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1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2
《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20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000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00元。"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却有疑问了。同学们经理是否欺骗了小范?
问题(1):结合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一般技术员工的`实际收入?。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初二三班的张晋硕和四班的孙凯旋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3
一、分析教材: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它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步骤:
上课前,我先让同学们玩“猜年龄”的游戏,让学生们初步感知平均数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不能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接着呈现一个超市工作人员工资的表格,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表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在讨论中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需要新的统计量。从而引入新的统计量——中位数和众数。最后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数据个数奇、偶不同时,求中位数的方法也不同。
反思
1、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小陶找工作”这一线索,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用月平均工资1000元来描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让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
2、数学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且通过学习,可以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正题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帮助其认识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充分教师引导。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4
本次课程设计以贴近生活的例子为起点,比如班上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来引入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使用真实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数学工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部分学生可能对特定情境不够熟悉或感兴趣,影响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未来可以尝试提供更多样化的案例供学生选择,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5
本节课重点放在了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之间差异上,试图让学生明白每种方法适用于哪种类型的数据分析场景。
通过直接对比,学生们更容易记住三种统计量各自的特征及其适用范围。
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信息量过大而感到困惑。
分步骤讲解,先单独介绍每个概念再进行比较;同时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理解。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6
运用电子表格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实验,让学生亲自计算并观察结果变化。
动手操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互动性,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
对于不擅长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障碍。
提前准备详细的软件使用指南,并预留足够的.时间让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7
鼓励学生质疑给定数据背后的故事,思考为什么某些情况下一种统计量比另一种更适合。
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
需要较强的`引导才能保证讨论方向正确,否则容易偏离主题。
设定明确的目标问题作为讨论框架,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提供适时指导。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8
本节课不但要学习众数,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寻找不同的数据代表。所以,我认为把课题更改为《寻找数据的代表》挺好的。我是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姚明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寻找代表中国人身高的数据,然后出示国家统计局有权威的统计情况,说服学生可以用平均数代表。再结合老师本人的身高设计两个对比例子:老师的身高是中国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上对吗?
通过让学生对比,可知平均数和中位数虽然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但平均数有它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恰恰又能弥补这个缺点。虽然都是身高问题,有时要用平均数表示合适,有时要用中位数更合适。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紧密联系生活,二能为后面的学习众数和三者的对比都起着铺垫的作用,从而很顺利地引出本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数据代表的课题。
第一,引导学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众数概念。在讲到众数的概念时,我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学生们在阐述过程中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学习效果挺好的。而且为了强调众数的众表示众多的意思时,我说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粽”吗?是植树节种树的“种”吗?学生说是群众的“众”,众多的“众”,于是我又顺便让学生用“众”字组几个成语,同学们举了很多成语,如众目睽睽、众志成城等等。不但与语文学科进行了整合,还进一步帮助理解了众数的含义。
第二,讲完如何求众数,让学生猜一猜在求众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们说得很好,有的说会遇到一组数据非常多的情况;有的说可能众数和中位数是同一个数;有的说可能出现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现象。我认为只要放手,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很活跃的。这样的一个问题,目的是要为后面的比较三者之间的联系作准备。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9
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把众数这一概念的学习放在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比较、感知。
比如,小王看到一份电子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公司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500元,现招收普通员工若干。小王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做了一名普通员工。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76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800元多一点,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1000元左右,少数超过1000元。小王很气愤,就找公司经理去理论,公司经理将公司员工工资发放情况交给小王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广告中说的话是否准确?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数据,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计算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是1500左右。通过学生交流得出,平均数不能反映员工工资的集中趋势,从而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要寻求更好的统计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情境创设,交流解决小王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帮助小王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几组相关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成就感。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于生活。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10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首先,强调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化。通过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价值。
其次,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于统计学习全过程。读懂统计表、统计图也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进而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统计意识。
最后,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要直接给出概念,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概念。
- 相关推荐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0-15
中位数和众数的反思03-09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05-30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10-10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4篇10-27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06-05
中位数和众数的反思(精品9篇)03-09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范文06-07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