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评课稿 篇1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雷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引领又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加速。教学中雷老师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中体会、领悟单位1,共同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就是单位1;之后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
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教师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雷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雷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他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了分数,有效推动了学生知识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
在课堂中,雷老师还很注重数学史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知道这个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一定时期慢慢形成的。通过适当的习题,引导学生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理解。教学中雷老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练习的设计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形式多样,不枯燥。但是在习题的讲解的时候,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许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但是我们由于一味的常规,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优点。今后我自己的数学课,对习题设计还要精心、精练,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题方法,也要耐心的听讲,说不定这里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雷老师的课堂上,还有更重要一点是雷老师的语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话能够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他总是能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话不断去肯定,去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重视,课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多学习雷老师的语言和教学方法。
数学评课稿 篇2
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所以设计时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循序渐进,再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通过生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在“行为跟进”教学研讨活动姚老师执教了一堂数学活动:《图形宝宝》。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
在环节设计中,姚老师首先出示引出三角形和正方形,巩固两种图形的特征,接着引入颜色的认识,激发孩子往下学习的兴趣。接着姚老师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孩子知道如何给图形宝宝按颜色分类,让孩子在自主的实践中探究颜色、形状,然后给图形宝宝分类。最后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如何给图形宝宝分类,并在找朋友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活动中由于姚老师亲切的教学语态,加上为孩子营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厚,对于活动的目标达成度也是较好的。
从整堂活动来看:
1、教师选材合适,课程设计不错,内容丰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运用电教教学手法,使幼儿对图形、颜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扩展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在这堂课中,幼儿对图形、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环境中,能大胆的动手去操作。去尝试分类,发展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欲望。大部分幼儿都能用目测的方法说出物体的形状、颜色。幼儿在操作环节中更好的体现了他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4、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拓展了幼儿思维的空间。教师并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学习的内容。
5、不足之处:
教师的语言应该注意规范性、完整性。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与幼儿一起评价,加强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还应该采用同伴间的评价。这能够给幼儿带来自信。
数学评课稿 篇3
本节课老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进入,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体现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用奥运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老师甜美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图形分析法与文字语言相互交换。因此本节课是很成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本节课重点是列1一元一次解应用题的步骤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到,又如例2的等量关系,学生先找出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3倍,老师没有否定她,而是问她为什么?结果这个学生自己发现这个例题精彩之处,乙的速度=甲的速度×3,这一发现为列方程及找数量关系都大大简便,学生终于自行解决这道难点问题。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老师只作积极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但课无完课,下面提几点不同意见,引入时,问题1没有必要,还有前面问题2,要求学生先用算术法计算也是没有必要。这样时间浪废以致后面有些拖课。
数学评课稿 篇4
《分式方程》是七下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知识的呈现过程,创设情景,以旧引新,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尝试,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得到了有效体现。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符合数学新课标理念,概念引入得比较清晰,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把握了课堂节奏,问题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强调解题的步骤,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内容扩展适中,语言精练清晰;尊重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老师精神状态好,充满激情,语言幽默。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脉络关系,对知识具有整体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比较强烈,学生有较多的交往互动,学习状态积极活跃。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
设计学习问题步步深入,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问题面前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语言亲切,富有激励性,思路清晰,铺陈有序,娓娓道来,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强,坡度设置较好,适合学生接受能力。
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由生活中的实际“顺流、逆流”引出了数学分式方程,然后寻求方法,最后拓展解决复杂的分式方程。整个课堂幽默、风趣,很有亲和力,但也不乏知识性、系统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了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真正体现了“轻负荷、高质量”的办学理念!
