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插叙的记叙顺序;
2.分角色表演,学会品析文中关于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3.联系日常生活,深刻领会文中所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坦诚且与父母沟通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2.分角色朗读,学会品析文中关于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联系日常生活,深刻领会文中所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坦诚且与父母沟通的态度。
三、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帮助学生疏通文章脉络,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学会插叙的记叙顺序,完成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以辩论赛为主,结合文本,帮助学生突破本文难点。
四、教学媒体
幻灯片、关于父爱母爱的图片、法律资料、背景音乐《最美女儿心》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有最要好的朋友吗?你们互赠过礼物吗?我们都明白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福,可是现实生活中偶尔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这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去学习文中的记叙顺序,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学会与人坦诚沟通的人生态度。
2.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及重点字词
抹、攥、怦怦、树杈、寒战、犄角、逮捕等
(2)介绍作者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是我国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最具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题王》《空箱子》《羚羊木雕》,电影《霹雳贝贝》《疯狂的兔子》。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宋庆龄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优秀作家奖、国际安徒生提名奖。
(3)找出文中共有几个人物?又围绕什么事物发生了什么事件?理清文章脉络并了解插叙的作用。
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以羚羊木雕为中心,以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和我不愿要回羚羊木雕为矛盾冲突,最终让我们明白沟通的重要性。
插叙:万芳与“我”之间的友情。作用: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内容集中紧凑,波澜起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们纯真的感情的行为。
3.分析人物形象
分别找出文中对每一个人物进行描写的句子,包括语言、心理活动等,分析每一个人物,感受他们的性格特点?
4.布置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矛盾,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对独立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与父母之间的裂痕也逐渐加深,通过本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深有体会,希望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想想这次关于羚羊木雕的风波究竟是谁的错?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来?明确自己的立场,从文中找出符合自己观点的证据,为我们下节课的辩论赛做出准备。
(二)第二课时
1.播放关于父母爱的图片及文章,扩展法律知识,形成观点。
(1)播放父母爱的图片;
(2)文章《妈妈的爱》;
(3)补充法律知识: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有明确规定。《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2.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讨论,选出代表参加这次的辩论赛。
3.双方展开辩论,提出观点材料。
论题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羚羊木雕该要回来
反方:羚羊木雕不该要回来
要求:
(1)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自由讨论,每组派代表出席辩论赛。(注意:如果自己小组代表无法提出有力观点驳斥对方,可由小组成员帮忙。)
(2)结合课本内容,融合自己的观点阐述论题。
(3)按照辩论流程有序的进行,不得大声喧哗。
小结:这次的辩论十分精彩,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要回来,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我认为羚羊木雕不该要回来,因为朋友之间的情谊是无价的。同学们也该学会珍惜友谊。
4.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词: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这节课开展的辩论,让大家都明白了沟通的重要性吧!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长大了,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已经开始成了“小大人”,但是父母始终还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想想他们的感受,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
作业:将本课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和父母一起想想如果你们之间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处理并探讨沟通的重要性,然后写成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2
教学思路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教学目标
①课文分析:本文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意识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物质利益,怎样更好的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怎样消除我们与父辈之间的隔膜。
②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朗读与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思考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
三、课前准备
学生
①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时就“金钱与友谊”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品味文章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现在我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些金银珠宝,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呢?(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没有人认为金钱很重要,金钱是万能的吗?
