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习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教学中力求突出一下几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习。
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除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体积单位》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已经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比较容易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测量、拼摆、想象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已经在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在教学中还适时引导学生用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便已经在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探究,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三、合理设计练习。
学生学完了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填合适的单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加深理解。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重点认识 1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以后,又及时跟进了一组练习,再一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层层递进,每个层次都设计相应的练习的做法,有利已经在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七的第1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们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精练,关注学生的情感还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今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教育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困难在于不会作决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缺乏解决问题前的反思.他们误认为,似乎必须先在头脑中把问题都考虑成熟了才能动笔做;误认为做的每一步必需正确无误,没有尝试或出错的余地.更多的人也误认解决问题不允许用直觉,因而导致学生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缺乏预见性,学生存在盲目做的倾向.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课堂上的正确做法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各种想法,而且要进行猜测尝试,在许多解决途径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途径,最后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做个粗略性的预测.教师可采用提问或学生自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如下的建议.
“我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来解题?” “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这样选择行不行?”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学生起初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但当他们渐渐习惯于去这样想,以便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在解决问题前进行反思,对解题的方法进行分析预测。这个方法,学生参与面广,讨论热烈。整节课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实际上,由于初中生的年纪小、注意力的持久性差,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总是一成不变,那么教学质量肯定好不了,因此我们在每上一节课之前,都充分地进行教学反思,设计出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调节
教学过程并非是一个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一成不变地去加以实施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反思并随时加以必要调节的动态过程.调节是影响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学生的调皮捣蛋,一般生成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有时甚至学生的调皮捣蛋生成的问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立刻进行简短的反思,给生成的问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原来预先设计的思路或环节被打破了,但我们应该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目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样会使教学主体失去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捕捉教学灵感,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在讲完了一个证明题的例子后,我们已转到了下一个例题,这时有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证法。”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我想就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今后他学习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应该给他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反思,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教学,我有这样一个体会:对于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教师不要有先入为主;对于学生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如果时时总是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将会严重抑制学生在解题活动中的创造性,因此课中反思是教“活”学生的关键,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首美妙的“插曲”。
三解题后的反思——回顾
我国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四个步骤:①弄清问题②拟定计划③实现计划④回顾。他特别强调,“在成功地解决问题以后,通过重新考虑与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解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并且传授给学生下述看法: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经过充分的探讨与钻研,我们能够改进这个解答,并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能提高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 ”
解题后的反思,不仅包含对解题结果的反思,也包括对解题思路发现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的反思等等。对解题思路发现的反思,可以从思路是怎样现的角度引导学生这样自问:我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发现的?由什么启发而来?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可以引导学生自问:你是否能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能否找出更加有效的解题途径?能否将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对解题结果的反思,应验证结果是否合理?是否忘记了进行分类讨论?想想是否可能有特殊情形,或者可将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形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教师要真正实现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切实抓好“反思”,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有着积极的意义。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优化》中的第一课时“沏茶”问题。教科书首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沏茶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这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沏茶时需要做的各项事情,以便于学生对最优方案的探索,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经历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让学生从优化的角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视频的内容,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后说说看到了什么内容,这样导入新课,方法新颖,衔接自然。
二、分层逐步呈现教材情境图。
教学时,沏茶问题情境图我是分层分批呈现,先出示沏茶时需要做的几件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顺序的说说需要做哪些事,再出示做各件事所要的时间,这样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确沏茶需做的几道工序,为后面怎样沏茶做好学生的认知基础。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了解到沏茶需做的工序后,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先小组讨论,说说怎样沏茶,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可以将课前备好的沏茶工序图片摆一摆,或者在作业单上画一画,同时找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汇报交流时,结合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从学生设计的多种方案中选择正确的,再从正确的方案中选择最合理的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并多次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课堂上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解决优化问题。学生通过上台展示、自我解说,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积极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能巧妙地处理好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现象。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出最合理的方案,在烧水的同时可以完成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这时,有一男生大声说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我说:“那好,请你说一说!”学生立刻站起来大声说道:“我在接水一分钟的同时可以找茶叶!”这时又有一男生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那请你说说理由。”