感觉到李老师在关注学生主体性,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上值得我学习。体现在:
1、引入新课由已学数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由问题列出的有字母的方程,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对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打下铺垫。
2、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类比数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发现分式方程解法,步骤,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
3、组织学生讨论增根的原因,使学生重视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能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由实际问题自然引出分式方程定义,由解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启发总结出分式方程的解法,课堂安排严谨有序,教师点拨及时到位,特别是在渗透数学思想和指导学法方面值得学习。
符合数学新课标理念;选材上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教者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渗透;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把握了课堂节奏,问题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概念引入得比较清晰,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调解题的步骤,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内容扩展适中,调动有方有度有章法,语言精练清晰;尊重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老师精神状态好,充满激情,语言幽默,有较强的感召力。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方向上逐步走进问题的核心,发现探究过程清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脉络关系,对知识具有整体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比较强烈,学生有较多的交往互动,学习状态积极活跃。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好。教师如果能国家权力大胆地让学生来自主探究,那样可能会更好。
数学评课稿 篇5
本节课《数学广角》重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排列、组合问题是比较陌生有趣的,也是比较难的。如何有顺序、全面地进行排列和组合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纵观整节课我有以下看法:
优点:
1、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冯老师在设计本课时,把排列1、2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改成了学生喜欢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破译密码。并由打开密码锁进入数学王国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
2、课始的.情境创设与课后的练习拓展情境呼应,设计精心巧妙。
3、板书设计鲜明直观、重点突出。
建议:
结合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我认为冯老师在让学生读题说题意的训练上做得很好。培养了学生的读题意识和语言表达力。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应该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模仿、在互说中发展(让学生说完整的话、讨论交流、看图说话、操作过程中说、让学生小结)此外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愿说”; 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敢说”; 导之以法,培养学生“会说”; 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善说”。 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说的训练” 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使之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相辅相成。
数学评课稿 篇6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本校一周前“慈善一日捐”活动的照片,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体验,引发学习兴趣。
二、人民币的初步认识
(一)、小明也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储蓄罐,想数一数自己攒了多少钱。
(放录像:小明倒出储蓄罐里的钱,拿出一元硬币,说:咦!这是多少钱?)
(二)、认识1元
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
(三、初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四)、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1、师:这些人民币就这样放在桌上有点乱,怎么办?我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整理,好吗?
2、小组活动
3、汇报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介绍: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提问: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
三、人民币的兑换、进率
(一)情境设置:
(放录像)小明:谢谢大家帮我认识了人民币,我想把这些人民币都捐出去。可是,把这么多零钱带到学校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二)生分角色活动
(三)师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设置,既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兑换的意义,又能使学生在分角色活动中对元、角、分的进率有了初步认识。师生表演更是把这一活动推进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率。
四、实践活动
评课记录
4月20日学校对一年级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我听了林老师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这一节课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本节课以下几方面体现较好:
1、情境教学使整节课环环相扣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情境来自学生一周前刚亲身经历过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以“小明”在这一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线,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思维的活动。
2、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变“教”为“导”,整个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堂上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将新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网络,不仅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点:
1、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小组活动时,学生聚在一起,三三两两地你问我答,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教师穿梭在孩子中间,非常满意,觉得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新理念运用得比较成功。但随着课时的延续,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孩子对被遮住数字的人民币辨认有困难。原因可能是在小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只是根据人民币上的文字、数字读出它的面值,没有认真观察人民币的颜色、图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点拨。可见,合作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有时要做必要的点拨,以保障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关于教学内容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经验。这节课中,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前能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知识起点进行充分的调查,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也许还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拓宽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数学味一些。
数学评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就昨天下午的三节课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要说的是能站在这个讲台授课的教师都不简单。三位教师在科学合理设计导学案、精心制作准备教具、渗透高效课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此谨代表我个人对昨天授课的三位教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感谢他们给予我思考的机会!本着相互研讨的目的,下面我分别对昨天下午的三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节冷集毕老师所上的课《24.1.1圆》,总体上能够按照高效课堂的要求,较好的体现了预习、展示和测评(反馈)三大板块,我想从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称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动、有突破。首先说有思想,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围绕教材让学生分步预习,分步展示,整体反馈,反映教师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有行动,关键是毕老师能把自己的思想转换为实际行动,较好体现肖主任在教研会上反复提到的“书让学生读、结论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第三是有突破,我们很多老师在尝试高效课堂模式的时候,注重形式化的东西较多,较少体会高效课堂的实质。本节课上毕老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预习方法的现场指导,比如要求学生阅读是画记号,小组合作时强调小组长要发挥作用等等,体现了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预习阅读,老师不管不问。二是在教具的制作和演示上匠心独具,特别是用两根铁丝演示等弧的问题,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表现的状态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这是本节课学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环节之一。
