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2023-10-18 稿件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桥》评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1

  3月31日,有幸聆听了由我们林活老师执教的《桥》,让我们大开眼界,学有收获。这里我想着重来谈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桥》后的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崔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林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郭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林老师让学生读“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木桥 ”等词语,想像山洪灾害时,人们跌跌撞撞地冲向唯一的一条通向生命的木桥的后果,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始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林老师在后来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林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感悟党支部书记这个高大光辉的形象时,林老师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他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时让学生说说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了?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感悟到老汉是一个镇定沉着,临危不惧的人。第三层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读着老汉的举动,又有哪个字印入你的眼帘?读着读着,又感悟到了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光辉形象。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林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林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不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林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2

  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16课《桥》,它是一篇精讲课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高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首先强调了很多遍的问题,还是出现错误。幻灯片中不要出现问题答案,这件事强调过不止一次,但效果不好;课堂提问学生指读太多,学生没有全都参与进来,这样下去,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所有要讲的内容都在幻灯片中,学生没有看课本的`机会,导致讲课与教材分离,学生会对课文理解不透彻;在导入课题时就应该板书课题,这一点也做得不够好,课后交流时他说是又忘了;讲课时,重点词语应当跟随句子,讲句子时指明提示一下,而不需要单独解释词语,导致句子与词语分离,无法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意思,无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老师在提问“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时,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从哪里体会到的,让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用心感受一下,最后齐读一遍;在讲课时,提倡多种方式读,而不是单一的指读或齐读,还是没有领会高年级学生自学要领;讲课时,应当着重讲重点内容,不重要的一笔带过,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突出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时,要按照开头怎么样,中间怎么样,最后怎么样,这样的顺序去讲,而不是囫囵一大片,无逻辑可言。总结完这些不足之后,我希望这位实习老师能够认真反思,争取下一堂课有所进步。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3

  20xx年3月23日我在红旗实验小学瑞安优质课评比活动上,听了李中华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李中华老师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课堂无可挑剔,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记得一位老师说过,作为一线教师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李中华老师执教《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李老师的课朴实又出众,他没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来渲染洪水侵袭村庄的场面。但是,老师直面主题,清晰明了,明确目标,集中感悟,很好地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实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课堂和掌握学生的能力。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从预习反馈开始

  李老师没有用花哨的导入,矫揉造作。在用一句简单的话引出新课题后,就开始进行预习反馈,从抓住文章的关键短语入手,分为描写洪水的短语、描写人的短语、描写汉的短语和关键词入手,通过字词学习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走进文本,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之后,让学生概括写作顺序和内容。这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在学生脑子里有了对四幅画面的大概轮廓想象。之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 ,展开对第一幅画面的进一步感知和联想。他要求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划出“水猛”的句子,用“﹏”划出“人慌”的句子,用“ ○”圈出深深感染你的字词,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秘密,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简要批上你的体会。

  李中华老师的课题上简简单单,非常明了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他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使学生进入文本快,掌握文本也快。

  二、本本分分为学生——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李老师首先以第一段为例,提问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在此,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感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恰到好处。比如,在评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句时, 老师抓住“泼”,“倒”两个关键字进行语言感悟,李老师让学生用“注”,“泻”进行比较感受;此外,感受句子特点上,李老师将句中句号改为逗号,再次让学生参与课堂,去感受此时用句号的好处在哪里。

  在感受山洪可怕时,李老师虽没有播放《山洪暴发》等这样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但他通过语境、情景设置,让学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处当时环境时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这句,提问学生,“如果是你,夜里惊醒,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你会怎么想?”等情景创设,让学生如入此景此境,让学生自主参与想象,联想,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场景,这时李老师又追问学生,他们会怎么喊呢?。再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提问:“你想,一个村庄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让学生去感受人们的惊慌奔跑、混乱无序的场面。在这堂课教学中,李老师擅长于用言语去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悟情。在此过程中,李老师不停地进行朗读指导,每品一句就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从读中进一步悟情,生情。李老师在课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教导学生要始终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为最终目的。

  三、扎扎实实求发展——少讲多练、以读促悟,感悟形象

  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四分之一时间,李老师在充分让学生感受水猛人慌语段后,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汉。在这里李老师通过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引导,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课堂中,李老师做到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带着理解、感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场面后,结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读,非常流畅地引出下文关键人物——老汉。老师不用说文章采用对比等手法突出老汉形象,学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对比出了老汉的临危不惧、镇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学生早已经感悟到老汉这个人物的高大。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种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4

  李老师的课,每一次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昨天,听了李老师教学的《桥》一课,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教学每一环节都围绕“桥”展开。从开始的“回顾课文中的桥”到“直奔有形之桥”再到“探索无形之桥”、“感悟生命之桥”,每一个大环节,小环节都围绕桥进行,并点出了“党支部书记就像一座桥”,这样的'设计既巧妙又合理,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走进人物内心。特别是小练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说儿子啊———”,“儿子瞪了父亲一眼,说父亲啊———”,等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对比句子读、三个感叹句的多次读、理解读、教师抓住了重点字、词、句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朗读,不仅朗读的多,而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学习。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5

