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乙己》教学反思 1
《孔乙己》是一篇经典之作,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这个环节。
备课中,我发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 、“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新课标”实施后,也听过不少“新”模式的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必备的形式之一。其实,对于动辄“讨论三分钟”的做法,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以“讨论”替代“思考”;对于这种没有效果的“讨论”,我向来是颇有非议,不敢苟同的。不过,这一次我居然也“讨论”了一把,但在课前考虑、课上实施时,注意了以下几个细节,我想,这也许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准备的仗”。如果课堂上提出个问题就由学生去讨论,因为学生没有准备,讨论当然就无从谈起。事实上,这样的讨论要不成为几个口才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热闹,没有收获。所以这次我是课前将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事先备好,讨论时拿出来,有理有据,而且事先声明,推举代表的发言必须是讨论组的统一意见。这样讨论的方向就不是辩论谁对谁错,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这也是很多讨论常犯的错误),而是虚心地取长补短,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讨论组共同受益的过程。
2、“做有兴趣的事”。在课前布置作业时,我特别强调,出示的几个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也就是选择你最喜欢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去写。记得当时话音一落,学生们居然有欣喜的神情。现在想来,其实也不足为奇,学生们每天面对那么多的作业,难道都是自己喜欢的?这次作业竟然有选择,岂不快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当然是乐意去钻研、去思考,“文思泉涌”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话题时是不是也应该从学生实际入手、从学生爱好入手,去铺设一些学生们都愿意去尝试的台阶呢?
3、“有充足的时间”。这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长达十三分钟,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后总结时知道的。讨论的结束也不是教师宣布结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来、静下来。其实,我向来觉得,讨论的话题倒不宜过多,一节课上动辄讨论一下显然是流于形式,但一讨论就得“尽兴”,就不必有时间的限制。否则,讨论还没开始,先规定“三分钟”、“五分钟”,谁还有心思尽情地把话讲清、说完呢?讨论的时间即使长一点,哪怕影响到以下环节的施行,也不必遗憾,因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来就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有所得”,这就是一节课最大的成功。
说起遗憾,我想,如果这些话题不是我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来的,那该多好啊!我甚至还想,学生们说不定还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话题呢。
《孔乙己》教学反思 2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善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见钱梦龙《导读的艺术》P108)于是我就把“教参”放在一边,重新细读起文章来。在阅读中也发现小说的一些特点,就随时记下点滴感受: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的烦恼,只有一气呵气的快意。当然,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但我了解我的学生们,相信我的学生们。写着写着,一丝遗憾涌上心头:因为自己平时的“懒”,有多少这样的快乐失去了呀!不过好在有了这样一个良好开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孔乙己》教学反思 3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
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
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
主要问题有两个: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
(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
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孔乙己》教学反思 4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抛除了脑海中所有的成见,与文章“坦诚相见”,一读仿佛见其人,二读仿佛有所感,三读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对经典,有时我会窒闷无语,大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吧。后来一则材料进入了我的视野,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可是于教学而言,“意会”仅仅是第一步,我还必须要“言传”,教师永远做不了孤胆英雄,因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着学生去夺取全面的'胜利。如何“言传”呢?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孔乙己苦在哪儿?社会怎么薄凉的?于是授课过程中以情境再现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读、模拟,这个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朗读与语言的品味,并顺势对语言文字背后的“语言”进行了必要挖掘。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几个“触发点”,一是导入,暗示科举制度,二是认识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级,三是体会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圣贤书同样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呐喊什么。就课堂效果而言,在品语言、现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由“笑”转为“不笑”,现场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天然的特点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会让许多人再次陷入迷茫:这没让学生自主,这没让学生合作,这没让学生探究,甚至这也没有传授什么方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啊,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也想问问听课的学生,但我没有机会,45分钟的相遇仅仅是一次偶然,对学生而言,我的确是个过客。关于教学设计过紧与过松的问题还在困惑着我:过紧就会限制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有控制的痕迹;过松就会导致自由散漫、左右出击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思维的浮浅。到底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平衡?