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2022-11-14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2

  【目标要求】

  1.学习目标

  ⑴.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⑵.知道人体内血管的分布。

  ⑶.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预习导学】

  1.血液循环系统由、和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和尿素等废物。

  2.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

  3.人体有3种血管:、和。

  4.识图:右图a、b、c分别是哪种血管?有脉搏现象的是哪一个?

  5.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由于脂类物质过多的堆积在血管壁上引起的。

  【问题探究】

  1.感受血管跳动

  ⑴找一找:自己的脉搏

  ①对照图14-1,在自己身体上寻找血管跳动的部位。

  ②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它能跳动吗?

  ⑵测量脉搏

  ①同桌同学配合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

  脉搏(次/min)测量1脉搏量2脉搏测量3平均值

  你本人

  你的同桌

  ②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什么关系?

  2.观察血管的类型

  仔细观察三种血管图片(图14-3),并结合动画和书本内容,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⑴设计一个表格,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入表中。

  ⑵总结出三种血管的概念和区分它们的方法?

  ⑶列举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目标检测】

  1.在人体中,哪种血管最细最多()

  a.动脉血管b.毛细血管c.静脉血管d.前三者都是

  2.下列有关动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b.在体表的个别部位也能摸到动脉,如桡动脉

  c.动脉血管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d.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动脉

  3.医生给病人验血时,用针把手指戳破,挤出血来,再用吸管吸取。这种血来自于()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以上三种血管都可以

  4.下列有关静脉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送回到心脏的血管b.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c.管壁薄,管腔大d.血细胞在管腔内单行通过

  5.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是( )

  a.管壁薄,血流最慢,分布广b.管壁厚,管腔细,分布广

  c.管壁薄,血流速度快,分布浅d.管壁厚,管腔大,分布较深

  6.某人创伤后出血,根据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判断受伤血管:

  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受伤的血管

  1血液少量渗出,不久即自行凝固

  2血液喷射而出,颜色鲜红

  3血液产断缓慢流出,血液暗红色

  【课后训练】

  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填写下表:

  血管种类功能分布管壁管腔血流速度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质疑反思】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3

  生殖是生命基本特征之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中,已零星有一些生物生殖特点出现过。在此基础上,本节教材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整理,提出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并着重介绍了无性生殖,最后介绍了营养生殖的四种常用方法。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可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看录像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看。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对所观看的内容加以分析总结,教师对某些难点作适当引导。

  2.压条、扦插、嫁接、分根是果树栽培中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观看录像后可再作适当演示,加深学生印象,以利于实践应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

  2.了解无性生殖的分类。

  3.了解嫁接、扦插、分根、压条等营养繁殖方式。

  ㈡技能目标

  通过对所观内录像内容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嫁接、扦插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分类。

  2.教学难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录像、四种人工营养繁殖的挂图或演示所需的实物。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

  自然界中没有永生的生物,它们都有一定的寿命。但它们的种族为何能延续下去呢?是通过生殖。今天我们通过录像来学生这一节。

  ㈡有性生殖

  1.提出问题

  ⑴蝗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细胞出现?

  ⑵以上这些生物的生殖有什么共同点?

  2.观看录像

  让学生带着以上二个问题有目的地观看录像中相关内容。

  3.学生分析比较,教师总结归纳

  这些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都出现了精子和卵子等生殖细胞,且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了受精卵,从而繁殖出下一代。 我们把这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那么是否所有的生物都进行有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呢?

  ㈢无性生殖

  1.观看录像,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看录像中无性生殖一部分,然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⑴哪些生殖方式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⑵什么叫无性生殖?

  ⑶每种无性生殖方式的代表生物分别有哪些?