(大屏幕投影出示学生的观点,请作者读一读)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来,友谊是建起人类沟通的桥梁,友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友谊的重要性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七(1)班吕芙蓉
“在人生当中,拥有几份真正的友谊,比拥有金钱更有意义。拥有友谊,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朋友会来帮助你;拥有友谊,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拥有友谊,你的人生才会更加显现出自我价值。”
——七(1)班肖玉菲
“如果你没有了金钱,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帮助,马克思年轻时就是靠朋友救济才度过难关的,不是还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了友谊,就算有金钱,也会感到很孤单。”
——七(1)班江炜杰
“友谊和金钱对我都很重要。没有友谊,生活将失去色彩,孤独和寂寞将始终缠绕着自己;没有金钱,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生存,何谈享受。”
——七(1)班吕婷婷
的确,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这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师板书课题,并检查预习。
3、初步感知课文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板书)
②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4、精读赏析
⑴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礼物应不应该送?(分甲、乙展开辩论)
②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
老师小结:
甲该送:情比物重要
乙不该送: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怎么能回使友谊变得俗气。这对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随便送,是送给好朋友,转送他人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礼物。而是万芳特别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名贵而喜欢,而是造型别致,美观)这并不庸俗。
(过渡)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把它送给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
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
[小结]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试想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可以送的啊?(江湖义气除外)当今社会有多少重情轻财,他们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困难的下岗职工送去生活费,为失去父母的孩子资助学习费用,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对文章的主题已经有了鲜明的认识,那就是羚羊有价情谊无价,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人误解,内心很委屈的经历,说一说。
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人生活在这样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与人交往,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们之间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话题。(出示)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忧愁。
5、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3
教学构想
家庭和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亲朋之间,同行之间,同学之间互赠东西,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具有特别的意义,但如果就此演化成一段终生痛苦的经历,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疤,一条很难填平的鸿沟,岂不悲哉?儿童文学小说《羚羊木雕》所展示的正是这一生活的侧面。捧读全文,作者的情感观非常鲜明:虽然孩子们的年幼,但不能伤害他们的心灵;作品的价值观含蓄地告诉我们:尊重,是处理好人称关系的法宝。
小说语言朴实、符合人物身份;情节集中,波澜起伏;插叙巧妙,结构紧凑;视角新颖,读来真切;感人渲染与烘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现了故事的矛盾及人物的心理。小说的这些写作上的亮点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因此,在教学中单纯地把《羚羊木雕》作为记叙文来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按小说的特点来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文章常用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4、启发学生品味文章含蓄的语句及文中所隐含的作者情感倾向,让学生同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作者的情感观和作品的价值观的探究。
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分5个板块。
教学课时: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教时
一、悟读一篇文章
1、教者简述,快速导入。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家庭和学校生活并不陌生,对
发生在家里的一些事也一定熟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小说,文章究竟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羚羊木雕》……(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课题)。
2、初步感知,概括大意。
①学生边读边勾画文中的生字词,再展开查字词典比赛。如生字:怦、杈、攥;词:自作主张、形影不离、合二而一、满不在乎、仗义、怦怦等。
②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文章讲述了的故事。”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从多角度或由抽象到具体表述,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学生表达的内容,如:
a、文章讲述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故事。
b、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c、文章讲述了为一件工艺品而闹得一家人很不愉快的故事。
d、文章讲述了由一件羚羊木雕送了人而被迫要回的故事。
e、文章讲述了“我”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要我去把它要回来的故事。
3、深入情节,总理思路。
①学生逐段速读,编写文段序号并标出文中回忆开始和结束的句子。
②提问:回忆部分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看属哪种顺序?(点拨: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况)插叙这一内容有何作用?(交待故事的来胧去脉或“我”送东西给万芳的原因等)。
③教师在上述提问的基础上相机简介小说的有关知识(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提问:全文按情节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前后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1—16段故事的开端,写妈爸追查木雕的下落,17—25段故事的发展,插叙“我”同万芳的友谊,26—28段故事的高潮,写“我”被迫要回木雕)。
二、说读一些对话
1、提问:小说人物鲜明生动,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6人)学生寻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
2、提问: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学生感知人物,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的人”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表达,掌声鼓励,教师据此顺势点拨,屏幕展开或板书。
如:
a、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
b、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
c、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
d、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
