长廊中游戏,每天耳濡目染孩子们会发
现一些长廊的简单特征,通过这一节集体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幼儿发现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探索性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策略。
活动目标
1、知道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2、能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并乐在其中。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长廊中的哪四根柱子是一间
活动难点:点数一定距离内的长廊间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四面墙围起来的就是一间屋子的经验
物质准备:绳子、蓝胶、数字卡、生活中的自然物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对长廊间的探索的兴趣。
师:长廊是一间一间连接起来的,四根柱子是一间。长廊里有这么多柱子,你们知道哪四根柱子是一间吗?
2、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1)教师请幼儿在一定距离内(三间)找出长廊中的一间。师:请你们快去数一数、看一看,找出长廊中的一间吧。幼儿自主探索,引导幼儿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
(2)教师请三名幼儿介绍自己找到的长廊中的一间。
观察、梳理横或竖哪四根柱子是一间,发现同一事物可用不同标记物记录。
(3)师幼共同梳理长廊四根柱子是一间的特征。
小结:我们的房子是四面墙围起来的是一间,长廊是四根柱子围起来是一间。3、引导幼儿点数一定距离内的长廊共有几间。
(1)鼓励幼儿点数长廊的间数,并用标记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长廊四根柱子围起来是一间,谁能数一数从这里到那里的这段距离内(六间)的长廊有几间?
(2)师生分享答案,引导相同答案的幼儿站在一起,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答案中的数量。
师:这一段长廊有几间?谁跟他的答案一样?谁有不同的答案?
(3)师生验证答案,依次请不同答案的幼儿代表介绍计数长廊间数的方法。
师:为什么我们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呢?你是怎样数的`?可以给我们讲一讲或者演示一下吗?
发现、梳理共性问题,如:共用柱子或遗漏等。被共用的柱子和另外两根柱子又组成了一间,所以在数有几间时会有共用柱子组成另外一间的现象。
4、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长廊间数的兴趣
师:中山公园的长廊是很早以前修建的,是著名的文物,长廊上的彩绘有2231幅,听说长廊有二百多间,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数一数
活动总结
本节活动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
第二层:幼儿能够发现长廊中一间的特征。第三层:幼儿能够点数出一段距离的几间。
活动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方式,幼儿实际操作点数柱子,并将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通过梳理相关经验,每一次的挑战都能给幼儿挑一挑够得着的感觉,使活动既有趣味性又不缺乏挑战,幼儿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反复尝试、合作、协商的良好学习品质。
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
1、知道水流能够产生力量;
2、知道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水流的力量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
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测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水流的力量的过程中表达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通过水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到用科学知识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自然界的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流的高度高,流量大,流速快,水流的力量大。
教学难点:
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原因:水流高度高,流量大,流速快。
教学准备:
分组:水、水槽、小水轮、漏杯、带小孔的杯盖、注射器
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证明水流有力量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大家仔细看。
师: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师:水流冲击水车,使水车转动,这说明什么?
生:水流有生力量。
师:看来水流可以产生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水流有力量的问题。
板书课题:水流有力量
师:生活中,你感受过水流产生的力量吗?
生:洗手时,水冲在手上有点儿疼。
生:洗澡时,水能冲掉身上的泡泡。
生:冲浪时,水能把人冲动。
生:泼水时,水能把地上的灰尘冲起来。
……
二、新学新课
〔一〕、猜测、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
1、根据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猜测
师: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生活中就应多观察、多体验。那你们想过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
生:水位高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
生:我认为水流量多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
生:我认为水流快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
……
板书:
多
水流
高
产生力量大??
快
师:同学们的猜测这么多!也很有研究价值。对于你们的猜测,老师也想知道是不是这样。研究问题仅凭猜测是不行的,我们还应怎么办?
生:做实验。
2、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原因。〔深入探讨〕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3、小结:有很多原因影响水流力量的大小,杯子举得越高,水的流量越多,水流的速度越快,水的力量就越大。
〔二〕拓展延伸
1、了解水流产生的力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生活中人们很早就开始利用水流产生的力量了。你们注意过这些现象吗?
〔2〕学生谈水流产生的力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课件演示:水流产生的力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水流产生的力量给生活带来的危害
师:生活中人们用水流产生的力量做很多事情,那么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危害吗?