当然,从我个人的理解上,也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同商讨。一个是导学案中,新课设计要不要例题的问题,目前我们学校在编写导学案时,一般设计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预习思考)—拓展应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测评(当堂检测)。其中拓展应用环节就是设计两到三个例题,以此体现本节知识的核心应用。处理方式还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学生讲解点评。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我觉得把点P到圆O上各点的距离中,最长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圆O的半径或直径作为例题教学是不是好一些。第二个是关于圆的集合的定义,在处理时有点快,虽不是本节重点,但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原来导学案中设计有画图,结果教学时好像没有见到,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画图观察,在圆上取点,测量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或以圆心为端点画长度等于半径的点段,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轻松得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什么什么圆上,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圆的半径,并由此归纳出圆的集合定义。
第二节石花四中冷老师的课,讲的是垂径定理。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没什么大问题,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过课标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节核心。另外推论得出上的设计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在此处卡壳。如果能细化一点,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画一条弦CD,取CD的中点M,连接OM,求证:OM⊥CD,如果延长OM、MO分别交圆O于A、B两点,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其次是具备了高效课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学生自学预习、小组合作讨论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细致。整体感觉还是老师讲的多,不过冷老师是老教师,我们同龄,思想和行为转变起来确实很困难,不要心急,只要敢于尝试,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会在高效课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安排一个课时,实际上,应该是两个课时的内容,有必要附加一节习题课。
第三节是王老师的旋转试卷讲评课。我也以“三有”为关键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即有创新、有实效、有准备。有创新是指这种试卷讲评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肖主任主持的教研会上也对试卷讲评课做过研讨,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糅合高效课堂理念上,有创新。比如先让学生围绕要求自己组内改正,自我纠正、查找错因、组内合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值得学习效仿。有实效,主要体现在错因剖析、变式练习上,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这么做,但从来没试过。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让他说,要么说忘记了不知道,要么半天说不到正点,所以每次试卷讲评效果不佳,错了的以后仍然会错。而王老师的这种方法,我觉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问题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学生疑难点的变式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一方面反馈改正效果,一方面进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维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教师通过批阅试卷必须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备课、制作课件。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特别是课件制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动前。出示活动要求,方便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师对第17题的讲解似乎不很到位,虽然有学生回答了旋转中心的坐标是(5,2),也说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学,王老师也沿用了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根据旋转的性质确定旋转中心是先找两对对应点,接着分别作两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最后两中垂线的交点才是旋转中心。其中在网格中的技巧是尽量找是“正方形”顶点的对应点,这样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线的位置。
当然对于部分是教师讲的,比如第16题和第20题的变式,我个人是赞赏的,高效课堂并不是不要老师讲,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老师讲效果并不差,怕就怕老师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新课标中,也提到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高效课堂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总之,三节课反映了老师对高效课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揣摩,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己的教学。再一次谢谢大家。
数学评课稿 篇8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是二期课改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中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曹XX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教学理念。教材的设计是注重结合具体情景,强调算法探究,重视对算理的剖析,使学生获得多种算法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一、引导学生估
教材的编排强调先估后算,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首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将一个因数估成相邻的整十数进行估算以及比较哪种估算的值更接近实际得数都不存在争议,同时基于对上半学期估算教学中已经出现了估计积的范围,考虑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延续,因此在;估一估这一环节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将教材中只需估计一个值设计为估计积的范围。这样的处理使估计的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为估而估,也更体现出教材编排先估后算的意图。
二、设疑让学生想
在自主探究,尝试算法这一环节中,强调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在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弥补了小组讨论中的一些弊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寻找策略的机会。随后的小组讨论,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各种算法的出现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由教师提出的;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引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更重要的是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组织学生说
在全班交流,汇总算法的环节中,第一次说设计了由学生自己来说每一种算法的过程和选择这种算法的理由;第二次说设计了在学生看书之后说书中四个小朋友的算法并进行分类。
这个环节将重点落在让学生说清分拆的方法和这样分拆的理由上,使学生体会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已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也就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理念。
四、帮助学生悟
在独立尝试,算法优化的环节中,有两组的因数都是质数,也就是都不能分拆为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将其中一个因数分拆为两数和的形式比较简便,同时进一步理解分拆为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相加的形式更为简便和具有通用性,同时为下节课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做好铺垫。
五、指导学生用
