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原文附翻译

2023-10-21 古籍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原文附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时常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

  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

  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8、为:

  (1)替代。

  (2)凭借。

  (3)是。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今义:表判断。

  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 相关推荐

【论语十则原文附翻译】相关文章: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10-25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01-19

高中论语十则原文翻译08-08

新版《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11-23

论语十则翻译04-25

《论语》十则翻译04-26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09-24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11-02

论语原文及翻译04-26

《论语》原文及翻译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