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笔者借助《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一课,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教学方进行教学,从中获得了一些感受和体会,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1:
一、复习铺垫
(1)投影仪出示准备题
48-20+15 56÷7×4 24+19-30 2×8÷4
学生计算后,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例3 90-8×5
引导学生比较例3与准备题有什么区别?比较后可以发现例3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这类计算题该怎样做呢?这节课就来讨论这种类型的式题。
二、认识新知
(1)教学例3 90-8×5
①指导学生读算式。90减去8乘以5的积,差是多少?从读算式中,明确先算乘,再算减。
②同桌相互说说运算顺序,画出运算顺序图。
③学生尝试练习,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④交流,教师板书,强调运算顺序。
(2)教学例4 158-54÷6
学生独立完成。
(3)归纳小结: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通常叫做先乘除后加减。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①卡片出示:420+6×3 537-32÷8
要求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课本第37页第2题。
(2)综合练习
①游戏:邮递员送信。(课本第4题)
信箱上写着算式(加减、乘除、混合),信封上写着答案,把信投入到相应的信箱中。
②游戏:“放鞭炮”
每个鞭炮上一个算式,要求先计算,如对用“啪”表示,错用“嗤”表示。
③变式练习
□-6×4=30 □+54÷9=40
四、课堂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要注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后反思:
单就知识获取与技能训练而言,这样的教学也是有成功的一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对“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读法中明确运算的顺序。再通过各种题型以及不同形式的训练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可见教学目标顺利达到,教学内容已经完成。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也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规律,获取知识。但仔细分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员,就好象一台台电脑,教师编好程序,点击鼠标,他们就开始工作。这样的教学如果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的确省时、高效,可是从“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这样的教学是残缺的,令人遗憾的。
调整策略,再次实践
经过以上的反思,我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引导他们的思维,成为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合作者,给予真正的帮助,因此我对本课教学有了如下的思考:
1、计算教学要创设生活情境,计算要有生命意义;
2、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思维形式,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3、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
师: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
生1:我想买3袋饼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买1瓶饮料和1个汉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买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师:他买的东西挺多的,同学们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钱?
生:我估计用了30元左右。
二、探讨算法
(一)师生共同探讨计算食品的总价
师: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生1:我觉得应该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钱合起来,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前面我学过有加有减的运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那现在也可以把刚刚那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变成5+7×4,这样计算起来会方便一些。
师:你的想法很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指综合算式)在这个算式里,有乘法有加法你要先算什么?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钱,才能求出最后的价钱。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来的数是什么意思。
(二)探讨如何计算20-4×3
1、刚才你们学会了计算食品的总价,那现在如果你有20元,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想法后汇报计算过程和想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汇报算式20-4×3的计算过程和想法。
(三)自学书本例3和例4
(四)质疑问难
(五)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关于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现在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如在学
习计算应找回多少钱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必须先算出食品的价钱,才能进一步算出找回的钱数。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先乘除,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些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的价值;数学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觉到数学充满趣味。当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总结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感 悟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在教学设计2中,正是有了自主探索的时空,学生才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教学可谓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学生在这宽松和谐的课堂中,才敢“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应该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合理角色,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在课堂的大舞台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各自有所成长,才会“你有我有全都有”,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的这艘大船才会顺着“大河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