4、总结:看来水流的力量确实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所学知识,想方法使水流产生的力量更好地效劳于生活。
板书设计:
水流有力量
高
水流
多
力量大
快
科学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对应和重叠摆放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5个以内)的多少。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多一些、少一些、一样多的含义。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操作卷,操作卡
2.教学准备:PPT;小兔子头饰4个,小萝卜头饰3个,碗5个,勺子4个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幼儿在线上站好,练习1-10唱数,用集体说数
2、集体活动。
(1) 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游戏活动一:小兔子找萝卜游戏引出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请幼儿比一比它们谁多一些,谁少一些,幼儿说出比较结果
(2)用重叠摆放的方法比多少
游戏活动二:请小朋友上前做客吃饭,准备勺子和碗,引导幼儿用重叠摆放的方法比较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3)出示PPT,比一比物品谁多谁少
PPT1:杯子和板凳谁多谁少(幼儿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PPT2、萝卜和茄子谁多谁少(幼儿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PPT3、白菜和蘑菇谁多谁少(幼儿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3.分组活动
第一组:操作“白菜和蘑菇”,“萝卜和茄子”“椅子和杯子”,比较多与少。
第二组:做操作卷。
教师轮流指导,并问幼儿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5.延伸:
(1)小猪和鸭子比谁多谁少,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谁多谁少
(2)幼儿操作册比谁多谁少的方法讲解
6.为了加深记忆,编儿歌并用手指操的方法记忆比谁多谁少的两种方法,幼儿多次练习,熟练记住。
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有的学生可能也尝试过磁铁隔着物体吸铁。通过本节课的实验研究,让学生知道磁铁吸引铁制的物体,学会用磁铁辨别铁制的物体,使学生进一步地(去掉“的”)了解磁铁的性质,理解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 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制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b) 知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过程与方法:
a) 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是否能吸铁;
b) 用磁铁识别多种物体,寻找铁制材料的物体;
c) 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物体吸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大胆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
b) 初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中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认识到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铁。
教学难点:
设计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
教学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大头针、铝片、铜棍、木片、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记录表,铅笔盒。
2.杯子、钉子和水。
3.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硬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磁铁的知识,你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
2.学生自由谈
3.讲述:你们说得对不对,一会儿你就会知道。
二、磁铁能吸铁
1.谈话:老师在小盘里准备一些材料,请看(教师指,让学生认)。猜一猜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将猜想的情况记录在记录表中。
2.学生猜想记录。
3.汇报猜想情况。(实物投影上汇报)
4.谈话:谁能被磁铁吸引?让我们实际操作看一看。
5.学生操作并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
7.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8.辨认铁制品:
(1)在你的铅笔盒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在教室里,还有哪些铁制的物体?
(2)这些硬币,他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猜猜看。怎样证实呢?实物投影,出示多种硬币。
(3)学生辨认铁制硬币。(用磁铁)
(4)提问: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体更可靠呢?
(5)小结: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三、磁铁隔物吸铁:
1.激趣实验
(1)谈话:在杯子里有一根钉子,你能让手不湿,让水不洒,将钉子取出吗?
(2)学生想办法。
(3)汇报实验的方法。
(4)学生实验取钉子。
(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实验设计并操作
(1)提问: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己设计一个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吗?
(2)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3.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揭示上次课福娃跳舞的原因,并小结:多个实验让我们知道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思考:一位老奶奶不小心将大头针掉到了小米中,请你想个办法帮老奶奶将米和大头针分开?
布置作业:
思考:一位老奶奶不小心将大头针掉到了小米中,请你想个办法帮老奶奶将米和大头针分开?
课后小结:
教师储备:磁铁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钻等金属。学生如果知道磁铁还能吸镍、钻等,教师要给予肯定。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20xx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20xx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20xx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某些种类的不锈钢,而对于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科学教学设计10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的探索欲逐渐增强,也乐于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但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理解需要通过亲身的操作和体验来实现。同时,中班幼儿的科学探究经验仍然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现在,快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连幼儿园的孩子也知道什么是“包裹”。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中班的孩子们对包裹非常感兴趣,每当有包裹送到的时候,他们都很想知道包裹盒子里装着什么东西?孩子们会凑在一起猜测包裹里面是什么,他们还会抢着帮忙拆开包裹验证自己的猜测。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进行观察、比较,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推断,旨在帮助幼儿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升探究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推测出盒子里的物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用不同感官推测出盒子里的物品
活动准备
1.同样大小的纸盒16个。
2.网球、直尺、手铃、积木块、香皂、沙包、气球、纸巾、保鲜袋、鸡毛、棉花、棉线、记录表、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盒,激发兴趣。
1.师:“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2.师:“不打开盒子,你能有办法知道里面有没有装着东西吗?”二、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分辨出盒子里是否装有东西。
1.每位幼儿取一个盒子,尝试操作。师:“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2.根据幼儿的判断,请幼儿将盒子分成装有东西的和没装东西的两类。
提问:“你觉得这个盒子里装有东西吗?”