e、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
f、“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三、品读一批词句
1、提问: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用圈点标示,找一找,联系语境说一说。让学生用“表现了。”的句式说话,学生各自拟写答案,举手发言,掌声鼓励,教师乘机提示,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怦怦:表现了我心情紧张。
紧紧:表现了妈妈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态。
静静:表现了爸爸的严肃与冷漠。
愉愉:表现了“我”的害怕与无奈。
嘿嘿:表现了万芳的爽直。
慢慢:表现了我心情沉重。
呆呆:表现了“我”心情难受,说不出话。
2、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探究”第三题(题目见教科书66面),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乘势点拨,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a、“抗拒”比“拒绝”的语气更强调,表明爸爸的态度很坚决。
b、“逼”字形象地表明了“我”极不愿意向万芳讨回“木雕”的心理活动。
c、“努力”一词表明“无”失望之深和痛苦之深。
d、这里用“冷冷的”月光衬托“我”痛苦的心情。
二教时
四、演读一遍课文
1、角色分配:“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各一人,叙述部分由一人朗读。(学生自荐,如学生多,可由师生推荐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2、朗读要求:
①用普通话;
②语气要适合人物特点;
③声音响亮;
④吐字清楚;
⑤不错读
⑥不漏读;
⑦停顿适当。
3、登台演读,掌声鼓励。
4、演读完毕,师生点评。
五、探读一组问题
1、展示问题,学生默读。问①用一盒糖去换回羚羊木雕,不也算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好办法吗?为什么“我”却不愿意呢?问②文章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应该怪谁?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处理?问③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处理的?问④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妈妈说点什么呢?
2、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针对问①让学生用“因为我认为。”的句式。针对问②用“应该怪因为。”的句式表达;针对问③用“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是这么处的。”的句式,针对问④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的句式为开头说几句话。(掌声鼓励)
3、学生互评,教师颁奖(奖品为贺卡等)。
4、要点归结,回扣全文(a、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充满友爱的,少年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崇尚友谊,珍惜友情。b、以爸爸为代表的成人世界里,家长们疼爱子女,却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较严重的重财轻义的思想行为,以致在成人和孩子间挖下了一条深深的“代沟”。c、我们听到了孩子们在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强列的呼声:给孩子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填平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全课板书呈现】
悟读一篇文章——概括内容
说读一些对话——感知人物
品读一批词句——赏析妙要
演读一遍课文——体验情景
探读一组问题——凸现互动
教学后记
《羚羊木雕》是一篇老课文,人教版曾两次改版,都没有删除,这次鄂教版教材又将该文选入,可见这篇小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再从鄂教版《教参》中的“教学建议”看,要求两教时授完,说明教学的层次已经提升。那么如何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力求体现探究、自主、合作的课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点考虑的:
1、抓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训练,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抓学生的读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3、抓学生的思维发散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自主、合作的能力。
4、抓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以上不足,肯请同仁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2、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分几个阶段叙说的?
本文记叙了“我”被迫把送了人的羚羊木雕要回来这件事。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16段)写妈妈追问起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诉她,已经送给好朋友万芳了。妈妈、爸爸一起要求“我”把它从万芳那儿要回来。第M部分(第17段至第23段)回忆“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第三部分(第24段至第25段)写奶奶出面干涉,反衬爸爸、妈妈只知东西名贵,却不顾尊重孩子的友谊。奶奶做不了主,妈妈还是逼着“我”去万芳家。第四部分(第26段至第38段)写“我”从万芳家要羚羊木雕的情形。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并且谅解了“我”,“我”止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一般的记叙文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说,而本文却把发生在后的“查问木雕”放在前面说,把发生在前的“赠送木雕”放在后面说,作者这样“倒”一下有什么好处?
答:
(1)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
(2)文章一开头就把最令“我”为难的事摆出来,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
(3)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这样使全篇叙事有波澜,有情味。
3、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课文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我”父母的态度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他们逼“我”去要回来,而且说话的语气是“坚定”、“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两个“贵重”,有力地反映了父母对羚羊木雕的重视。“我”的态度是: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而在“我”的心目中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把那只小羚羊送给了她,并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现在父母逼“我”反悔,“心里难过极了”,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围绕“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各自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突出中心,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械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4、本文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烘托(或衬托),即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手法。可以用人物、也可以用景物来衬托。本文借用景物描写作为陪衬,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清。当“我”的爸爸妈妈执意要让“我”从万芳手里取回羚羊木雕时,“我”只得违心地去做了这件事。文章写道:“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这冷冷的月亮,有力地烘托出“我”当时心情的悲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计时快速整体阅读全文。然后不看原文笔答测试题。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后,计算出三个数据: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
计算公式是:
阅读速度一文章字数÷阅读用时(分),计算单位是“字/分钟”。
理解率一卷面得分×100%
阅读效率一阅读速度X理解率,计算单位是“字/分钟”。
1、本文题目是:
2、本文作者是:
3、本文出处是:
4、文中说的羚羊是什么?