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尊鲁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讲《阿长与<山海经>》之后鲁迅纪念馆的馈赠,此刻,先生正注视着我,我不知道我讲的课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声,最后只能感慨一句:道不尽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教学反思 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作品对学生来说常常难以理解,如果我们不能让他们真正深入到《孔乙己》中去,而是仅仅向他们灌输大量的分析和解释,那就违背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理解小说,咸亨酒店是一个繁华的场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是故事的源头。在这里,各色人等汇聚一堂,有些已经登场,有些尚未亮相,但都将在这里留下足迹。透过这里的人和事,可以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揭示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第一堂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情景。随后,我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典型的环境描写,让他们认真品味,深入探讨: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发表独到见解:这是一个丑恶的社会,道德沦丧,唯有知识才能升华。官员们贪婪无厌,肆意剥削社会的弱势群体,导致孔乙己走向绝境。这是一个虚伪的社会,一个年仅十二的孩子居然把潺水当作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包括没有地位的短衣帮,笑声背后是无情的现实。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短衣帮连坐的资格都没有,同样被人唾弃,但他们却以讥讽孔乙己换取片刻的心灵慰藉……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咸亨酒店这个小小舞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透过这个小小的舞台,我们窥见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全貌,虽然取材于微小之处,但却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正是小说所谓的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折射社会生活的精髓。
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高大而懒散,虽然做些小工也能勉强维持生计。他自视清高,不愿做体力活,胡子蓬乱,衣服肮脏,整日沉迷于酒色。他总是借口自己是个“读书人”,以此掩饰自己的懒惰和堕落,令人感到悲哀。这个人名叫孔乙己,心地善良,守信用,从不赊账。然而,他偷东西的本事却很差,经常被人发现。他并非恶棍之辈,却也无法成为社会接纳的一员。他是一个可怜人,善良却命途多舛,无法摆脱自己的懒惰和堕落。
孔乙己在欢笑声中闪现,又在欢笑声中渐行渐远,这并非孔乙己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哀伤。那里的人们过于冷漠,那里的世界缺乏温暖的光芒。
《孔乙己》教学反思 6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本科本着以传统的方式,概括性的精讲,多维的看问题的方式教导学生思索学习。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和查阅相关作者的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另开一片天地,让他活在现代,大胆写作一篇小文,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与课文的.对话,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发展思维。本课教学从基础知识开始,到产生新问题新思索结束。
二是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性格,从性格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重视营造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对人物描写塑造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从基础性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从零感悟鲁迅先生的小说。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当然此次授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与学生的交流更深入,更贴近学生,效果会更好,当然人无完人,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改进,扬长避短,提升自我,让孩子在文学中更快乐自在的学习感受语文语言美、文学美、思想美!
《孔乙己》教学反思 7
孔乙己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作为教师,在教授这篇作品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的教学重点过分偏向了文化传承方面,忽略了对孔乙己人性深层次的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代表天下人民的形象,他的遭遇也具有典型的民生的内蕴性。在这一方面,我虽然向学生们传授了相关的文化知识,但是却并没有真正深入地探讨孔乙己内心的世界。
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孔乙己故事情节生动,构思精妙,但是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优点,而是依然采用了传统的“黑板语言”模式,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够高。对此,我应该尝试采用更加生动、具有互动性的授课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或线上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互动之中来。
再次,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孔乙己故事中人物形象丰满,涉及了人性的各个层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因此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即对学生的'诉求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析和解答,为学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最后一个不足之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课后学习的引导和监督。孔乙己故事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其内在的文化和人性价值是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离开教室之后,并不会去主动地思考作品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后续引导和监督,例如组织讨论、阅读小组或者作业布置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孔乙己的内在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从自身的不足中找到原因并积极改进,才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深入思考和反思,不断优化我的教学方案,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孔乙己》教学反思 8
这次参加20xx年南宁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我必须承认,我没技术。不是这次没有,以前一直没有,对电子类的技术,我比较愚钝且白痴。所以,这次的参赛真让我身心俱损。
首先是设计。这堂课的设计我费了很大的心思。我抓住小说中的“我”——小伙计身份切入,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带领学生咬文嚼字重现读书人孔乙己悲惨的命运,研讨“我”眼中的孔乙己和众人与“我”如何对待孔乙己,为后半部分“我如何看待自己和众人这样对待孔乙己”做铺垫,并以此探讨鲁迅通过此文的内心呐喊。
设计如下:
一、在“我”眼中,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在“我”眼里,众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三、“我”是如何看待众人这样对待孔乙己?