  这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参与听课,评课的全过程。整个流程下来,我感受颇多,由于自身是教高年段的,所以对于叶老师的课,有了更多的领悟与反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这堂课就像叶老师本人的性格那样——利索有力,荡气回肠。

  一、人物形象体会“利索有力”

  《桥》这篇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叶老师在教学情节的设计上,删枝剪叶,非常利索地抓住了老汉这一形象进行重点体验。

  首先让学生通过对“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等句子地复习与深入研讨,体会洪水的凶猛,从而反衬出老汉的沉稳,冷静。

  紧接着,再通过对老汉“父亲和党员”的双重身份的矛盾的解读,体会老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高风亮节的品质。在这里,叶老师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只抓出重点词句来研读。如用补充空白的方式填写“老汉的_______像一座山”,学生回答得非常精彩——“老汉的威严像一座山”“老汉的形象像一座山”等等,在训练语言的基础上感悟到了老汉的高大形象;再如用抓重点字的方式,出示“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叶老师让学生说说老汉这一“揪”,不仅“揪”出了小伙子,还“揪”出了什么。学生被“揪”字紧紧抓牢,感悟出了老汉的这一动作包含着他的高风亮节与果决等等。此外,叶老师还通过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儿子,他更是一名党员。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接着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仅剩下父子的时候,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学生在两句话的对比下,很自然地感悟出了老汉的矛盾心理,再次深刻地体会到老汉高尚品质。

  最后,叶老师有特色地出示了一首诗,一首歌颂老汉的诗。这首诗的出现恰倒好处,浓缩并升华了学生们的情感,也让课堂落下了非常诗意的帷幕。

  整堂课重点放在体会老汉的品质,感受老汉的情感。

  二、情感体验“荡气回肠”

  叶老师设计的这节课,科学地运用了多媒体的功能。在课前活动中,播放山洪爆发的视频短片,让学生重温第一课时的情感,铺垫第二课时的学习。在课堂的研读中,气氛异常紧张时,叶老师选用节奏急速的曲子来烘托。在课堂的尾声中,则选用哀伤,悲凉的曲子。从山崩地裂到紧张急促再到哀宛抒情,最后以一首诗结尾。学生的情感也跟着跌宕起伏,最后归于哀伤惋惜。

  总得来说,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不仅包括叶老师这节课出现的`闪光点,也包括叶老师身上出现的新教师共同有的不足之处。这些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比如教师的课堂语言该如何引导学生。在研读“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中的“揪”时,叶老师提问老汉“揪”出得不仅是小伙子,还是什么。虽然叶老师原本预设学生去体会出老汉“揪”出了党员的高风亮节,“揪”出了老汉的果断等,可是这个提问显得很含糊,让学生发生歧义。所以才有个别学生误会了,回答与此相偏离。这是教学对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要精练,提问要明确的要求。另外课堂上的语言还包括评价语对学生的引导。新教师缺乏经验,难免出现评价语贫乏,所以我们以后应该向优秀的教师多学习这方面的东西。

  对于评课,我也是刚起步,外行的很。只发表了浅薄的观点,希望能向各位老师多多学习。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6

  我听了叶扶芳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桥》是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为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一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情景创设,感受山洪可怕

  课一开始,叶老师就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

  2、感悟形象,学习写作手法

  在分析老汉临危不惧的形象时,叶老师给出了两段话(一段是课文中老汉说的`话,一段是教师自己扩充的老汉的话),让学生比较哪一句好?让学生学会体会到“人物的语言要结合当时的环境”;还有后面叶老师也提及到“‘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放在最后是为了设置悬念”,这样就涉及到了写作的部分,很好。

  3、以读促悟,感悟人物高大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以下的几个观点,很不成熟,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老师们共同商榷。

  1、课前的走动会不会过于频繁呢?

  上课伊始,老师就在台前拿着话筒频繁的来回,这个学生好了坐下,老师又跑到那边的学生那把话筒递过去,这样的走动会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为什么老有个身影在前面不停的晃动呢?

  2、“父子”关系的引导会不会过于混杂了?“父子”关系应该是最能体现老汉大功无私的形象,但叶老师在这层神秘面纱的揭开上面,并没有起到文章设置悬念而产生恍然大悟的那种感觉,并不是学生层层感知出来的,而是老师在教学中讲出来的,这样子的做法会不会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一些磨损作用呢?

