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在开学的时候就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本学期的教本研讨,对各班的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主做了些调整。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本就是枯燥乏味,再加上计算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所以我们班的学生在计算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根据这种情况,在各位老师的研讨下,本期我们班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大块一是计算器教学(10以内的'加减);二是元的认识。
在进行了计算器的认识及基础教学后,就进入了计算器的应用,利用计算器计算10以内的加法。本堂课在常规教学后,我就板书了“3+2=()”。首先我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读题。然后我点名B类学生读题,同时要求c类学生跟读题。最后教师用计算器演示“3+2=()”的计算过程,并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用计算器计算。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了在用计算器计算时①在计算器上按下“Ac”符号(即归零);②在计算器上按下数字3③按下数学符号“+”;④按下数字2;⑤按下“=”于是结果就出来啦。这样的教学后,我就再板书“3+1=()”让学生尝试自己用计算器计算。老师巡回指导。这样一遍后。我又详细的讲解计算过程,同时演示,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练习。接下来在让学生自己练习。
本以为学生在计算器上能找到数字(1-9)及数学符号后就能顺理成章的完成10以内的加法。当放手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练习的时候,按下符号“Ac”归零学生都能记住,可计算过程就开始乱了。有的学生没有按下“+”就按下“=”了;有的学生只管不停的按数字;有的学生只是侧耳倾听计算器的音乐了。整个感觉就乱了。一堂课下来只有A类学生中有两个学生完全掌握了用计算器计算10以内的加法,其他学生都停留在按数字或数学符号上了。且在这个过程中指令的听从也显得比较差了。
针对本堂课,我个人认为计算器的应用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在学习计算器的应用之前,学生应该可以进行配对、具有手眼协调能力、拥有即时记忆的能力。除此之外:①学生一定能认读和书写数字1-10;②学生能在计算器上找到并按下数字和数学符号,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习惯听从老师的指令来操作。所以这是一个慢节奏的过程,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很熟练,不关注计算器的音乐而是习惯听从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了,接下来才能下一个计算过程;③就是用计算器进行操作计算了。前面两点没有做好,没有达到很熟练的程度,那么第三个环节“计算”就没办法完成了。
所以我觉得自己有点急于想让学生学会计算器应用了,而忽略了在使用计算器时应具备的一些能力。使得课堂只是针对了A类学生和少部分B类学生。而其他学生没法融入自己的课堂,而只是沉醉于计算器的音乐了。
我们通常会说“孩子,你慢慢来。”这句话必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老师和家长先慢下来,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余地和时间慢慢地进步。他们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计算器应用》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教学反思02-10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01-07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06-19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5-25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5-28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7-04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5-27
比的教学应用反思11-01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