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习惯的教学反思

2021-02-06 教学反思

  篇一:养成教学反思习惯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改革成功的保证。在强调教师专业素养的背景下,教学反思逐步成为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反思,便切中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第一个必问:“这节课学生感兴趣吗?”

  这应该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入手进行反思。反思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课堂有没有讨论,是否热烈?学生课堂是否投入?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等等。

  可将学生课堂兴趣分为A、B、C三个等级,A等: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效果很好;B等:学生反映平平,课堂效果一般;C等: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效果不理想。课后教师要及时客观评价学生课堂兴趣等级。反思课堂引入是否有吸引力,课堂语言是否生动,课堂上有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等。当然学生的兴趣等级还受教学内容的难度,下午第一课学生易瞌睡等客观因素影响。通过反思的日积月累,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学生欢迎度将有大幅度提高。如经过反思后再次学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时,将直接引入改为用生活中常见的加酶洗衣粉作为情境来展开教学。学习“免疫”一节时,将免疫系统引入改为巴斯德发明预防接种故事引入新课,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时,通过介绍孟德尔生平和他潜心研究的经历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通过反思改进后的生物课堂学生兴趣等级显著提高。

  第二个必问:“这节课让学生得到什么?”

  传统教学课后教师首要关注的是教学内容有没有完成,新课程理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所以,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不同教学理念的体现。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反思才富有实效。

  学习“减数分裂”一节后,我没有反思教学内容完成了吗?而是反思学生学会了模型构建的方法了吗?学生能否说明减数分裂的过程?能否区分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典型图形?能否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后,反思学生理解假说-演绎法了吗?学生从模拟实验中体验了遗传因子通过分离及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了吗等等。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反思。

  第三个必问:“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

  这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状态入手进行反思。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学生思维是肤浅的,还是深入的?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是否形成了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看学生课后提问情况等等。

  如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时,发现提及配子种类时,学生总是一脸的迷惑,经过反思第二节课将减数分裂过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结合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学习“种群的特征”一节后,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通过练习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的总和”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学习“伴性遗传”一节后,发现同学们在做遗传系谱图的题时错误率极高,通过反思,整理出遗传概率解题“三步曲”:确立遗传方式、确定基因型、拆合法求概率,学生正确率大大提高,通过反思能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既夯实了学生的基础,同时教师个人专业素养也获得显著提升。

  第四个必问:“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学生理解消化,被动接受,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新课改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后反思这一问题的目的便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有效实施。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新课改教学的实施才会更自觉、更富于成效。整理前几年的个人课后反思记录,惊喜的发现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所占比例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第五个必问:“有没有比这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反思,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反思。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最善于揣摩同行的教学方法,善于借鉴名师、特级教师的教法。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兄弟学校间经常举办同题异课教研活动,这是不同教学方法展示的平台,是不同教学个性展示的平台,是教学思想碰撞的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更新观念,挑战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成为更成熟的有效教学、优效教学。

  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们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反思改进后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可以尝试文献调查等探究活动,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科学的健康计划与建议;减数分裂教学中可通过演示、观察和模拟等活动为主,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再通过学生自己尝试建构模型来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的变化;激素调节教学中可通过激素发现的讨论启发学生建立科学发现的思想与方法;神经调节教学中可通过电位计测定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变化,引导学生推测出神经传导的方法和有关的原理,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培养等等。

  第六个必问:“学生有哪些建议?”

  课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建议,因为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根据学生建议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总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真正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时,学生不理解,有一位学生建议说可用政治经济学中的“毛利润”和“纯利润”来理解。学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一位同学建议用口诀:“间期复制加倍,前期两现两消,中期清晰排中,后期分开加倍,末期两消两现”进行记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

  以上“六个必问”可设计成电子表格,每节课后自己如实填写。

  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教师应该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坚持课后“六个必问”,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篇二: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愈来愈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反思习惯;教学水平

  《荀子·劝学》中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省”自己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想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境界不断实现超越自我,除了博学、丰富的经验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每节课进行反思,找出优点与不足,然后针对性地解决,有目的地改正,这样才能做得更好。因为,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节课上得十全十美。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说明反思的重要性。

