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湖的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 了西湖秀丽的景色,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 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 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二、培养学生 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 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 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 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2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尽可能透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优美的画面,引出课题——西湖的绿,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之前,先观看三个景点的录相,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才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先设计好问题,领着学生赏析。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才会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正是采用以上教学方式,所以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值得探讨: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该讲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呢,还是只侧重某一点,只要学生思考了,说了,或是写了,就算是有所得呢?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4
一、利用多媒体
正好有一堂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事先准备了许多关于西湖景色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三潭印月、柳丝轻拂、银镜一样的湖面、绿树镶边、白堤苏堤、夜晚西湖……学生非常喜欢看,觉得他和我们的瘦西湖有些像。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景点,我直接可以让学生回忆课上看到的,学生有了印象,对课文的描写能够欣欣然点头。
二、类比
江南的景色是想相的。瘦西湖与西湖比起来,一点也不差。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多次看到的景色内化,我提到了瘦西湖。比如柳丝轻拂,我让学生说说以前秋游时候看到的,学生立刻能够说出那随风飘荡的绿叶。
又如月光下的西湖,我亲眼看过月光的瘦西湖,有同样的美丽。我也试图让学生回忆。不过学生大都没有看过。后来我想,其实风光带也有同样的效果,而学生应该都是看过的,以后可以用此来引导。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课上得不轻松,学生对第三段的描写学了个半懂不懂。读起来不美,说起来也不熟练。看来景物描写的课文,是否要等学生到一定时候才能内容比较深。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5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7.西湖的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