四、作者想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呐喊”什么?(社会、众人、孔乙己、掌柜、小伙计……)
我设计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孔乙己的命运史,还是“我”个人的成长史。更是回到现实的我思考该如何做人,该如何在现实环境中做自己,是被环境所改变,还是努力改变自己,进而去影响环境?明白了这些,也就读懂了鲁迅的呐喊。
既然选择参赛,就还要去学技术。自己摸了学校的古老设备——白板。无从摸起。问电脑老师,两个字:不懂。这个学期才来的电脑老师,真是为难他了。又风风火火去问曾经参加技术培训的老师,由于参训时间很久了,回来又很少用白板,所以他也只能简单地说说大概方向。我又陷入了自己摸索的.模式。网上学了,但无处实践,到实际应用时,又装不上白板软件,所以,赛前的技术指导和应用,是一片空白。
到了比赛地点——南宁四中。我懵了。高大尚的多媒体教室,高大尚的白板,一切都是现代化。我的土鳖课件,显得特别寒碜。一如我寒碜的乡村教师身份。人家来比赛,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后勤、技术、指导三者具备,上课者从容镇定轻松上阵,而我顾此失彼,没技术,让我不自信;课程设计没人有效指导,让我没把握;拿出设计后,没实践没熟练,让我错漏百出。
上完《孔乙己》后,我真心感觉我就是那个《东施效颦》的东施,去学“西施”的信息技术,不但没学成,反而连我自己的语文学科该呈现的技术都弄丢了。天呀,我是该哭还是该笑!
赛前,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技术弄技术,反而自己的课堂设计都没能好好打磨,造成了设计只是一个框架,没能把自己的文本解读化成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或者说只有教法的灌输,没有学法的指导。以致到真正比赛时,技术不会展示就算了,甚至连自己上课的基本功也荒废了。
课后,秦义滨老师(配合我上课的孩子们的语文老师)特意跑来殷切诚恳地对我提出几个建议:
一、教孩子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应发散他们的思维,并培养他们说话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的习惯。
二、教学不能只是提问题,还要教给孩子学法。
三、一节课确定好重点难点了吗?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呢?重难点指的是一节课中的重点难点,也指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重难点。提前评估和应对,引导者才能驾驭整个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才能不被学生牵着走而无法把握时间。
四、一节课至少要有一个亮点。每次设计课,都要问问自己这节课的亮点是什么?
五、引用其他辅助素材时,应该考虑如何用,什么时候用才起最大效果。
六、参加活动,要研究透活动的主题。
听秦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么一对照,我的课真的是病得不轻。我的课只是达到了“教什么”,而“怎么教”还是零。继续从零开始吧,我这个课堂小学生。
在四中,上《孔乙己》,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让我们反思如何做人,秦老师的指导让我反思如何上课。深深感恩秦义滨老师。
《孔乙己》教学反思 9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内含许多利于互动的内容。例如能提供丰富想象空间的“空白”点、感人的情景、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出这些互动的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会“说”——与文本展开对话,实现生本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根据课文中“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此以后,孔乙己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是死是还是活着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探究,与文本中好吃懒做、受人嘲笑的孔乙己及众人进行了一次次对话,学生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已经没地方可以去了,也没有人照顾他,他只好来到了鲁镇的河边,望着那绿色的河水,一下子跳了下去;有的学生说,孔乙己自从离开了咸亨酒店之后,身心疲惫,终于在一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夜晚跌入深谷;有的`还说,被打断腿的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由于伤口化脓,医治无效死亡了;还有的生说,孔乙己在离开咸亨酒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真好遇到残联领导路过,他获救了,治好病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加更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有效互动。
《孔乙己》教学反思 10
《孔乙己》是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多一倍的时间。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上了第一课时,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与往届差别较大。为此,我只好完全改变了原定的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最后引到《孔乙己》。而且我还发现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因此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虽然用了四课时才搞定本文,但四节课下来,我和学生的感觉似乎都是满满当当的。一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的人生,了解了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学生在谈本文所得时,大都感觉这篇文章值得读,值得学,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我想老师能做的仅限于此吧!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识到老师教给学生的不该仅仅是文本内所限的那些,要是能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探求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真正成功之处吧!
《孔乙己》教学反思 11
《孔乙己》是篇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的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整整多了两课时。
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上了一节课后,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大不同于往届,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差别较大。为此,我完全改变了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学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再引到《孔乙己》。
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虽然用了四课时才搞定本文的学习,但四节课下来,我和学生的感觉似乎都是满满当当的。一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的人生;了解了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学生在谈本文所得时,大都感觉这篇文章值得读,值得学,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老师能做的仅限于此吧!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识到老师教给学生得不该仅仅是文本内所限的那些吧,要是能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探求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真正成功之处吧!。
【《孔乙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孔乙己》教学反思08-21
孔乙己教学反思08-23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03-14
孔乙己教学反思04-22
《孔乙己》教学反思07-08
对《孔乙己》的教学反思06-05
《孔乙己》教学反思06-13
关于《孔乙己》的教学反思06-05
《孔乙己》教学反思(精选19篇)04-12
《孔乙己》语文教学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