  案例:为了上好《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我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给学生找相关的视频资料,制作了精美的且内容丰富的课件,印发了关于《红楼梦》的介绍资料,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这一课。我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但上过之后,我发现,效果并非我预期的那样。 经过征求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分析,我发现自己在讲这一课时存在如下问题:

  1.文本比较长,因此我安排了3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播放与课文节选相关的内容;介绍曹雪芹与《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简单把握情节结构。但我在介绍前五回内容时,过多联系了整部作品的相关内容,结果,结束得有些仓促,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

  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贾府环境,赏析王熙凤的形象。整节课讲得很顺利,目标也完成了。但我发现我说的很多,学生参与得不够,学生学得很被动。

  3.第三课时主要是比较贾宝玉与王熙凤出场的不同,赏析宝玉、黛玉的形象,总结人物塑造的方法。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多媒体的形式,赏析宝黛形象时,还补充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内容,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但我发现,学生在总结黛玉的形象时有些偏颇,黛玉形象的某些特点其实在这节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我知道,是我拓展得过了,有些脱离文本。

  这一课结束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反思:(1)越是名著、名篇,越要注意立足文本,否则,分析人物形象时就会出现偏颇。(2)朗读不够。为了能完成教学目标,说得比较多,分析得多,因此学生朗读得就少,这是比较失误的'。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不单是

  诗歌、散文需要朗读,小说也需要朗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尤其要反复朗读,认真品味。

  (3)课件制作要“务实”,不能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应该以实用为主,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总之,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真正“吃饱”、学好,就必须时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这样教师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篇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课型的教学,很多教师称之为“鸡肋”,教者教得枯燥,学生听得无味,可是放弃了不上又觉着可惜。这种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听了很多这样的课,惟独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这节课的启发,我觉得,

  要上好这种课,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就爱听爱上,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上这种类型的课时,我们的教师往往忽视趣味性,使得本来就枯燥的内容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除了需要我们教师提高对这种课的重视程度之外,还需要我们教师多动动点子。我们教师可以采取“讲讲故事”“学习名人名言”甚至是组织学生“玩玩游戏”“演演小品”等等方式,这样做,也许很费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完不成任务,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是值得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上面的这节课之所以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还是由于教师在针对本班学生写日记时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的情况下,确定了“拓展学生写日记的内容”这个十分恰当的教学重点。这个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有的放矢的,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拓展了学生写日记时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了对于写日记的畏难心理。学生上到这里时,十分兴奋,各个跃跃欲试,纷纷要求说出自己假想日记的题目和内容,这是我在听这种课型时,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这也说明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是如何的重要。

  3、教学内容的拓展性。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这种类型课的教学时,往往,只是就教材讲教材,只是引导学生看看图,说说图意,这样的课必然是枯燥的。相反,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在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教材,不断地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内涵,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学生就会感到了十分新鲜有趣。因为,这是在他预习和独立阅读时,无法知道的,就会使他觉得学有所获,而不是像就教材讲教材那样,使学生觉得听老师讲课和不听老师讲课一个样,课堂气氛也就当然不同了。

  4、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知道来迎合教师,这也是教师在上这种课型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这必然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对上这种课丧失兴趣。我们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只有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多观察图画,多表达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发挥出这种课型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应有的作用。上面的这节课,无论是“拓展学生写日记的内容”还是“复习写日记的格式”等环节,都是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像这样,才能使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地放飞学生的心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平等、自由、对话的课堂。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案例

  案例:裴顺志,男,十一岁,五年二班学生。该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与同学的交往很少,班级的工作从不参与。上课时很少认真听课,从来不举手发言,总是搞一些小动作,课后作业总是不完成,简直到了他的作业哪天若完成了都是奇迹的地步。老师找他谈话,态度很诚恳,事后依然我行我素,真正让所有教师都感到了教育在该生面前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对该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对于该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曾经对他进行了多次的说服教育,也和其家长交谈过,甚至我对他还进行了一次恫吓和武力,依然毫无用处。我对他的教育一度陷入了僵局,我曾经想起放弃,但教师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又迫使我不得不加强对该生的教育。

  难道真的“软硬不吃”吗?从此,我一改对他的强硬对策,注意发现他的良好习惯,因为该生的学习成绩属于班上倒数五、六名,我原以为这样成绩的学生可能什么都不会。我想为何不从他特长这个习惯中锻炼他同其他学生的交往呢?于是我在班上适时表扬了他,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些许微笑。