5、我为什么要把“羚羊”送给万芳?
6、“我”把羚羊送给万芳时,万芳送给我什么礼物?7二爸妈为什么非让我把“羚羊”要回来?
A、他们认为小孩不该送东西。
B、因为这工艺品十分贵重。
C、因为“我”没预先告诉爸妈。
D、他们不知道万芳是我的好朋友。
8、当“我”从万芳那里要回羚羊后,万芳对我的态度怎样?答:
9、“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答:
(二)激疑质疑。
(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的4道题)
(三)精读导引。
1、读一篇记叙文,首先要理清其六要素。此题就是考查对本文情节脉络的把握的,同时也考查了对文章层次的划分。应当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作答。
2、体会倒叙引人入胜的作用。
3、这是写人的记叙文,提炼写人记叙文的文章中心,应当从分析人物入手,由“人”及“义”,要提炼出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所要表达的意义。
4、体会烘托手法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四)疑难讨论。
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的1~4题答案。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圈点勾画的精读方法。
2、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3、学会正确的理性的处理好家庭、亲情及友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体会文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父母观和子女观,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勾画圈点法、朗读法、辩论法;
2、第一课时侧重于“读”;第二课时侧重于“论”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无印良品的歌曲《朋友》。
白郁金香是一朵代表友谊的花。友谊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由友谊引发的故事——《羚羊木雕》
二、检查预习
抹泪攥着逮着玩怦怦树杈寒颤脸颊
三、学习新课
1、速读概括
速读课文,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资料助读了解“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用一种黑色硬木雕刻成的羚羊形状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送木雕。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羚羊木雕是十分珍贵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追问木雕、要(收回)木雕两部分。
思考文中的人物在这件事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据此揣摩人物的语气,先试模拟不同角色朗读。(旁白、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
4、评价朗读
注意把握好人物的语气。
5、分析人物态度、性格
细读课文,找出每个人物所说的话,从个性化语言体会人物态度、性格。
6、合作探究。
有感情地齐读文章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写“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7、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有做错的事或做得不好的事,而且跟父母起了冲突,我们该怎样做?
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
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
2、辩论
在这场家庭矛盾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我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来,进行一场以“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来”为主题的辩论赛吧!
辩论的规则、方法: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代表父母,主要观点为“应该要回羚羊木雕”,一方代表“我”,主要观点为“不应该要回羚羊木雕”。
辩论要求:注意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根据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3、深入探究
(1)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我要回了羚羊木雕。我认为自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那么,这件事究竟怪谁呢?(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
(2)你觉得怎样处理会更好?
(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或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4、小结
生活如大海,一个小小的矛盾也会激起层层风波,使家的港湾不再宁静。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呼吁父母理解的同时也应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这样,在风浪中漂泊的满载着理想与希望的那叶方舟才能顺利地到达温馨的港湾。
5、布置作业
相信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遭遇吧,现在请你写一写自己在家庭中遇到的类似的伤心事。
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张之路
王雪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相关文章:
羚羊木雕说课设计11-12
羚羊木雕改写(通用5篇)10-26
羚羊木雕续写(通用15篇)12-04
羚羊木雕说课稿10篇11-13
《羚羊木雕》说课稿10篇11-24
羚羊木雕改写(5篇)10-26
羚羊木雕改写5篇10-26
《羚羊木雕》阅读题及答案08-10
羚羊木雕续写(15篇)12-03
羚羊木雕续写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