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2022-08-01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一封特别的来信》是粤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6课,主要通过一封信了解那位写信的学生是怎样走向犯罪道路的,进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基本表现,学会明辨是非;认识自己并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与习惯。

  黄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谈话引入→读信知意→学法执法→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警句长鸣→作业超市等八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老师从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毛病、坏习惯。最后老师以案例警示和一则震撼心扉的视频,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能一环扣一环,抓住“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或是或非的事情中明辨是非,让学生从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中明确它的危害性,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坏习惯或不良行为,去矫正自己,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改正行为的效果。教师自身激情洋溢,感染力强,学生学得认真,感情投入。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说、积极地议、清晰地辨,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俗话说“人无完人”,这节课也有一点小瑕疵。或许因为老师一时疏忽,板书时把“抢劫”的“劫”错写为“却”字。有一位学生立即举手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可能因为慌乱,一时没想起那个字怎么写吧,就说:“等会老师再去改。”过了好一会想起来了才改。我想:当时老师若一时想不起这个字,可以这样说:“请你上来把这个字改过来,好吗?”当学生改对后,就表扬他学习很认真,观察真仔细等那就更好了!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应多一点教学机智。

  当然,瑕不掩瑜,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巧妙,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学生学得认真深入,教学效果很好,是一节优秀的小学思品课例!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通过本次《农民、牧民、渔民》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深思,现将教学反思梳理如下:

  一、教学提问要高度有效,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教学提问设计,在新课导入:时紧紧设计了如下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那么我们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什么那么在大草原上,以放牛、羊、马等牲牲畜为主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什么每天风里来、浪里去,以撒网捕鱼为主的人们,我们又把他们称为什么?使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入课堂主题,达到了环环相扣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使问题成为学生熟悉而又有思考的对象,在交流性问题中,更考虑到答案的开放性设计,使学生更为全面地围绕教学内容,梳理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有效提问是产生有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即离不开老师的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课堂激起浪花。

  二、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开展调查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它涉及到老百姓最为主要的三种生产生活方式,就其分布而言,我和我的学生所处的地方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固对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了解不多。我所授课的学生又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调查方法和能力,所以,在课前,我安排了调查活动,让学生从报纸、书刊、网络、请教他人等渠道了解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点。有了课前充分的调查活动,学生在交流、回答、师生互动、汇报等环节中,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大胆发言。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认真把握评价的激励与导向,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

  课堂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达到激励与导向的目的。但在这节课中,我没有能很好地把握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激励语言没有很好地达到激励的目的。如在这节课中,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父母每天都在补皮鞋,我也常回家帮助他们。课堂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在偷笑、有的学生在低头议论,我见了,就简单地这样评价了那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今天是讲的是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你坐下吧。后来,那位同学几乎没参与了我的课堂交流活动。这一典型案例使我课后进行了这样的反思:课堂评价一定要关注学生回答和交流的问题要靠谱吗?就学生个体而言,对教师的提问要有统一的理解吗?那位学生将自己的家人的生产进行了介绍并没有离开我本身的问题作答呀!由此可见,那位学生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父母生活,真实而客观地介绍了生产情况。这门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理、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固我的评价没有达到激励的作用。我想,只有充分地实现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才会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才会不丢失每一位儿童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动态生成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以正确的理念为导向,在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课堂评价和动态生成之上,才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老师展示才艺的平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自始至终施行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执教《多彩的节日》一课,我遵循了新课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在小组展示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整合起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等。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想说、敢说。

  课一开始,我由谈话直接引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这学期度过了哪几个节日,然后说一说哪些是传统节日,另外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样导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为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打好了基础。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哪怕只是给大家背诵一首古诗。这一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

  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学习、展示的空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们结合收集的资料以及生活经验,按照学习提示进行交流,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空间,又拓展了学习内容。同时,在课堂中,我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给予适时的指导补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

  教材中的内容不够全面,仅仅依靠课文中提供的材料,不足够让学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我让学生课下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并做整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的资料有一部分是在父母的指导下,从网上收集来的,同时收集了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如粽子图、赛龙舟通过U盘交给我。我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并在课堂的小组展示环节,让学生一边口头介绍一边点击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便要“退居二线”,成为指导者,而非主导者。要充分开发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整合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的创新、合作学习、探究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我体会到,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还要幸福得多,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让他们在学校里开开心心的学,快快乐乐的学。

  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力求让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参与调查、访问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四点:

  1、找准切入点。

  2、抓好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抓好兴趣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3、注重知识点。课程标准尽管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仍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学习目标。

  4、挖掘出德育点。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指导思想就是指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在组织以社会知识为主的课文学习时,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结合课程与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核心提示: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