  2.分析归纳

  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就能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方式有:

  ⑴细胞分裂。通过细胞分裂,使个体一分为二,产生两个新个体。如细菌、衣藻、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⑵出芽生殖。在成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离母体,成为新个体。如酵母菌,水螅等。⑶孢子生殖。利用孢子进行繁殖。如真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⑷营养生殖。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来繁殖。如马铃薯、番薯、石莲、秋海棠、柳树等。

  ㈣营养生殖的四种类型

  1.观看录像中相关内容。

  2.结合挂图、实物,请学生根据录像中的知识逐一分析营养生殖的四种方式,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进行演示。

  ⑴分根。有此植物在靠近地面的茎或根上能长成枝条,这些枝条上有根,将它们分开,就能形成多个独立的植株。

  ⑵扦插。把有些植物的枝条剪下,插入土中能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注意说明,选取扦插的枝条要新藓、饱满。有些植物不易产生不定根,成活较困难。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浸润后再插。

  ⑶嫁接。有些植物的枝条在土中极难生根,可以把它们的小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植物体的茎或根上,使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相贴,以后长成一体形成新植株。

  ⑷压条。把一些植物的枝条压埋在土中,等枝条长出根后,分离下来形成新植株。

  利用以上这些营养繁殖优点是既能保持某些植物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繁殖。特别是嫁接,在果树栽培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我国北方地区通过矮生砧木的嫁接,改良了苹果的品质,使果树植株矮化,便于管理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对核桃和枣树也通过嫁接改良品质,取得了良好的好成果。

  ㈤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殖

  有性生殖

  生殖 (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无性生殖 分裂

  (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出芽

  孢子 分根

  营养 压条

  扦插

  嫁接

  七、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以下各种生物一般不进行有性生殖的是( )

  (A)鱼类 (B)藻类植物

  (C)哺乳动物 (D) 高等植物

  ⑵下列生物可依靠出芽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是( )

  (A)细菌 (B)大蒜瓣

  (C)酵母菌 (D)马铃薯

  ⑶利用秋海棠的叶繁殖新植株的方式属( )

  (A)孢子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

  ⑷把已长出芽的马铃薯块切成几块可迅速繁殖出小苗,这种繁殖方式属( )

  (A)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

  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

  ⑹人们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将分根、压条、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用于花卉和果树的繁殖,这样既能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

  2.课后作业

  ⑺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果园,访问果农,并进行扦插、嫁接活动。

  3.参考答案

  ⑴B ⑵C ⑶D ⑷D ⑸有无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⑹扦插 嫁接 优良性状 快速繁殖 ⑺略

  4.简要分析

  ⑴藻类是低等植物,它一般用分裂等无性生殖方式

  ⑵出芽生殖不同于用植物的芽生殖

  ⑶叶是营养器官,用叶来繁殖的属营养生殖

  ⑷马铃薯属一茎,因而属营养生殖

  七、参考资料

  “克隆”与“多莉”

  1997年2月一只名叫“多莉”的英国小羊把生物界乃至全世界都搅得沸沸扬扬,也就是从那是起,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对“克隆”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克隆是英语Clone的译音。Clone这个单词本身的含义就是无性繁殖,既可做名词用,作“无性系”解释,也可做动词,做“无性繁殖”讲。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之为“生物放大技术”。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微生物克隆;第二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DNA克隆,生物学家把一DNA注入到一个细菌体内,随着细菌的克隆而产生出成千上万个DNA来;第三时期就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变成一个动物了。

  小羊“多莉”是英国科学家从一头母羊的乳房摘取一个单细胞,把它培养后注入另一只母羊的去了核的卵内,然后把培养出的胚胎再移植到第三只母羊的子宫中内孕育出来的。它是首例无性生殖的产物。“多莉”的出世标志着人们已经能从动物体细胞培养出动物了。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我国科学家也开展了多年工作,取得过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早在四五年前我国科学家就成功地掌握了胚胎切割技术,也就是等到受精卵长成胚胎后,把胚胎切成两半,再分别植入雌性子宫内,这样就可把一个优良品种变成两个了。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4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概念→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生长的奥秘

  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

  2.教学过程说明

  (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观察——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首先展示上节课由学生完成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这些结构都叫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教师适时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首先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应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然后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这时也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先找出动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即都有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再找出不同之处,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质里没有液泡。实施对比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观察,了解细胞的功能。教师进一步设疑:细胞有生命吗?并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这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动动手”改为演示实验“利用高倍镜观察黑藻(或苦草)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最好将视野中的物像通过显微摄影仪投射于屏幕上(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摆几台示范镜供学生观察),使每一个学生都亲眼看到细胞质的流动。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这些现象看到本质:细胞质正在不停地流动着,说明细胞是活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可以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最后教师应指明:

  ①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②细胞膜可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对细胞的遗传有控制作用,这一点以后会详细介绍。

  这时,教师再总结细胞的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时教师应指出:

  ①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比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的理解。

  (4)关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教学的难点 。

  这时可以通过制作课件体现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课件主要体现两个内容:

  ①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多个细胞。

  ②分裂后的部分细胞体积增大,说明细胞生长。

  通过课件使微观、动态的知识变为直观的感性材料,便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同时也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了识记细胞分裂和生长基本过程的目的。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6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年级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活动】

  走下讲台,查看学生的讨论结果。必要时,给学生提示。

  【学生活动】

  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活动】

  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

  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组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有反应,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会合拢。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宝宝。

  【教师活动】追问:还有其他的特征让你可以很快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回答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教师活动】

  教师展现PPT,解释遗传和变异,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影响深刻。然后教师展现人类进化的图片给学生看,提问这一现象证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提出进化一个词,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活动】

  进一步解释进化的意思并且举例。然后PPT展示大家总结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对各个特征举例(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狗和机器狗遇到墙壁都会转弯,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角度来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预设:与教师一起总结刚刚的特征,对每一个特征进一步思考与理解。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狗是生物,机器狗是非生物,两者的原理不同。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师活动】

  狗转弯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体现。而机械狗转弯受电脑程序的'控制,与适应外界环境无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搭建视频支架以及学生探究实验支架,学生沿着支架作用,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落实教学重难点。较好。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7

  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学安排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

  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教案编号:

  授课题目(章、节)蛋白质化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2、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3、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熟悉蛋白质物化性质;

  5、了解蛋白质的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难点:蛋白质物化性质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课堂教学小结:

  一、蛋白质的变性1、概念: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和生物功能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2、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中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此时为两性离),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常用pI表示。三、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胶体、变性和沉淀的性质。四、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五、蛋白质具机体的有三大功能:。不同状态下的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及代谢情况有差异。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8种是体内不能合成的,需从饮食种摄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医院杀菌灭毒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和蛋白质变性有何关系?

  课后反思:

  做好新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尽量做到知识点讲解的深入简出,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8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实物、图片;

  2、学生查阅、搜集相关的生物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星球上?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去遥望我们的地球吧!

  生:阅读课文。

  师:生活在这样一个异常美丽的地球上,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幸福。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关注一下身边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以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讲授新课

  师:大家看屏幕上展示的几张照片,你们熟悉吗?

  生:那是我们校园的不同地点。

  1指出学校教学楼。

  2指出教学楼前的花坛。

  3指出校园旁边的稻田地。

  4指出操场上访的蓝天、白云。

  5指出水房子的一角。

  师:在我们熟悉的校园中你能找出那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吗?

  生:教学楼、蓝天、白云和水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花坛里的各种花草,蜜蜂,蝴蝶,蜻蜓,水稻,青蛙是生物,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生:不对。我认为水也是生物。

  生:水是非生物。(学生观点出现不一致)

  师:那么水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大家看我手中的这缸金鱼,是不是生物?

  生:是。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

  包括金鱼在内的生物都有哪些特征?

  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生:金鱼能进行呼吸。人和其他动物也能呼吸。比如:鲸在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师:很好。那么,植物能呼吸吗?

  生:植物也要呼吸。比如:卧室里不宜摆放过多的花盆,免得和人争氧气。生:还有冬天下菜窖取菜时,要先放一放,因为里面的氧气都让白菜呼吸了。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植物不但进行光和作用,还进行呼吸作用。当光强时,光合作用占优势,反之,呼吸作用占优势。金鱼还有什么特征?

  生:金鱼要吃水藻等食物。其他的生物也要吃食物以补充营养。

  师:植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生: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的成长。尤其是我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更应该注意营养的合理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生物对吃进的食物能全部吸收吗?

  生:不能。除了吸收外,还要产生一些废物排出体外。

  师:生物排出体内废物的途径是什么呢

  生:学生讨论。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

  金鱼可以通过呼吸、排尿排出体内废物。

  师:那么植物也是通过出汗、排尿?

  生: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生: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还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生: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全面。

  现在,看我伸手抓金鱼时,它是乖乖的让我抓吗?

