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案

2022-03-16 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课前布置学生交流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准备课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爱。

  3、课后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收集到积累本上,准备课堂交流。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

  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价:爱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

  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初中语文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 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 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初中语文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读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秋天的雨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出示课件,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用课件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三、练习写生字和词语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课件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

  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a、根据观察和分析自由练写生字和生词。

  b、当堂展评

  四、作业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语:(板书课题,播放动画,导入并配乐范读课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跟随秋雨,走进绚烂的金秋!用上你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秋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读得真好,秋雨姐姐也带着清凉来奖励你们了。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雨姐姐是怎么来的。

  2、引导:秋雨姐姐是怎么样来的?(轻轻地)她轻得呀,连大家都没留意。什么是“留意”(没注意到,没发现,不知不觉)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读第一自然段呢?女生读,齐读。

  三、略读课文,了解重点

  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二、三、四自然段,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秋天的美景的。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那么它都给谁涂上了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划一划。

  谁已经划好了?

  2、银杏变成什么颜色了?(黄色)谁愿意来读读描写银杏的句子。

  谁知道这是个什么句?(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图片,看看,像不像一把小扇子?多可爱的小扇子啊!谁愿意也来读一读?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3、你还找到了什么?(火红的枫叶)指名读。出示枫叶,红红的枫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凉爽)你们喜欢秋天凉爽的感觉吗?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你能不能也来说说这样的句子?

  5、你还看到了什么?

  “你挤我碰”说明了什么?

  作者把水果当成了人来写,显得特别生动。他还把什么也当做人来写了?(菊花)

  6、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五彩缤纷)还可以用什么词语?

  7、师生对读,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秋天的美,我们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子闻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一下,你闻到了什么?师范读。

  2、指名说:你闻到了什么?

  3、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谁来读一读?

  4、这些水果,都带着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5、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谁愿意也来读一读?

  6、让我们想象自己现在就坐在果园里,闻着美妙的香味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吧。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冬天要来了)

  2、大家都在为过冬做准备呢!谁愿意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大家都在忙什么呢?谁来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谁?在干什么?

  3、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谁愿意大声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4、这么快乐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放开声音快乐地读一读吧!

  七、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刚才,我们既看到了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闻到了水果的香甜,还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动物。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八、总结全文

  秋天的雨,带给我们丰收和欢乐。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课文留在你的脑海里呢?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背一背吧。

  九、布置作业

  1、你觉得文中描写秋天的语句哪些是最美?请把它们摘抄下来。除了这些,你还从课外书中搜集了哪些描写秋天的语句?

  2、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或写下来。

初中语文的教案4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用《游子吟》导入。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远行儿子的无限牵挂。一位身患重病,即将离世之前,对儿子的疼爱和牵挂,这份牵挂渗透着苦与痛,读之让人不禁落泪。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2.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3.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二、基础知识

  1、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2、字词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仿膳豌豆诀别烂漫翻来覆去絮絮叨叨

  侍弄憔悴诀别絮絮叨叨喜出望外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明确: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深受苦楚的母亲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大声呼喊,“我可活什么劲儿”?

  自己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人!

  四、品赏语言,学习写法

  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品味“偷偷”“悄悄”)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

  B.“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品味“扑”“抓”“忍”)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母爱是执着,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动作、语言描写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D.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母爱是商量,是理解。

  E.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母爱是细心,是宽容

  五、深度思考,深化主题

  1、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2、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悲痛怀念

  3、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会好好儿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儿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主旨概括: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六、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七、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是啊!母爱多么伟大!妈妈每天忙这忙那,还不都是为了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耐烦地嫌她唠叨。现在我们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小时候,妈妈把好的都留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体谅、关心妈妈,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妈妈,在明年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绿草如茵的五月,我一定送您一束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初中语文的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识记重点字词。

  b、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c、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方法目标

  a、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b、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玛丽居里(1867-1934)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生成学习目标

  1、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3、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4、文中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那梦想家呢?

  5、“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这么说?

  6、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上述问题。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学习知识,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钱,获得很多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这种人就是“讲究现实的人”。 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这种人就称为“梦想家”。

  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为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著( ) 盛名( ) 报酬( ) 渲染( ) shē( )望 mèi( )力 róu lìn( )( )

  2、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爱因斯坦如是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结合本文和你所了解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五、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1、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2、 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些你认为是美的言与行?

