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可能提出的问题: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课文讲的这一块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块琥珀的样子的语句。
(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过渡: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课文哪些内容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请找出来。(第2至12自然段)
三、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过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部分组成。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松脂球的形成条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树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扑过去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才能积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读好句或好段
(二)学习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自由读第10至12自然段。
(1)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还记得古生物要变成化石必需有几个条件吗?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没。b尸体腐烂了被埋在地底下。c岁月漫长。d地壳发生过变化。)
(2)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画出有关的句子。
1、讨论交流。
2、师小结。
变成化石的条件:a、时间长。b、陆沉水漫。
c、松树腐烂。d、泥沙掩埋。
3、指导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四、延伸并总结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这块琥珀是谁发现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复述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形成过程
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
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自由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发现的过程
1、让学生默读15—19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2、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很少见?
(七)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什么问题?
附:板书设计
琥 珀
形成的时间: 约莫一万年前
形成的过程:
(1)松脂球的形成
(2)化石的形成
发现的过程: 渔民父子 沙滩
样子及价值: 远古时代就有苍蝇和琥珀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 森林 渗出 松脂
粘稠
苍蝇 沾满 逼近
前俯后仰 包裹 淹没 剩下
重点认识:蝇 渗 裹 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 、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2、再看苍蝇和蜘蛛的故事,看看哪些情节与这些要点能对上号?(这个情节就是根据这个要点推测的)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
3、答记者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当了一回评书家,当了科学家,还客串了一把记者,学语文是不是很好玩?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 夏天晌午 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 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 蜘蛛
已知: 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 几千年 又是几千年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7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珍贵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2.把真实的情景与想象的情景联系着读,发现文章“严谨的推测”;通过推想想象情景中“划”等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学,自主质疑。
1.了解琥珀。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生读课题:琥珀。
师:见过琥珀吗?它的样子可以从琥、珀两个字的偏旁看出,什么旁?(王字旁)
师:课前我们找了带“王”字旁的词语,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略。
师:读读这些带“王字旁”的字,你有什么发现?(珊瑚、玻璃、玲珑)
生: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的词语,大多表示光泽、较珍贵的玉石。
师:结合资料袋,你会发现琥珀就是珍贵而有精美、透明的化石。
(生读资料)
2.自主质疑。
师:学贵有疑,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
(出示预学单)我的问题。
(我希望每个同学有独到的视角,提出你自己心里的真问题)
预设:琥珀中的蜘蛛会腐烂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琥珀还能保存多久?
所有的琥珀里面都有小虫子吗?琥珀里面有猫、狗吗?这篇课文算不算童话?
师:太有意思了,通过读课文,很多同学对琥珀的科学知识产生了这么多的好奇心,这大概就是作者写这篇科学小品文的一个目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写《琥珀》呢?(ppt:为什么写?)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琥珀》怎么形成的。
生:《琥珀》的价值。
生(高层次):那么多偶然的条件合在一起,让琥珀形成变成了必然。
二、展开共学,发现文本属性。
(一)借助质疑,理清形成条件
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作者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琥珀形成的条件,我们来交流,都有什么条件?
(出示预学单)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
(高温、松脂、小虫子、长时间、地壳变化)
生:高温。
师:从哪读到的?
生:太阳暖暖地照着
生: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就像他这样,
师:这些条件少一个行不行?
这些条件,是琥珀形成不可改变的必要条件,是具有科学性的。
(一)前后联系,体会“严谨的推测”
1.换词理解。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1)齐读。“推测”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推想、猜测、猜想)
2)再读句子。由什么推测什么?
(由那块琥珀推测到一万年以前的详细情形)
师:那块琥珀是真实的描写(板书:真实),“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是作者想象的故事(板书:想象)。
2.聚焦“真实”
师:那块琥珀,到底有什么和其他琥珀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蜘蛛的长腿、黑色的圆环。琥珀是透明的。
师:看到这样的琥珀,你想知道什么?