3.幼儿分享自己的方法,教师用图片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出这个盒子里有没有装着东西的?”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摇一摇、掂一掂、听一听、看一看的方法把你们觉得装着东西的和没装东西的盒子找出来了。”
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推测盒子里的物品。
1.出示操作材料和记录表,讲解操作要求。
师:“这些材料都有可能在盒子里,需要你们去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
2.两个幼儿一组,不打开盒子,尝试用合作的方式,推断出盒子里的物品。
3.幼儿打开盒子,验证自己的结果。
4.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师:“为什么尺子没有在盒子里?”
四、打开幼儿认为没有装着东西的盒子,验证结果,拓展经验。
1.出示幼儿认为没有装着东西的盒子,再次猜测盒子里是否有东西。
师:“这些是刚才你们认为没有装着东西的盒子,现在请你们再猜猜这
些盒子里到底有没有东西?”
2.幼儿打开盒子,验证结果。
3.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这些盒子虽然都很轻,也听不到有东西发出声音,但其实里面是有东西的。
通过游戏我们知道了,有时候我们猜想的和自己亲自实践以后的结果会有不一样,以后不管遇到任何的问题,你们都要多去动手操,大胆进行尝试和验证。
活动总结
幼儿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强调的是幼儿的一种亲身经历,从生活中获得一种感性的、直观的经验,科学教育更注重的是对幼儿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以及幼儿科学探究方式的学习,所以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考虑的是幼儿科学探究方法的习得这个方面。
作为活动延伸,我觉得可以在活动区里继续投放这个包裹盒子,再提供更多的一些不同的材料,提升难度,给幼儿继续玩这个盒子里有什么的游戏。
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观察和探究植物根的主要作用的过程;
2.设计出验证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输送作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学生设计方法一
学生设计方法二
学生设计方法三
……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观察和验证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关于根和茎的什么问题你还有兴趣观察和研究,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和研究?
附:板书设计
科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8倍宽、8倍厚的纸条,塑料尺子,重物,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学生活动
一、桥梁引入
1、课件出示“杭州弯跨海大桥”图片。
2、出示“纸桥”演示载重。
3、出示“限重标志”。
4、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
1、看图片,说桥名。
2、观看纸桥载重。
3、猜测“限重标志”。
4、回答提问:宽度、厚度、间距、改变形状等。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宽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桥墩、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1、回答提问:(略)
2、领取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猜想:增加纸桥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需要改变的条件?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2、出示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桥梁;铁垫圈;记录表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5、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6、比较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答提问:(略)
2、取出预留的实验材料
3、观看“温馨提示”
4、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5、(略)
6、回答提问(略)
(三)8倍宽的纸桥梁与8倍厚的纸桥梁的比较实验
1、出示8倍宽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2、8倍宽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3、出示8倍厚的纸桥梁,请学生猜测它的抗弯曲能力。
4、8倍厚的纸桥梁抗弯曲能力的演示实验
1、推测
2、观看演示实验
3、推测
4、观看演示实验
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出示塑料长尺:演示横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2、解释房子、凳子等生活用品的立着放的道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应用呢?
1、回答提问:(略)
2、观看实物或视频,解释“立”
放的原因
四、课后延声伸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
2、这些方法(手指板书的其它几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显著增强抗弯曲能力?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究!
