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希望的种子教学设计

2021-03-31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播撒希望的种子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3与活动4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板书课题)

  二、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观察大豆的种子。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⑶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方法一用于171班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方法2用于其余三个班(学生探究法)

  先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种子的萌发条件;再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组织同学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第2课时

  一、复习引疑

  种子萌发需要哪三个条件?请依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怎样播种?

  二、学习播种

  看教材第4页提供的图片,补充完善播种过程。

  组织学生亲自把植物种子播种到花盆里。

  学生讨论播种时我们是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的?

  垫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种子在土壤里发生的变化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把种子种在透明杯里。

  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完成活动1的记录表格,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待学生观察完过程后要特别提醒:在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最新播撒希望的种子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读《播撒诚信种子》有感04-12

读故事《播撒诚信的种子》有感范文550字11-05

《种子》教学设计(15篇)01-01

《种子》教学设计15篇01-01

希望的种子作文6篇04-19

化石吟教学设计最新范文11-01

希望的种子优秀作文_学生作文大全03-16

《雨巷》最新教学设计范文07-30

最新《珍珠鸟》工作教学设计范文03-10

2017最新《观潮》教学设计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