生:苍蝇和蜘蛛是天敌,它们怎么关在一起?
师:作者头脑中也有这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象了一万年以前的故事,那就让我们把“真实”和“想象”联系起来读。
3.体会联系。
出示共学提示:
1.把“想象”(1-11段) 和“真实”(第20段)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
2.小组用“根据,想象”的句式说一说。
2)交流,体会“真实”与“想象”的关系。
预设一:根据“两个小东西”想象“蜘蛛吃苍蝇”的情节。
预设二: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 师:仅这一句吗?(继续找和汇报)你们会发现,所以写小苍蝇的情节,都忘不了写苍蝇的翅膀。
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她伸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预设三: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蜘蛛划动长腿”
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苍蝇当做一顿美餐。
他小心地划动长腿,沿着树干爬不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预设四: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挣扎”
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
他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3)小结,体悟“严谨推测”的科学性
师:有了这些发现,再读这句话,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之前,有同学说推测就是猜测、猜想的意思,现在你们认为可以换成“猜想”吗?
预设:不行。推测是有依据的,是根据琥珀现在的样子,来推理、想象一万年前的情形。
师:这“想象”从“真实”中来,与真实相吻合,符合琥珀形成的条件,这才叫——
生:推测。
师:这样严谨的推测,就是科学小品文的一个特点——科学性。所以翻译学家顾均正就曾这么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 生:(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师:科学小品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生:艺术。
师:就是生动、有趣、有意思。课文哪儿最有意思?
生:蜘蛛吃苍蝇。
(二)走进故事,体会“生动的语言”
师:那就听你们的,让我们走进故事,你觉得哪儿写得生动有趣,与大家分享。
1.自由交流。
预设:心理活动,把蜘蛛的那点小心思、小算盘,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拟人的写法,小苍蝇是“她”,爱美的女士,年龄不大,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蜘蛛是“他”,一位善谋划的男士;真是太形象了。
动作描写,典型的就是苍蝇“掸掸翅膀”,这个“掸”,苍蝇的腿就像鸡毛掸子,轻轻地扫去尘土,动作多轻盈、多可爱。
2.对比阅读。
比较“划”和“搬”。“搬”把蜘蛛多条腿行进不易的样子突出了出来,“划”字更符合故事的情节,把蜘蛛悄无声息去捉苍蝇,怕被苍蝇发现的样子写了出来。
小结:不同的翻译文本,运用不同的动词,但是,都把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演读再现。
师:真的是太有趣了,你们说用什么形式才能把这个故事再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加动作读。
师:那不就是演读吗?好啊,四人一组,分工分角色演读。为了演好,我们先讨论一下,第一是角色,苍蝇是——(小姑娘,)爱美、天真噢;蜘蛛是——(男士),鬼主意思多多呀。
第二,是情节。蜘蛛越来越近时,很——(紧张);松脂滴下来时,很——(可怕)。开始吧。(各小组分工练习)
一组演读汇报。
师: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多么美好,让所有的生灵有了故事,有了情节的波折,有了无穷的回味。所以,顾均正说——
(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三)自主推测,激发探究的兴趣
师:学到这,我想问,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真的是这样发生的吗?真的就是蜘蛛吃苍蝇吗?
生:不是。
师:如果让你进行推测,展开想象,那会是怎样的故事?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
师:一万年之前的详细情形可能是文中想象的那样,也可能是你们想象中的一种情形,还有可能都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原本就是"推测"出来的。
(出示“推测”的篆书)
就如大家理解得,“推”的本义是用力推移,引申为从已知到未知;“测”的本义是量长度,引申为推想。既有“推”,又有“测”;既有“科学知识”,又写得生动有趣,让《琥珀》熠熠生辉。
延学, 研究“为什么写”。
再读课题,还有什么问题吗?
1.为什么写“那块琥珀”?
稀有、独特而珍贵;研究的价值;瞬间生命成为永恒。(审美的价值)
2.为什么写“科学小品文”?
