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

2023-07-01 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一、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独立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懂得诵读是阅读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1、由介绍孔子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导入。

  2、渐进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⑴ 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① 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学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词:矣,愠,弘,柏,罔,殆,诲;多音字:论语,三省吾身,不亦乐乎,传不习乎,任重而道远,曾参;通假字:“不亦说乎”的“说”,“诲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声朗读课文。

  ⑵ 析读课文,落实词义句义:

  ① 学法指导:通过看注释、、上课讨论听讲、逐字逐句翻译,来落实词义句义?

  ② 翻译概括各则大意。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三日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在此基础上,划分句子的节奏,读出轻重音。

  ④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有气韵。

  3、表演读、诵:

  摇头晃脑地读,动容地读,气韵畅达地读,陶醉地吟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对。

  4、联系课文和自己生活,谈谈对《论语》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议的理解。

  5、课外拓展,交流积累的其他语句: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布置作业:

  ⑴ 熟练背诵课文。

  ⑵ 课外阅读《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孔子)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读懂人物。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 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第二课时

  一、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后五则: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板书设计: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是为了更好的做人→思想修养

  学习态度

  教学反思:

  看完小编分享的《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大家有什么启发吗,或者怎么改进可以使这个教案更完美呢。都来交流一下吧。

论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人及己、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教学准备

  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相关图片与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2课时

  主备人 :罗身小珍 参与人:吴玉富 向红艳 杨小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共性教案 个性教案

  导入新课 1、出示并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

  2、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3、不错,这些话就是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口。你了解孔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了解一下他吧。

  4、板书课题并齐读:21 孔子

  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1)在自读课文中,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

  (2)共同解决,教师释疑。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三、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 ),字( ),( )时期( )人,是我国古代( )的( )家、( )家和( )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课堂小结 1、总结全文。

  2、作业:将你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或格言道理讲给你最好的朋友听。

  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

  完成练习

  板书设 21 孔子

  第二课时

  共性教案 个性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1)学生按上述学习课文的方法自学。

  (2)解决以下问题并讨论汇报:

  关于第四自然段:

  A、你认为孔子为什么“非常厌恶这个‘盗’字” ?说明了孔子的什么品质?

  B、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盗”字的',能说说吗?

  C、你给这一自然段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关于第五、六、七自然段:

  A、你是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这句话的?说说看。

  B、孔子为什么会发出“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这样的感慨?

  C、“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有过孔子说的这种事例吗?说说看。

  D、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给它加个合适的小标题。

  关于第八自然段:

  A、哪个词最能说明晚年的孔子的读书情况?

  B、比对孔子,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课堂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的哪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有趣的故事或孔子说过的给人以启迪的话?

论语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材分析】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的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课文《〈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学习本文就是要弄懂、熟读、牢记这些文言语录,以便古为今用。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3、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第一课时

论语教学设计7

  5、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教学设计8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二)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二)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三、学生齐读,鼓励当堂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2.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特殊文言句式总结;3.《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一、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1.找出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并说说理由。

  2.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3.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文言词语用法、意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论语教学设计9

  李秋福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教学内容:

  学习《过华清宫》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听录音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 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 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

  二、交流讨论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学生自读

  3.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三、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四、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比赛。小组推荐的选手上台朗读。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5.师生评价,评选最佳选手。

  五、作业

  1.诵读本节课学习的《论语》内容及《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2.积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诵读。

  3.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论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语》 教学设计05-10

论语教学设计06-08

《论语》 教学设计07-08

论语教学设计07-01

论语教学设计08-03

《论语》教学设计03-08

《论语》教学设计08-25

论语教学设计04-21

论语教学设计(15篇)04-21

《论语》教学设计15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