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公开课的教案

2021-04-08 教案

  凡卡公开课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一、  了解《凡卡》回忆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本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  知道什么是插叙,了解插叙的一般作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写信的过程以及书信的内容,我们根据屏幕的内容来回顾课文的相关内容。

  出示ppt:

  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凡卡是一个     岁的(农村 城市)孩子,他没   没   ,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     。爷爷在               给庄园当       。凡卡在三个月前被送到         的一家鞋店里当          。

  2、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一事,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呢?

  指名回答。

  二、分析课文的1--3、7—12、15--21 段,导入回忆的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3、7—12、15--21 段,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选段结构依然完整,内容充实。

  板书:时间     圣诞节前夜

  地点     莫斯科

  事件     写信

  2、那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还要写乡下生活的内容呢?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题目。

  出示ppt:

  跳读课文,填空:

  课文第   到第   自然段、第     到第   自然段还穿插了两次对往事的回忆,凡卡回忆了

  和               这些情景。从凡卡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指名回答。

  三、分析回忆部分,引入“插叙“。

  1、梳理回忆内容的时间、地点、事件,适时板书。

  时间:三个月前,地点:乡下,事件:回忆乡村生活。

  2、分析本部分内容在全文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乡下的生活可以衬托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悲惨呢?乡下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

  学生回答。

  爷俩在乡下的生活也是贫苦的,但凡卡还是怀念乡下的生活,希望爷爷能够接他回去,说明莫斯科的生活更苦,凡卡在这里感觉生活没有指望。这样就更加突出了主题———通过凡卡的不幸遭遇批判当时俄国社会的贫富不均、贫苦农民尤其是儿童的苦难生活的黑暗现实。

  3、引入“插叙“,并总结作用。

  课文的4—6、13—14段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属于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根据我们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插叙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

  明确:拓展叙述的时空,增加文章的容量;衬托文章的`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默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找出文本中插叙的段落,并作简单分析。

  2、默读《羚羊木雕》,将屏幕上的段落放回到文章的恰当位置。

  五、作业

  多年后你学有所成,被母校请回为学弟学妹做报告。当你再次踏进南园路小学,踏进你曾经在此学习过的教室,一定感慨万千。请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一段完整的文字,写出你此时此刻的回忆和感受。

  凡卡公开课的教案2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过程与方法)。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技能)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

  生活化导入,让班级的学生描述一个最幸福的生活场景(这个导入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凡卡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更能认识到凡卡的痛苦,也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最有效果)。

  二、熟悉文本

  1.用生字词(读音、解释)检查预习情况(“知识与技能”目标)。

  凡卡茹(rǘ)科夫  楦(xuàn)头  保佑(yòu)  别墅(shǜ)

  蘸(zhàn)了蘸笔尖  小崽(zǎi)子  搓(cuō)烟叶  打搅(jiǎo)

  2.用文章内容来检查预习。

  凡卡的这封信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啊(“知识与技能”目标)?

  向爷爷述说自己在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所遭遇的痛苦,想让爷爷把自己接到身边。

  他在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遭遇哪些痛苦啊?(对课文的熟悉并不多余,因为深入分析深入解读是一定要以充分熟悉文本为基础的)

  3.检查朗读(全文或某些段落)

  三、解读文本

  提几个问题贯穿起课堂的逻辑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一个问题:文章写道,凡卡把自己的这封信投入了邮箱,可是,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凡卡的这封信能够寄出去吗?

  学生的回答肯定不够全面,教师不要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要形成悬念,让学生再读课文,熟悉文本(在这里,教师提示学生默读课文,这是正确回答的前提),在一堂课里,不同形式的熟悉文本既能为深入解读文本打下坚守基础,又是语文教学“语文味”的重要体现。这个时候的教师可以用“为什么”“你怎么这样认为呢”“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思路”等的问题来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的答案,从而形成进一步阅读文本的要求和兴趣。

  第二个问题:既然凡卡的这封信最后不能寄出,为什么他还要写呢,他不写行不行啊?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信的内容,反映了凡卡的痛苦生活,有了痛苦如果有个地方说一说,对一个人来说有哪些作用呢?

  心灵的慰藉,一种暂时的安慰,这是生命的必须。如果有痛苦没有地方诉说,会使我们更加痛苦。所以,凡卡的这封信即便是最后不能寄出,他也要写。最后他能够“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朋友有了痛苦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倾听他的诉说;同样,如果自己有了痛苦也应当找个合适的机会向朋友诉说,让朋友分担自己的痛苦。“一个快乐两个人分享,一个两个快乐;一份痛苦两个分担,一个只有一半的痛苦。”(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同情心就会逐步形成了,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

  插入全文朗读。

  第三个问题:假如凡卡的这封信能够顺利寄出,爷爷很快就能收到,他的爷爷会来接他回去吗?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不能。爷爷让他在鞋匠阿里亚希涅干什么,爷爷自己是什么状况呢,爷爷能够养活他吗?通过这些追问,学生一方面认识到爷爷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即便是能够把他接回去,在爷爷的主人——日发维夫老爷家里干活,还是一样地会受这样的折磨(而且,爷爷给他的选择是最好的,不管是哪个时代哪种社会,有手艺往往总是生活得比较好)。

  自己的主人是这样,爷爷的主人也会这样,请大家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当时的社会都这样,即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时代,自然地引出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这个时候介绍作者和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当时的沙俄统治和普通百姓所经受着的折磨和痛苦,从而更加同情凡卡和爷爷,更加憎恨沙俄的统治者和那些欺压百姓的地主阶段,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形成(在教学中,“顺其自然”,顺着教学进程的自然而安排教学环节,这也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以前的教学总是在开头就介绍作者和背景,往往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浪费了教学资源,影响了文本的解读。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一个原则——“一切安排都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来进行”,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让我们做到,如果一开始介绍作者和背景能够有助于课堂学习,那我们就在一开始介绍作者和背景,如果不能,我们就动脑子把这两个“知人论世”的重要内容安排在其它合适的位置)。

  四、升华文本

  第四个问题:文章最后写道凡卡在梦里,看见的很多美好的情景,写这些有什么作用啊?

  请大家联系全文(提醒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和时代背景思考一下,然后作出回答。

【凡卡公开课的教案】相关文章:

凡卡说课稿11-08

读《凡卡》有感05-08

凡卡续集作文05-08

【推荐】读《凡卡》有感05-05

【精】读《凡卡》有感05-05

读《凡卡》有感【荐】05-05

【推荐】《凡卡》续写03-22

【热】《凡卡》续写03-22

《凡卡》续写【推荐】03-05

【精】《凡卡》续写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