在应用深化环节中,设计了两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判断的第3题和第4题,与第一环节中估一估的知识相呼应,加深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的理解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学生是在有目的的进行有效思考,课堂中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计,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化,力求让学生在探索算法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
另作为数字化课堂的实践课,曹老师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让我眼前一亮。如:拍照所要的学生素材等。总之,这是一节好课。
数学评课稿 篇9
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现教与学的好课。
其一,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并以此贯穿全课始终。这就为学生架起了通往学习的桥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是学得主动。
其二,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另一亮点。比如:在总结连加的方法时,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只是画龙点睛般地加以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连加竖式的3种写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处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其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最后一道练习题,教师仅仅给出三件玩具的价格和600元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略显不够。例如:在第一轮比赛中,比较谁胜谁负,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强调要用套圈总数的多少来评判胜负,所以,从次数方面来说,男生两胜一负,说男生赢也是有道理的,教师不仅应该给予肯定,更应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找一个评判标准,这样引入新课更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在第二轮套圈比赛时,男生的两次套圈得分明显低于女生时,教师如果能在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男生还有没有赢的可能呢?”则会锦上添花。
第三,学生“说”的过程体现不够,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只满足于一、二个学生的回答,没有照顾大面积学生。
1、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2、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3、教师大胆冲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将套圈的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比赛极具开放性,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4、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先是这节课以套圈的游戏引入新课连加,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玩中学,乐中悟,更是因为教师营造了一种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让他们的热情始终高涨。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有一个环节擦掉了第一个学生的板书,这对那个学生是个小小的打击;教学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在中间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环来调节课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几个小朋友却在玩东西,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带动起来。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将连加的数学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课堂气氛良好,教师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2、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本节课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用游戏的形式将知识赋予其中,再加上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教态,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井然有序。
3、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突出算理,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做还要会说,谭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连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将算理讲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创设了“我与丁丁比赛”的教学情境,通过比赛,使学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总分也能判断分数是否超过丁丁,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练习有一定的密度,体现了不封顶,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学生回答次数过频,其他孩子发言的机会太少。其次是巩固练习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练习为主,学生动笔写的习题少。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结合不够。再有,课的延伸还可以设计得精致点。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数学评课稿 篇10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在20xx年,我在自己学校也开过这节课,感觉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不能将移动的规律找到,尤其是后进生。任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彩旗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旗、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陈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陈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 )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 )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陈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最值得借鉴的是,郑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课堂是每个人的课堂,每个活动应该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在教学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时,是否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抓住“每行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强调观察顺序。
数学评课稿 篇11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了1至4的乘法口诀,而且部分学生在家里就已经对5的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背诵下来。所以这节课李老师着重要求学生能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要求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两个数相乘的计算,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含义,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1、李老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一把小伞要6根小棒,摆2把、3把、4把、5把小伞分别要用几根小棒,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并把学生由加法计算引导到简便的乘法计算,从而引出5的乘法的'学习。
2、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或相互间发现,并及时纠正。同时,合作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情商。这节课李老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独立填写乘法算式编完乘法口诀后,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口诀,让学生自己发现编写过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纠正和改正错误。学生不仅学地积极主动,而且课堂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以多种形式巩固5的乘法口诀
老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巩固乘法口诀,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建议: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如果能再多融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习数学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中,就更好。
数学评课稿 篇12
陈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吴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这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
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陈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四步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数学评课稿 篇13
