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出音节,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3、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固执惊讶宣布
4、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7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交流:“赠名言”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课前交流做引渡,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2)揭示名言作者: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要求语言简练)
(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
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伽利略能这样说,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这堂课,不如就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
教师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zháo))
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那么,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带着种种的疑问,赶快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觉得有确定不了正确读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证。(教师巡回指导,特别留意学生的多音字朗读情况。)
2、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
(1)师:刚才同学们都很专注地读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不妨请3个孩子来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吧!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是不是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请看——
第一幕:“辩论家”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伽利略
第三幕:“实践家”伽利略
就请讲故事的孩子自主决定怎样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孩子认真聆听,将他们读错的语句用记号标在书上,等他们读完了,再来帮他们纠正。
(2)3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聆听辨析。读后互动评议交流,互相学习。(特别融入多音字辨析:胆大妄为更改的确着地当作)
小结:刚才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哦!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辨析的耳朵,那么你们的眼睛善于辨析吗?
(3)形近字辨析:辩辨辫(鼓励学生发现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辨别、书写。)
3、教师引导学生在正音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师:目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几遍故事了,那么你们能不能从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请用横线划下来。
三、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寻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各指什么?(教师巡回)
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并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融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介绍:最博学的人、古代圣人等)
(1)指名学生释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填空)
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伽利略则认为:“()。”
(2)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渡: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俐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二段,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课件出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3、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词语,能够正确听写。
2、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复习巩固,引渡新课。
1、教师复述第1课时重点学习的内容,边复述边组织学生听写词语:(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合作听写,形成下面的板书。其余学生听写在本子上。)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信奉胆大妄为固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畅谈感受,教师随即引渡:是啊,伽利略在人们如此的责备与漫骂中,在当时那么多的人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背景之下,他依然恪守着这样的信念:读)
课件出示名言:
“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
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那么,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学生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
二、品读经典,感受心灵。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划句,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主的阅读理解情况。
2、师生合作交流,梳理归纳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指名学生读句,教师随即引导学生根据同伴所读的句子概括板书。)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信奉质疑胆大妄为固执
试验
公开试验
3、品读经典,扣问心灵。
(1)质疑中感悟心灵
A、(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权威)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我觉得不错啊,很好理解啊!有什么问题吗?
B、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C、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说得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D、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2)试验中感悟心灵
A、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怎么解决这个疑问?(试验)
哪位同学读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
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
你估计做了几次?
B、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还是()?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也许是()?
当他第()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肯定是()!
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1)公开试验中感悟心灵
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A、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时候的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还会经历怎样的重重困难?扩写“公开试验”。
B、集体交流,在赏析同伴的想象作品中边积累描写人物的方法,边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和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C、想象表演:当所有的人看见两个铁球真的同时落地时,他们有什么样的反应?(结合课文语句并展开想象表演)
D、拓展资料:《伽利略的女儿》中所描述的实验后伽利略的遭遇。
三、总结提升,深化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
出示课件: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A)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2、朗读练习
3、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4、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读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强调伟大、著名)
2、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的话:“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质疑:谁是谁非?谁对谁错?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 )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 ),以( )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04-2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选15篇12-3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12-14
教学设计范文03-03
《珍珠鸟》个人教学设计通用范文04-25
《珍珠鸟》工作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3-10
通用《珍珠鸟》工作教学设计范文03-10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12-16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