  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思品与社会〈远离危险〉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图片、交流经验、模拟活动等来让学生懂得危险无处不在。上,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善于动脑思考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节课的重点是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中我做到图片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时时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因大意、无知就可能发生危险,从而是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能够自觉改掉不良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接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日常生活、学习中掌握了哪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中,自己感觉重点突出的还不够,教师知识交代得还不够细致。

  反思是为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不让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品德与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教学,我发现这门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课前参与环节。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它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溶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本教材的实用,我觉得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教材内容拓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课前让学生体会与教材有关的内容,或者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去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已成为《品德与社会》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前的"热身"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课前参与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课前可以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很多,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种我学到的方法,可能也是大家经常用到的。(一)资料搜集法.资料搜集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例如:本学期六年级三单元第一课《天有不测风云》课堂上,请查到相关资料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全班同学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破坏力有了全面了解。各种资料的搜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本册书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主题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有个活动是调查学校和家中每天的用水状况。课前,我请学生回家和父母根据每月缴纳的水费计算出每天水的使用量,再与父母思考其中哪些是被我们浪费掉的,又有哪些是可以节省下来的。并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而更深刻的感受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污染严重的情况。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课前参与的前提下,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的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粮食是个宝》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知道粮食与生活密切相关、缺其不可,从而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粮食的道理,并能从自我做起。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把本课分成了四大部分进行:

  一、在上课伊始我用介绍好朋友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四个粮食的图片,并展开提问使学生们充分认识他们。此环节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但说得不太全面,而我对其牵引不够,有很多常见食品没有说出来。

  二、我用小童话的形式引出了第二个环节“馒头的诞生”,并用馒头的口气采用请小朋友作旅行的方式配合课件图片向学生们介绍了馒头的诞生过程。此环节形象生动有趣很受学生的欢迎,但课后经过其他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觉得此处处理得过于简单,孩子们没能很深刻的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现在我想如果在介绍馒头诞生的某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因我我们是农村小学,对于种麦子并不陌生,孩子们可以说出父母的劳动过程,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在第三环节感受粮食的重要的环节,我是以课件图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世界各地区人们受灾的情形。但是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对于粮食不可缺少之一主题口的不紧密。我想如果创设一个假设的情境,逐天深入的让孩子们想象没有粮食会怎样,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四、在以上三个环节之后我安排了“议一议”,出示了课本上的练习图片,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做得对不对?你是怎样想的?”。在此环节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很积极踊跃。但是,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差,普通话也不太好。另外,对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师的我指导和牵引得不够,另外,此环节用时太长,当然这主要是前两个环节设计的不太完美,很快就结束,所以我在最后环节多拖延了一些时间。

  从上课的总体说我感觉我的优点是创新性强,利用二年级孩子的童心特点设计了童话的表达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他们课堂的积极性。而主要的不足就是在整体设计上重点突出的不够,致使学生最后思想的生成不深刻;另外我在课堂上的掌控能力不太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解决的不及时准确。

  通过自己的多次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老师们的点评,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一节不太成功的课也许更能促使我们走向成功,它就是我成长的阶梯。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家乡的方言》第一课时内容。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能力:学会小组合作、调查和访问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达出来。

  知识:知道、了解家乡方言的地域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的应用普通话。学会小组合作、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达出来。

  本节课我能积极地与学生民主、平等对话,使学生敞开心扉,快乐学习。在小组活动时下到了每个学习小组,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当中,认真了解每组的学习情况,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每组的学习进程与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我这样做,不仅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处理预设之外的生成,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不高高在上,能够与我们共同学习,从而能够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说话,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这堂课内容的兴趣与积极性,能够让他们快快乐乐学习。

  不足之处:

  1、最主要的是备学生不够。教师的课前不仅要被备教材、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情。

  2、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是研究工作站的课题《家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资源利用的不是很恰当。

  比如:开课时,我使用的是我国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小品《换大米》进行导入、激趣。课后同工作站的老师交流,其实在这里还有更好、更贴近学生的资源,如《猫和老鼠》陕西话版,这个动画片就深受孩子的喜爱。如果用它来导入,效果会更好。

  其次,在第三个板块“方言的应用”教学环节,我采用视频播放陕西的快板,其实这时候完全可以由学生或者教师带领着学生现场来表演,学一段陕西方言,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总之,关于资源的如何利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仍处于摸索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如何让资源最大化发挥它的作用,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在本次视导评估中,我执教的是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规则在哪里》,本课要求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体验规则,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和规则意识;通过交流讨论调查,学习发现生活的规则,并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守规则,并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规则,最后通过拓展,强化学生的认识,教育学生做守规则的好孩子。

  讲课结束,王老师对我们的课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们从她的话语中感受了她对我们沙河品德社会课的重视和关心,她的点评一语中的,点清楚了每节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她朴实中肯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她的人格的魅力。尤其是王老师感冒还坚持参加听评课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深深折服。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设计以及存在的问题:

  品德和社会课堂应该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而“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空泛的概念,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倡导儿童生活化的概念,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概念,并且贯穿了“认识规则——寻找规则——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整个课堂。

  一、从生活中来。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为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时时,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里找?怎么进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为切入点,增强科学系的趣味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保证了学生队整节课的参与热情,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再现生活。

  《品德与社会》强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尤其是与学生紧密相联系的规则,并且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判断怎么样做是遵守了规则,反思自己的生活中违反了那些规则,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努力遵守规则。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切身的倾听、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理解。

  三、回归生活。

  新课程强调,品德的课堂要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体验生活,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逐渐引导儿童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所以我引导学生填写规则调查表,找寻生活中的规则并对照自己的行为,其目的就在于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强调本节课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在结尾,引导学生遵循下课的规则,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让课堂指导学生的生活。

  听了王老师细致的点评,再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缺点,我觉得的确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奖品的发放应遵守规则。王老师说,奖品是对学生的鼓励,教师在发放奖品的时候,仪式首先应该隆重,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感受到奖品的珍贵。这也是结合本节课的的一个落实,让学生明白教师发放奖品和学生接受奖品也有一定的规则。

  二、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要重复太多。课堂上是学生展示的天地,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表述,在学生表述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点评,但是不能重复孩子太多的语言,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慢慢思量,细细品味,王老师的点评成了我工作中一份宝贵的财富。她能够就大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针见血的点评,让我们感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她的睿智的确让人佩服。这次评估使我对品德与社会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上好每节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从身边的案例从故事中让同学们得出启发,明白生命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我是分成两大部分四小部分进行的。

  一: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对待别人的生命的态度

  2,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态度一个个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活下去”!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对残缺的生命我们更要给予关心帮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课堂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结束。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有一些收获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一:课堂上还是我自己讲的过多,总是担心学生们说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应该学生说的东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说出来了,整堂课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学生紧张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自己的引导没有到位,没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好的激发出来。

  二:自己没有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三:板书过于简单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适合初中学生接受,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四:课堂上留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思维没有能够很好的被启发开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12月6日下午第二节课,我在五年级三班上了一节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课。该课为本书第三单元第二课“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道三次技术革命,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感受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本课本来拟采用分组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三次技术革命的资料,科学家的故事,但是上课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本课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该课以“上一课我们一起回到过去,领略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技术文明,今天让我们将眼光扩展到全世界,看看近两百年间,世界科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出第一次科技革命,随后逐一介绍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及向科学家学习。

  总体而言,本节课缺乏活力与生机老师被动讲,学生被动听。

  对此我确定了以后努力及改正方向:

  1、尽力努力备课,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多与学生交流。

  2、用多媒体上课,声情并茂,活跃课堂气氛。

  3、课前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不打无准备之仗。

  4、培养学生学习品社的培养学生兴趣。

  如本节课最后可以安排“畅想未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日新月异,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及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请,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设计一下你的未来生活吧!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描绘,展示自己想象的未来世界。效果会好一些。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

  《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嗦、废话连篇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本课的教学应当结合单元主题------感受语言魅力。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这段相声,以了解本相声的大意。由于这则相声的寓意较为浅显,学生把握起来并无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我提出一个简易的问题“相声里所说的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他名与人是否相符?”以引起学生对“啰唆”一词的思考。并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证明。并据他们所找到的句子进行一个“说话不够简洁”的类型归纳:明知故问,东拉西扯,没话找话、说话绕圈。并以生活中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增设了扮演相声的环节:同桌扮演、师生扮演。同时,我再让学生观看了另外的相声作品《我的儿子》,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相声的感知。目的在于让学生经过对这两段相声进行比较,自我发现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观看完相声后,我针对学生的感受提问“看完两段相声,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很多同学就明白了相声幽默的语言风格令人开心,它的语言比起记叙文更加的容易理解。并且明白了它很贴近生活。在此,我再结合本课的主旨:讽刺,给同学们说说相声的文化意义,这样学生对相声的了解就加深了。

  纵观整节课来看,学生接触文本的机会多了,让他们参与到文本的领悟的机会也多了。可是,总感觉那种对语言的品位的味道还没有出来。这样体裁的文章应当是学生表现最为主动进取的。虽然,学生能够找到文中语言不够简洁的例子,并也基本自我发现相声的语言特色。可是,里边的语言魅力,感染力却没有经过足够的“读”

  “演”表现出来。倘若,重构此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演:据课文演与课文简洁后比较演,这样的比较形式来使学生归纳相声语言特色或许更加的直观,并且学生参与到语言感悟、体验的面就更加的广了。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08-13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09-1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范文02-1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03-24

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06-05

品德与社会的课后教学反思10-23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1-03

教学反思之品德与社会08-10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解析11-24

社会品德教师教学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