  从那次表扬以后,该生在特长课上表现的十分活跃,在班级工作中表现的也比以前十分积极,记得在一次的收拾厕所的劳动中,他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使得我十分感动,要知道有许多男同学偷懒、怕脏的表现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那次劳动以后,我在班上认真总结了劳动情况,还再次表扬了孙祥鹏同学。逐渐地,该生的班级工作积极了,作业有时也会完成一点儿,上课时也敢举手发言了。我觉得他的良好习惯正在养成。

  我们班级设立了《班级百分考核制度》,全班设立了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每天的学习、劳动、纪律、卫生等方面都有奖励分数,班级每周给每组同学按成绩排队,以此来规范学生的学习、劳动、纪律、卫生习惯。裴顺志同学所在的小组因为他的存在老是最后一名,小组组长和组员没少埋怨他。但该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观点,毫无起色。有一次我想,如果让他来干组长,情况能不能好转。当时让他当组长他还挺吃惊,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多给他打气,我在班上还列举了该生平时的一些好的表现,我看到了他信心十足的表情。通过当组长,我发现他为了多给组内奖分,他的学习、劳动、纪律、卫生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作业完成的次数明显增多,质量也比以前有了明显好转,我对该生充满了 希望 。

  反思:人类社会已经高度信息化,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无不经历着一场变革,新生的和发展的事物正像潮水一样涌到了二十一世纪当代学生的面前,如何能让每个孩子正确认识,并容纳这些新鲜事,养成能与他人良好“共处”的好习惯,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

  我认为“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未尽力的教育者”,只要我们从细微之处抓起,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对孩子一些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的关爱,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孩子的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

  篇四:教学反思-好习惯

  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群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在一起联欢,记者采访其中一位老者,问他在哪所大学的学习或者是哪间实验室的工作与他获得诺贝尔奖有直接关系。这位老科学家想了想,回答是“幼儿园”,这个回答,让我们感到惊讶,不过他的回答其实告诉我们基础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对于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在近段的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讲结果,还要看过程,还要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从我们学习英语以来,老师一直要求听,说,读,写,译。而对于我的学生现在要求他们养成的英语习惯也不外乎这些。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每次上课我都会先给学生放教学视频,让他们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2.养成良好“说”的习惯。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就得大胆开口说英语。从每次的测试及课堂表现来看,凡是上课积极主动,大胆开口说的同学都能认。如果不张口,不说英语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用途。3.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单单他们会说,

  还得能够正确认读。要求他们能够正确拼读单词,声音响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等基本正确。4.养成良好“写”的习惯。“写”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书写”,要求:书写姿势,方法正确,大小写,笔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要纠正学生容易书写错误的字母。如:“f”、“j”、“k”、“i”、“y”等,对学生英文书写进行反复练习。

  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下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苏教版教材每册书的开篇就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从不敢懈怠。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我一改传统式的看图说话、模仿操练,以学生朗读活动替而代之,教学中,我以一篇小诗《今天我真快乐》让学生去练习朗读。在朗读活动中贯穿读书姿势的训练与读书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也随之高涨,朗读能力也在自己练习与欣赏同伴中不知不觉提高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告诉学生,朗读时,光读也不行,应该带着思考去读,每次训练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身正、肩平的读书姿势,以及读书时的专注。当然,光靠课上几分钟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朗读、背诵、阅读变成一种真正的乐趣。当然,课堂上我们只能教学朗读背诵的方法要求,课题中的“勤于”两字要在课后落实。所以,习惯养成功夫在课外。 现在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对我们班极大部分同学能逐个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充满信心,但班级里大概还有那么五六个同学我也很担忧,今天的习惯课堂都是我行我素,东张西望,一直在做小动作,甚至今天的小烨就坐在校长的眼皮底下还是一贯常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所改变,期待!不知各位同仁有什么妙招,能改变这些让我头疼的小家伙,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培养习惯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反思08-25

指读习惯的培养教学反思12-25

苏教版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反思08-25

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反思范文08-25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一教学反思08-25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05-13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教学反思08-2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04-16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