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2021-05-24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之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课文,如何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实现对教材的重组。

  结合本课独特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结构。我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先对故事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再深入到对小故事内容的剖析、寓意的理解,穿越回故事的起因对比体会少年的劝说之巧妙,最后对人物、故事情节、寓意都有了全面的把握。

  教学时,首先,利用概括提示引领学生初快速地抓住事件梗概,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对文章的整体也就一目了然了。倘若进一步要求学生仅根据板书的三个词语“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再进一步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让学生归纳出对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方式的目的。但考虑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并没有付诸实践。

  随后,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有了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打破故事前因后果的顺序,直奔中心。让孩子们自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从遣词造句中发现蝉、螳螂、黄雀的共同点,提出质疑,在小组讨论中合作解决发现的问题。扣住三者“一心”的不同表现,教师提问,孩子们扮演角色答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趣味问答中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寓教于乐。上完课后细想,这些问题及答案都很简单,如果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有目的地让孩子们自己分角色来进行创造性的问答表演,是否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呢?

  对“恍然大悟”、“固执”和“死”等词的解读,注重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让孩子们明白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又体会到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改变,对其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既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又达到了积累习作素材的目的。

  本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拓展延伸的环节设置过于草率。“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这个问题限制住了学生思考的角度,前一个问题他们已悟出了少年的机智,因此很多学生被我引进了误区,紧紧抓住“机智”不放,在课文中到处搜罗。窃以为,如果将问题改为“你觉得少年还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散思维。最后一个问题,要让孩子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联想平日积累和生活实际讲述“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是个高难度的动作,所以导致了冷场。假如我能预设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提前自己准备一些类似的故事,不仅能有效地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更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了。或者,遵循高年段读写相结合的特点,将最后一个问题改为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个小练笔,再在班级进行分享,达到读写结合,趁热打铁之效。

  纵观全课,虽然环节的设计较为紧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有很多需要细化改进之处。这也是本课的遗憾之笔,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2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为了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本节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合作点,共设计了四次合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如,为进一步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请每个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一个当少年,一人当吴王,其他的人是导演,表演对话。要求:表演符合人物身份,配合默契。在排演中,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表演之后,我引导学生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如,在学生明确了蝉、螳螂和黄雀之间的关系后,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我提高了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者的关系。每组的2号做记录,1号汇报,4号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组员发言,必要时提问、质疑。片刻之后,每个小组都设计了示意图,而且各有特色。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课后,我也布置了一个合作的作业: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第二天早朝时,他会怎么对大臣们说才不失自己的颜面呢?请小组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而且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08-25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关于螳螂捕蝉读后感04-16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

螳螂捕蝉扩写2篇01-27

《螳螂捕蝉》扩写作文04-10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设计反思01-27

《春晓》教学反思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