男孩嗖地站立而起,响亮地说:“如果接水的同时找茶叶,水会溢出水壶,这样会浪费水的!”“看,这位学生的节约用水意识多强!”话音刚落,又有一位女生抢着说到:“老师,我也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现在的电水壶下面有插电接口,如果接水时找茶叶,水会溢到那接口上,这样烧起来会爆炸的!”“哇!她的思维多敏捷,她做事时的安全意识多强啦!”全体师生都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惊讶。这时,那个男生还不甘心地轻声说:“老师,我平时真的这样做过。”我说:“那你认为刚才的两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吗?”他点点头说:“有道理。”我接着说道:“这里烧水需要八分钟,同时完成洗茶杯、找茶叶这两件事,不紧不慢,时间绰绰有余,不匆忙,既安全又节约水资源,何乐而不为呢?”男孩终于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课堂上的这一生成现象在以前的多次研课磨课中从未出现,也是备课中从未预设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答疑解惑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生成现象。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遗憾的地方:
一、课堂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答题情况灵活巧妙的予以激励性评价,虽然有时也有适当的表扬鼓励,但评价的语言比较单一,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完善,不断改进。
二、小组活动时,没有过多的强调活动要求,而且没有很好的给予指导,导致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以致我在搜集学生的作品时花费时间较多。学生活动收放不够及时,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
总之,本节课经过多次地打磨过后,教学设计完整,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因此,我设计了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一、以熟悉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点燃这内在动力之火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我让整个活动过程从学生最熟悉的云南民歌《猜调》入手,让学生觉得亲切和好奇,再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起来了。
二、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1、转盘游戏;2、抛纸杯;3、摸球。在第一个活动中,我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做了8个转盘,让每两个小组用同样的转盘,先让他们在小组内猜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然后动手验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试验结果更明显,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次旋转,学生逐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同时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了直观的感受,获得了初步的概率思想。
为了使学生刚刚获得的知识有所巩固,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做抛纸杯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形成小组合作交流的氛围。 在第三个活动中,通过两次有序的学生独立摸球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中既巩固了前两个活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经历和体验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与同伴交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学生在前三个活动中合作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等一系列方法,已能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为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同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把76页讨论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去完成。这个过程集中体现出教扶放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注重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和语文学科的联系
为什么要学习可能性?这是每个学生心中的疑问。我趁热打铁出示了76页你知道吗这一内容,让学生明白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大用处。
如果本节课到此结束,那未免太平淡。于是,我让学生课余去查阅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和《掩耳盗铃》,并判断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将多学科融合为一体,反映出鲜明的新课改理念。
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在激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适时、适度渗透概率思想,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当学生在浓郁的自主探究的气氛中学习时,他们才是快乐的、充满创造力的。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无遗。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这凝练成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教师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
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②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③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④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⑤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我要求学生对学习各环节进行反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对新知进行自我探究,寻求规律;课后进行复习检查。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反思意识明显有所增强。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针对前期的错题主动重新练习,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钟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获取过程。学生初步实现了“学会学习”、形成了反思行为习惯化。大部分学生能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构等进行自觉、自主反思。在课内,善于对同学的观点提出批评意见,甚至于对教师的、课本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反思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施,我发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三只猴子分水果(4个梨,3个桃子,2只香蕉)的主题内容,在一个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感觉这一内容离儿童的实际生活远了一点点,给学生的感觉不够鲜活。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也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根据这一理念的指导,在第2个班教学时我有所改进,我从学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东西入手,引导他们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从而引出“<、>和=”的认识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改变后的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数学教学诸要素、诸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的过程。是教师思维再活化、再碰撞的过程。反思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的、不断的反思,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过进行总结。它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捕捉分析和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得失和灵感。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新问题,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从而作出更理想、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学决定。提高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比如我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的教学环节是首先由生活中的情景――旭日东升引入,让学生发现地平线和太阳位置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然后由学生用硬币画圆后平移直尺,自主探索发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给出定义,联系实际,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现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种位置关系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由题组练习进行应用,最后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旭日东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新课标下的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为此,在例题之后我安排了基础练习,中考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和易错题,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是由我讲解的三个概念:相交、相切、相离。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虽然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是体现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则,但在让学生探索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此处应充分发挥小组的特点,让学生相互启发讨论,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从而使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对习题的处理应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我在讲解习题时没有及时进行方法上的总结,致使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不明确。教师要根据情况,简要归纳、概括应掌握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通过反思使我认识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效果。