  生:不是。而是逃跑。

  师:这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生: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师:你们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生: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生: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子会合拢。生:小猫眼睛的瞳孔到了中午变成一条缝,到了晚上则变得很圆。

  师:许多人都以为植物是没有感觉的,所以常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学了今天的内容,你能举出反驳的例子吗?

  生:猪笼草的小叶片受到某种小动物的刺激时会自动关闭。

  生:向日葵总是向着阳光生长。

  生:种子播下后,根总是向下,而茎总是向上。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那么,金鱼还有什么特征?生:金鱼还能由小长大,如果是雌的,还能产卵,繁殖下一代。

  师: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除了产卵繁殖外,还有哪些繁殖方式?

  生:有产仔繁殖,如:猫、狗、猪。

  师:这实际上叫胎生,是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又是怎样繁殖的?

  生:有的植物是用种子繁殖,有的植物是用茎繁殖,还有用根和叶繁殖的。

  师:以上我们以金鱼为参考,学习了生物的共同特征。当然,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那么,金鱼或生物还有哪些书中未提到的特征?

  生:金鱼还会睡眠休息。

  生:金鱼有一定的寿命。其他的生物也有一定的寿命,如: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植物是龙血树,有8000多岁。

  生:生物还能自卫,有的生物能产生毒素,特殊的气味或披针带刺等等。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所以说的很准确,希望同学们今后更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师:你自己是否也具有这些特征呢?请你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我也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了解了生物的这些特征,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它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看一下珊瑚、珊瑚虫和钟乳石,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钟乳石是非生物。

  珊瑚虫是生物。

  珊瑚是非生物。

  师:学完这节课,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那么,水是生物吗?

  生:学完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有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活动有规律,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所以水不是生物。

  师:了解了这么多的生命现象,当你走在放学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小树、小草,头顶飞过的蜻蜓、蝴蝶和小鸟,你还会小瞧它们,认为它们和你不同吗?

  生:不会。因为它们和我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师:让我们共同去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熟悉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竖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骨骼挂图使学生熟悉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 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学生观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区别时,引导学生: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竖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竖立行走相适应呢?

  板书:二、人体骨骼与竖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竖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假如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重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 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竖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非凡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 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假如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2. 检查者手持立式身高计滑测板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此时,再检查受检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检查者再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指的数字,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即为身高数。

  (假如是在墙壁上测,可以用一块硬板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并使硬板保持水平。在硬板与墙壁接触处的位置作一记号,用软尺从墙根一直量到标记处,记录数值。)

  3.早晚各测量一次,记录数据,比较两次身高是否一致?

  4.连续测量一个星期,记录观察数据.

  5.把观察数据填入下列表格内, 并求早晚身高的平均值。

  星期

  早上身高(cm)

  晚上身高(cm)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周平均值

  6.比较两次身高的平均值,是否一致?假如不一致,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实验结果]

  身高是指足底到头顶的高度,它可以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的情况。一个人的身高在一天内会有变化,早上高,晚上矮。测量的结果表明,人体身高早晚可相差2厘米左右。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的身高早上略高于傍晚,是因为脊柱的椎骨之间都由椎间盘相连接,椎间盘富有弹性,它的形态可以随所受力的变化而不同:受压时,可被压扁;除去压力时,又可恢复原状。当人体经过一天的劳动或长时间的站立、行走、跑步之后,椎间盘会因受压而变扁,整个脊柱的长度也会缩短,身高就降低。但是,经过卧床休息之后,椎间盘因未受压力而恢复原状,脊柱相应地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身高也就恢复到原来的高度。

  [得出结论]人的身高早晚有差异,早上略高于傍晚。

  (注重事项:测量人的身高时,检查者的眼睛要与滑测板在一个水平面上,否则读数轻易发生误差)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 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

  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

  教学过程: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线

  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

  教学后记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

  资料1:

  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

  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

  (阻挡病原体入侵)

  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

  (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

  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思考: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异性免疫问: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答:生来就有

  问: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答:不是

  述: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3

  特异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

  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述: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小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

  问: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思考交流

  计划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

  (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

  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问:我国卫生部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练习完成练习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9-01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9-01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6-11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6-11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9-01

生物的特征教案06-11

关于生物的特征的教案06-11

《表里的生物》备课教案06-13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