听了刘xx老师《方程》视频课,收益良多,感触颇深。这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刘老师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教学开始刘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方程有什么问题,实际实在摸底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着展示天平,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发现方程
教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关系?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刘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00、2=5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00、2=5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做几道判断题,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营造探究氛围 ,引导合作交流
刘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方程建立的过程;通过老师给出实物图让学生编写方程、再互相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在概念建立后,让所有学生都掌握编写方程的要点,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学生自主编方程,体现了不同人学习数学的不同感悟。
总之,为了使学生获取 “ 方程的意义 ”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数学评课稿 篇14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的着重研究的内容。教学中,吕波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自然亲切的教态、清晰的教学流程与层次、有效的教学策略均令参与教研的老师们印象深刻,特别总结几处亮点,与大家交流:
1、注重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既熟悉又相当的陌生,他们最缺乏的是对大数的感性认识。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导入部分引用孩子们生活中丰富的大数实例,这样的导入贴近生活又直奔课题,简洁又富有实效,一开始就把孩子们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同时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与决心。课尾阶段,吕老师又列举了宁波各县、市、区的人口分布情况,特别是用线段图的方法,通过数形结合和孩子们的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进一步建立数感。通过感受一亿有多大,进一步使孩子们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的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吕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教学。譬如,引导孩子读数时先读后四位再读前四位;从记数器读数到数位顺序表引入等等策略都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3、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借助记数器探究十进制计数法,进而自然地引出数位顺序表;通过倒着数、顺着数,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百万百万地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数把数位、计数单位、数级、进率等重要概念掌握、理解得十分清晰、透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数学评课稿 篇15
xx小学的顾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堂十分精彩的课——《数学乐园》。《数学乐园》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以内各数的认识》中的最后一课时,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顾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领会的:
一、素材选取巧妙,体现主体地位
课前,顾老师已经让学生把最喜欢的数字宝宝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了。课上,顾老师就是围绕学生的这些设计来展开的,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素材取之于学生,也用之于学生,同时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同学的设计产生好奇从而引发思考。当然对于这些素材,顾老师事先进行了整理,把它们分成了几类。课上先展现了“12”的几种表达方式,通过对12的描述复习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再通过猜数的方式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加深。
二、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本来这样的整理复习课是比较枯燥的,也没什么东西好上。但是本堂课顾老师就利用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玩的心理,设计了飞行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可以用来玩,而且那么有趣,好玩,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课。所以本堂课上学生玩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的氛围相当浓厚。
三、教师教学严谨,设计周到细致。
教材上的数学乐园设计较为简单、笼统,规则也不是很清晰,真正操作起来会遇到不少问题,如回答不出的问题怎么办,不确定答案的问题该怎么办……这些细节教材上都没有处理的方法,而顾老师很细致地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重新设计了游戏,制定了新规则。考虑到要让学生顺利地进行游戏,必须先弄清楚游戏规则,顾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在介绍规则上,先是视频演示,再是图文讲解,保证学生游戏的顺利开展。她还设计了错题区,集体反馈错题区存在的问题,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设计非常新颖,打破了常规课堂模式,让我们听课老师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数学课还能这样上,学生可以这么喜欢上数学课。这一堂课,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高效课堂。
数学评课稿 篇16
课题: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课型:展示课+反馈课
授课人:高丽
地点:乔集中学八(7)班教室
过程简介:
课前每组把本组要处理的知识或题目提前写在各自黑板上,先由四个小组处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其中一个小组陈述课题,两个小组通过描点、连线、画图,画出两个不同类型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最后一个小组根据前面的图像得出了结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第二阶段是由两个小组应用所得结论,处理课本上的.两个练习题
第三阶段是五个小组分别用一个题目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使学生的知识运用有了进一步提高。
第四阶段是一个小组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最后老师布置了作业。
优点:
1、整体感觉是学习过程逻辑清晰,小组分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学生配合好,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充分小老师角色非常到位,有讲有问,学生回答积极配合;
3、教师穿插点评、补充、总结、讲解,少好精;
4、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知识应用、扩展部分、总结部分。前后紧密相连,由易而难,步步推进;
5、充分体现了杜郎口模式的10+35原则、学生为主体原则、分作协作原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
建议:
1、第5组在提出如何用简单的办法画函数图像是,老师不应代为回答,动员其他学生回答,并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2、第6组有个同学在讲解不清楚,老师不应代为讲解,应动员其他学生来讲;
3、扩展的题目有点偏难过繁,拔的太高。
借鉴:
把展示课与反馈合二为一,不同组分领不同类型的任务。
数学评课稿 篇17
本课的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代数法的优越性。
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老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名著中的数学问题上,感受古代数学文化。
新授课用的是讲授法,讲授了假设法的解题方法,使学生明白了:把1只鸡换成1只兔就会多2条腿,10里有5个2,所以多余10休腿就可以给5只鸡每只添上2条腿换成5只兔。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此方法,效果很好。接着学生又尝试假设都是兔,自己解决了问题。
建议:在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一种是假设都是鸡,一种假设都是兔。
相同点:都是把两种动物化成一种动物来研究,把繁琐的尝试过程化成了简便的算式。
接着教师又讲授了列方程的方法,这个内容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建议让学生自己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可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如何解这个方程上,以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解出答案后可让学生不尝试验证:4×5+2×3=26(只)。
到此建议教师作一个小结,比较假设法和列方程,来体现列方程的优越性。使学生初步体会代数的方法特点是:数量关系明确,便于理解。假设法需要进行调整、替换;列方程不用考虑怎样调整比较简捷。
练习的设计注意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总之,教师老态亲切、自然,讲授条理清晰,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评课稿10-10
初中数学评课稿02-19
小学数学评课稿03-01
数学方程评课稿04-20
初中数学评课稿12-28
《数学乐园》评课稿07-23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10-12
数学《比应用》评课稿09-07
数学评课稿(精华)10-09
数学《统计》评课稿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