教师应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反思过程中,无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有助于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只取决于他有多高学历,更不只取决于他有多高深的学问,而取决于他能否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诊断、纠错和创新.一位对自己教学不断反思的老师,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试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统计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体验到了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在统计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统计结果对可能性进行猜测,形成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源于学生生活,做到了真实、有趣、有价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喜欢动画片,于是本节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我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动画片情景,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这些动画片镜头引入,真实、有趣,从生活实际接近学生,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观看哪部动画片好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2、力求做到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师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增强统计观念。
另外,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的开放学习环境;尽可能多提供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自行完成小组的统计表,再汇总成全班的统计表,最后每个人都动手绘制全班的统计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动手做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展开与折叠》是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新增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充分让学生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3、充分让学生运用规律
有了正方体的展开的经验,对于长方体的展开孩子们就得心应手了。由于经历了实际的操作,对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建立了表象,充分地体会到了体与面的联系,知道了展开图的特征,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在练习中孩子们大多能正确的判断什么样的图形能刚好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在经历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后,孩子们都非常有成就感。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关系上,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一、为什么分子相成、分母相乘。
应该说,让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为什么分母相乘是直观的,从课堂的1/5来看,学生现有5份中的1份,现在1/5的1/2就是把这一份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 份,那么要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相当于是把每一份都分成2份,5×2就是10,5×4就是20。那么为什么是分子相乘呢?在自己再次修改之后进行教学的时候,发现2/5×2/3为什么分子是2×2,其实第一个2表示是有2竖,第二个2表示是有2行,2×2就是2/5×2/3涂出的部分。
二、如何从分数乘整数到分数乘分数。
分数乘整数有几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几个几分之几相加两种意义,到底哪一种意义可以迁移到分数成分当中来呢?1/5的1/2,感觉好像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那么是否可以从这里入手,那么时候可以从3的'1/2迁移到1/5的1/2呢?感觉不是非常的好,不利于分数图形的理解。那么情景图中的1/5×3理解成3个1/5,那么1/5×1/2就可以理解成1/2个1/5。比较之后,最终我选择了1/5的3倍来理解,1/5的1/2。进行迁移。
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机会。
练一练在第2小题完成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在教学中,两个班,一个班一带而过,一个班花大力气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先思考,再从这道题目当中找出有哪几道题是小于的,那几道题目不是的?再让学生观察为什么有的是,有的不是?不是的原因是什么?观察发现当乘大于1的数的时候,就是大于另一个乘数了。这时候引导学生以前有没有这样的结论,小数当中也是如此,让学生把新知建构到旧知当中。
比较两次不同的教学过程,关于时间与效率两者之间的矛盾,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处理,的确是一个值得去探究的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1、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了解七巧板,但在练习检测时发现仍有很多学生对题目还是一知半解,说明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全面,在这部分教学中还有遗漏,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说明。
2、在学生动手拼各种图形中,教师的示范还不够。导致学生在动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是很轻松的拼出书中的各个图案。因此在今后的`练习中应该加强这项训练,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3、反思自己的教学综合能力:
自己看自己的教学实录,真是让人感到汗颜。它就像一面镜子,把真实的,平时自己不能看到的点点滴滴摆在眼前。也许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感觉教态不如平常那么自然轻松。再听听课堂上的语言,有点单调,有时不够简洁,表扬语言很贫乏。虽然经过充分的准备,课堂的组织与调控有了些许进步,但总体教学效果不高。在一些环节,特别是动手操作上,给予学生的实践引导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学具操作上缺乏一定的有序性,没有发挥学具的重要作用。整堂课教师对于放手度,引导度,小结度均离要求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与学生互动方面,偏向于教师主导性局面,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所有的问题,都有待日后的教学中改进。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发新书》一课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1)坚定相信学生。教师信任学生要不停留在表层上,应当从思想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操作上敢于放手,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把他们真正当作教育的主人、教师的伙伴。
(2)真心尊重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仅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更是一种伙伴式的共同体的关系。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学生中间,从背着手“教”到拉着手“学”,两颗心贴近了,两种情交融了,教师换来的'是学生的接纳,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体现的是师生的双赢,塑造的是学生健全发展的人格,这是数学课堂开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时,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便于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并让孩子纷纷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在课堂师生关系上,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和主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学习轻松高效。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书够吗?并列出了加法算式 18+19=?此时我没有教他们怎样计算,而是问:“你们会计算吗?”简短的问话,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便热火朝天地计算起来,并与学习伙伴积极交流。回想整节课,我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感悟、合作、交流。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潜能,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核心提示: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让学生说说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30-7=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1)利用数的组成30-7=23,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7=3,再算20+3=23 ;(2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出的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到黑板讲解,我在讲评加强理解,巩固算法会更好。3)利用计数器演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当十,加强理解,(4)竖式计算,对于数位的理解,孩子们可以说都会,整十数减一位数。
有了第一道题的铺垫我让学生尝试25-8这道题,几分钟过去,我巡视了全班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回到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下两道算式:
25-8=17 25-8=23
“同一个算式,在我们同学中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结果?你认为哪个对?请同桌学生讨论:看看这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的要说出,错的要找出错因。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么算?孩子们都认为25-8=17是正确,第二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甚至学生当减数个位不够减时,居然倒过来减,对于减法的意义理解不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课堂上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后进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群孩子的身上,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争取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3-14
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学反思01-05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1-03
小学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推理》的教学反思06-10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28
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9-10
数学下册《乘法分配率》的教学反思10-11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03-26
人教版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