生:让孩子们爱上科学。
师:知道《琥珀》的原题是什么吗?
生:两只史前虫子的美丽坟墓
生:奇异的琥珀
师:《琥珀》的作者柏吉尔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原题叫《玻璃棺材》,出自《乌拉波拉故事集》,里面有《风暴四兄弟》《金刚石和他的兄弟》等15个这样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许多科学家就是在这本书的吸引下,从小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例如法拉第自己就说,读了《乌拉波拉故事集》,爱上科学,成为化学家的。
爱因斯坦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爱上了科学,走上了科学家的道路。
可惜,一百个科学家也出不了一个科普作家。科学小品多么美好,阅读多么美好,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一些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出示化石投影)松柏树脂的化石,非常漂亮,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检查阅读。
3、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什么特点?
4、检查阅读。
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认真阅读学习课文2—17自然段,体会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并用小组喜欢的表达呈现方式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写或画在白板上。
3、小组交流。
4、各小组相互参观学习成果(大动)。
四、总结全文
通过小组学习,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同时,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就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会有所发现。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2.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提问:经过上学期的提问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这一单元,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提问的迁移运用。
2.(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琥珀吗?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它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记录自己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疑难点。
1.如果是读音方面的问题,顺势个别指导。
2.如果发现好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启发其他同学。
预设:(1)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
(2)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二)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拨: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找到其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形态)
三、指导书写
1.师出示会写字,生根据字的结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师范写:餐、辣、渗。生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部分问题,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1)组内交流,整理问题。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划去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2)汇总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
预设: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2.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找出相关句子。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树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在一起,且挨得很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住。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4.(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1.默读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小结拓展
今天的课上,我们做了心思敏捷、细腻的推理家,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琥珀图片,边看边想象,这些琥珀中又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教学板书]
5.琥珀
琥珀松脂球天气热
松树老
苍蝇、蜘蛛恰巧一起
松脂不断滴落
化石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科学价值极大
[教学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根据文中说的条件推理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产生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在课程的最后出示了一组琥珀图片,让学生编故事,他们对这个十分感兴趣。
本次教学中我在小组汇总问题时把学生抓得过紧,学生自学汇报时间过短,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同时课堂略显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20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五个会认字;
会写“琥、珀、脂、渗、裹、澎、湃、黏、稠、详”10个会写字;掌握“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推测琥珀形成过程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具:
挂图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诱导试学
1、什么是琥珀?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幻灯片)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结: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可以入药。
2、初读课文
师:琥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一种东西,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琥珀的呢?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引导探学
1、出示试学范围(课件)
师: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但它只用了很少的文字介绍琥珀的特征,那么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试学范围: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同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琥珀的形成、发现、价值三个方面来总结。
3、检查朗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评价要求:正确流利
声音洪亮
字正腔圆
声音甜美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柏吉尔)
师:柏字的读音为bó。柏拉图、柏林、张柏芝等,多用于人名地名。这篇文章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5、试学范围:“作者在讲述琥珀形成的故事时,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第3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他读的好不好?
好在哪了?怎样才能有感情呢?
首先要正确流利,其次注意停顿,最后要身临其境,想像画面。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画面: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空中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松脂的香味,一个小苍蝇――
读出小苍蝇快乐自由的语气。
7、第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这一段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巧妙?(掸拂拭)
一边读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小苍蝇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在打扮自己呢)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地学习作者是怎样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琥、珀、嗡”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拂拭、挣扎、怒吼、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
这是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的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学生们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划动、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泥沙
推测、详细、情形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
教师提示:按“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②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③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又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六年级《琥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琥珀》教学设计07-08
《琥珀》的教学设计08-09
《琥珀》教学设计03-06
琥珀教学设计11-25
琥珀-教学设计10-09
《琥珀》教学设计 11-03
精选《琥珀》教学设计10-18
《琥珀》的教学设计10-05
《琥珀》教学设计10-06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