1、学生汇报:(略)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
一倍宽
二倍宽
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科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分析及教学设想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习认识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等,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基础上教学的,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
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之后,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因此,我是这样处理教材:指导学生按“问题——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科学认识程序设计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1、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学难点
理解纸在水中先浮后沉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塑料块、塑料圆柱、木制圆柱、木块、回形针、纸片、铁制圆柱(必须是实心物品)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森林及森林被砍伐的过程,并把木头运到加工厂。
2.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木头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等特性,既然木头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它一定有许多特性,今天这节课我们试着给它们换个环境,把它们放到水里去研究,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发实验材料。
4.提出问题:预测这些物体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
5.分组讨论后,请填写在书上“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记录单”的“预测栏”中(下沉可用“↓”表示,上浮可用“↑”表示。预测结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在预测结果上侧标注“?”)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纸的沉浮)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怎样?”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大胆进行预测,他们或联系生活经验,或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因为猜测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然后引出用“↓”“↑”表示沉、浮,而纸这个材料比较特殊,引起学生争议,讨论,又引出用“?”记录预测结果,显得非常自然。)
(二)、主动探究,实验验证。
1.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导:刚才这些都是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才知道。
(2)说明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物体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3)实验方法指导:a、每次拿起一件物体轻轻的放到水中央再放手,等大家仔细观察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反复验证;b、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c、将实验过的物品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4)学生实验,并记录在“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记录单”的“实验栏”中。(设计思路:学生急切地投入实验中,我一一看了实验现象的发生,先来看铁块,当把铁块轻轻放入水中央放手后,铁块一骨碌就沉入水底;当把塑料轻轻放入水中央放手后,塑料慢慢浮出水面;当把木头轻轻放入水中央放手后,木头一下子就浮到水面,对于这三个实验现象的发现,学生的兴趣很高,但远没纸片先浮后沉的实验兴趣浓厚,当把纸片轻轻放入水中央放手后,纸片先是浮在水中,过了一会儿后,才慢悠悠沉入水底,学生们先是哗然,后又是一阵雀跃。他们发自肺腑的成功和自豪感溢于脸上。)
(5)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6)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纸张呢?小纸片在水中为什么会出现沉浮两种现象呢?(学生自由说)小结:因为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强,全部浸润后就会沉入水底。
2。小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直接关系?(制成物体的材料)
(三) 知识拓展
(1)师:木头有很多特性,自古以来,木头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们直接把树木加工成木材,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方面。
(2)找生活中的木制品: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物品是木头制成的'?为什么木头能做成这些物品?
(3)学生观察、交流。
(4)梳理、记录气泡图。
(5)视频播放:“木制品”图片
(6)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7)视频播放:了解一棵树的成材过程和价值,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
(8)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思路:通过本环节的活动,学生认识了天然材料,认识木头来之不易,增强了学生爱惜木材,合理利用木材,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进而使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关注社会问题的主人翁意识。)
(9)、结语
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开发,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设计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言。这节课中学生的思考是自由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和倾听习惯)
(四)布置作业:
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我们人类是智慧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请同学们课下分小组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回报结果。
科学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使鸡蛋浮起来,盐越多鸡蛋在水中浮的越高,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纯净水、食用盐、搅拌棒、熟鸡蛋。
适用对象:大班幼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题)
二、探索盐的奥秘
1、用纯净水浮鸡蛋
将鸡蛋放入纯净水中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不能浮在水面。
2、加入1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观察鸡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不能浮在水面。
3、加入2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继续观察鸡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实验操作后发现鸡蛋只浮起来一点点还是不能完全浮在水面。
4、加入3勺食用盐
搅拌融化后再观察鸡蛋,鸡蛋已经完全浮在水面上了。实验证明,纯净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盐,搅拌融化之后,鸡蛋就会浮在水面上。
三、活动总结
这就是我们神奇的'盐水!
《神奇的盐水》微课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科学实验活动,能够使幼儿在简短的几分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范围,让科学实验课不那么枯燥。活动第一环节我创设悬念让幼儿感知光凭一杯纯净水鸡蛋是不会浮在水面上的,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从而展开了加入1勺、2勺、3勺食用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感知少量的盐不会浮起鸡蛋,水中的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最后总结盐水的神奇,结束了活动。该微课因为没有幼儿的参与,所以气氛有点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应该带上幼儿,让幼儿直观感知科学实验的乐趣,并亲自动手操作。
科学教学设计15
交通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发现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通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
2能用图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调查表示出来。
3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海产品旅行线路图。
4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本组同学讨论,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2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及交通问题解决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能描述海产品的运输过程。
其他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在独立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生活中交通问题的设想或方案,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点:
能利用图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不发达带来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相信多数同学都住在学校附近,因此,多数同学都是步行来的,但你们爸爸、妈妈上班都是步行的吗?
学生:......
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交通与生活》,探讨一下交通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
授新课
调查爸爸妈妈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时间。
分组
发表格,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汇报。
分析并小结:(为什么会距离不同,但能同时到达,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产品的旅行路线图,说说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谈话:荔枝是我们岭南的特产,而且保鲜时间短,但时现在远在外国的人都能吃到鲜美的荔枝,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谈话:荔枝运输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运输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学生思考回答:......
谈话: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事例吗?
学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结:......
做个小主人。P66
谈话:在P66的课文中,有两个方案,你对哪个方案有兴趣,就设计那个方案。但是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了事,你的设计可能会使我们的社会有个更大的进步的。
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进行方案设计,以便下节课进行讨论。
【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科学是……》教学设计01-21
《科学是……》教学设计01-16
教学设计是指科学设计教学目标12-11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2-14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走进科学的教学设计06-12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6-12
科学怪人的教学设计06-12
科学快乐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