  六、课堂总结

  读了本文,我们与一位高尚的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居里夫人的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一块丰碑,指引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迪。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奉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作业布置

  课后研讨与练习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初中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2. 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检查预习

  1、检查词的音形义

  2、明确学习目标

  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4、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5、介绍时代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6、小说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反映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

  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依据参考书)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分析人物形象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2、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六、第五个教学板块

  (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二)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明确: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七、第六个教学板块:知识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初中语文的教案7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 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词语

  克隆ló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

  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

  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

  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

  振幅:振动的幅度。

  二、 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xx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

  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 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三. 教师建议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

  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

  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

  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

  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

  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

  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四. 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1. 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2. 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3.改革开放的需要;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

  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

  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一.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隆(lún) 干涸(gù) 窥见(kuī) 满腹经纶(lún)

  B. 惬意(qiè) 伦理(lóng) 褴褛(lǒu) 沽名钓誉(gū)

  C. 迄今(qì) 坎坷(kǎn) 歼灭(qiān) 斗转星移(dǒu)

  D. 会计(kuài) 奥秘(ào) 憎恶(wù) 惟妙惟肖(xiào)

  二.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痴心妄想 络绎不绝 雷历风行 闻名遐尔

  B. 行云流水 欲擒故纵 五彩缤纷 星罗棋布

  C. 不屑置辨 心驰神往 怨天忧人 汗牛充栋

  D. 如愿以尝 依山傍水 赫然在目 名负其实

  三.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 事物的色彩射进来。

  ②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 铸成的,太类似了!

  ③舜在 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

  A. 反映 模型 考察

  B. 反应 模型 考查

  C. 反应 模样 考查

  D. 反映 模样 考察

  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浪高过一浪的涨价风潮,使杭州房地产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B.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的真面目暴露得淋漓尽致。

  C. 在美伊战争中,最让全世界文史专家痛不欲生的`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

  D. 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文章来

  答案: 一. D 二. B 三. A 四. B

  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 怅惘 污垢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 楹联 怅惘 万籁俱寂

  5。明确词语意思: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初中语文的教案9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学习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如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使用精美的动画效果,极有感染力的音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2.从三个标点符号入手,让标点符号的教学贯穿全文,使学生学习从标点

  符号中去品味语言和情感信息

  3.抓住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

  乐趣。体现略中有精、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感。

  2.指导学生学会“暄、熙、攘、穴、宅、鸠”6个会认字。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初中语文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初中语文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

  3、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导入语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请学生划出文中有关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

  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投影显示)如:

  (1)组: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如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而不用“铺”?

  (3)、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

  各得其所,用得准确,你如何理解的。

  三、学生总结课堂,并谈一下学了比喻、拟人修辞后对于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初中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语文的教案13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初中语文的教案14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在写作中安排细节描写把作文写得真实 、生动 。

  (二)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

  2、感悟细节 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

  (三)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生活中细节之美,从而热爱生活 。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在作文中安排恰当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评析、点拨、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引入。 幻灯展示:留心生活, 关注细节 ,相信 自己。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 由此可见细节的 重要性。在 我们的写作中,如果能恰当安排好细节描写,就可以让自己 的作文增光添彩 ,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细节描写 。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几段文字 说说你喜欢哪几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屏幕显示)

  问: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细节描写的分类(见课件)

  二、揣摩细节描写之妙

  1、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紧张的蹲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们就像一张张拉满弓的箭,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这只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栏杆,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闪电般的冲过了终点------

  2、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3、一到夏天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 “大”字 挤得我 余地翻身 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 又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一到夏天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 在床中间摆成 “大”字 挤得我 余地翻身 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 又 烤得那么热推她呢 不动;叫她呢 也不闻 。

  思考:作者安排夏天睡觉细节 意图何在?

  作者对“阿长”的厌恶 “挤”字表明与前文“她生得黄胖而矮”相照应此段文字又与课文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相吻合

  教师讲解: 其貌不扬的人 作者由最初对她的种种 “憎恶”、“讨厌”阿长为 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最后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怀念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 让人过目不忘

  三、牛刀小试:你自己再列举一段人物细节描写的例子,并读给大家听。

  1.就某一位任课老师从教室门外走进课堂到正式上课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2.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或体验),把下面一段话改成具体描写的文段,100字左右。

  昨天语文测验古诗词,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鼓足勇气,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来总结:

  1、如何让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

  细致观察感悟

  精心锤炼词语

  巧妙运用修辞

  2、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 ?

  要符合生活

  新颖要有代表性

  有选择的为中心服务

  由此可见描写运用的好能 画龙点睛的作用 深化文章主题 生动、形象 让文章富有 力 给读者留下印象

  四、写作练笔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妈妈、家里的猫咪、故乡的小河等。

  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记事要完整、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3、文章至少要有一处人物细节描写,拿红笔用曲线勾画出来。

  4、不少于600字。

初中语文的教案15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五、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初中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观潮》初中语文 教案11-17

初中语文《观沧海》的教案11-16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03-15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教案11-03

初中语文教案《背影》09-25

初中语文《热爱生命》教案03-09

《木兰诗》初中语文教案10-23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12-29

《观沧海》初中语文教案10-23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设计09-04

中班科学镜子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橘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