  3、在体现党员身份的逻辑上会不会有点牵强了?课文当中没有明显提及到老汗是党员,但只要我们明眼人抓住课文当中出现的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这几个词语就能知道他本身就是个党员,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角色是不是应该涉及到呢?要不我们从哪知道他是真正的党员呢?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7

  课堂上,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交流碰撞,习老师摆正自己了的位置,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精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当演员,当课堂的主角。学生们去自己寻找答案,去思考,去分析、归纳,能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和被激励中。

  习老师紧扣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一大弊端,学生融入不到学习环境中去,课文的重难点自然就难以体会。习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设计,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文本,从阅读者到当事者,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真情倾诉后,教师深情地总结,既水到渠成地点明了主题,又升华了中心,可谓一箭双雕。

  从教学技能上看,习老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分解,课堂教学组织、调节等。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流露出的浓浓的情感,深深地牵引着每位在座的同学。

  当然,习老师这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个别教学点上,还需要打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和训练语言的层面,还要强调情感训练,强调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力求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受到强烈感染。

  2.课后拓展练习,给小小说写结尾,教师可以不需要出示预设的内容,这样可能会限制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8

  这次王老师评的是xx一小学洪xx老师执教的《桥》。

  《桥》这篇小说,大概是五年级的课文吧,我也曾经讲过。

  看过课堂实录后,洪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巧妙设计对比阅读。将描写洪水的一组词语与描写老汉的.一组词语进行对比阅读。

  二是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课文的插图上,通过读图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

  王老师的评课也让我收获了两点:

  一是语文课堂要渗透“语文知识”,强化文本秘妙。洪老师的课开篇就利用课后的一个学习提示——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将课堂焦点迅速集中。

  再联想到之前的多篇课堂实录,好的课堂设计大多都化繁为简,直接从教学提示入手。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研读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文本,千万不要舍本逐末。

  二是朗读的重要性。众多的优质语文课堂都在强调朗读。齐读、范读、个人读,反反复复地读。从读中去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体会情感。朗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9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彬县教研室去年出台了以“五个控制参数”(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学生个体参与率、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练习的量、度、序,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为评价依据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两种要求同时交集在了教学目标达成这一重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越高,说明教学越是有效,乃至高效。城关小学刘花娟同志在“彬县小学高效课堂‘说——讲——评’活动中为全县教师示范的《桥》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将两种评价标准巧妙结合,夯实了教学过程,促使三维目标高效达成。下面笔者具体对此课做一点评。

  一、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桥》的执教者设计教学时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了学生这个主体,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找出了描写洪水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悟,逐渐感受到了洪水肆虐,势不可当,村民处在万分危急的情势之下。接着又层层深入,在学习老支书“疏导撤离”“以身殉职”内容时,继续放手让学生自读,圈点划写,把最受感动的句子划出来,写上自己的体会。抓住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读、说、思中逐步感受到了老支书无私无畏、心存大爱、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点拨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狠抓语言文字训练,落实知识技能目标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桥》的执教者紧紧围绕“工具性”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高效达成。

  一是知识目标达成度高。先后让学生理解“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一座山” “拥戴” “清瘦” “鞠躬尽瘁”等词语意思,体会三个感叹号的用法,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冲、揪、喊”和比喻句、拟人句,对“桥”的含义以及很多句子的理解层层深入,将知识目标扎实落实。

  二是技能目标达成度高。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目标。教学中学生听老师讲,听别人读、说,自己读、说、写,尤其对读和写进行了重锤敲击。多种形式读文,读句子,读段落,引读、个别读、集体读,默读,大声朗读等,学生先后两次当堂书写,写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总之,本课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知识与技能目标高效达成,语文真正姓“语”了。

  三、适时渗透学习方法,达成过程方法目标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掌握,更重视其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因此,“过程与方法”也成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

  一是教师施教过程中,通过组织、点拨、引导、讲解、提问、播放课件、煽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绪氛围中达到了思维的碰撞,不知不觉受到了情感熏陶,心灵的震撼,价值观的提升。

  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沉下心来,走进去读书。” “抓住重点词句” “多读感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等读书的方法,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高效达成。

  四、教材处理新颖独到,情感目标达成度高

  “胸中有丘壑,高屋来建瓴。”促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能力。教材处理恰到好处,教学效果即会事半功倍。《桥》的执教者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将教材做了整体把握,然后按情节变化分成两部分,即“洪水肆虐,情势危急”和“老支书疏散撤离,以身殉职”,从背景渲染到主人公出场,为后边主人公形象的逐渐高大做了铺垫;第二部分处理由“疏导撤离—— 以身殉职——祭奠英灵——深情赞桥,使学生经历了对老支书由“陌生——熟悉——敬佩——怀念”的情感旅程,与文本的作者谈歌、与获救的村民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课件悲情音乐的播放诱发了学生潜在的情愫,使学生情绪达到了高潮。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学生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教师适时导写:“把你最想说的话先写下来,再交流给大家。”“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得以实现。价值观目标水到渠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桥》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参与率高,课堂练习穿插在各个环节之中,量、度、序把握适当,夯实了教学过程,高效达成了三维目标,仍然存在自主学习放手不够大胆的问题。这是目前小学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 10

  这个星期,我们听了欧阳老师上的《桥》这一课,欧阳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完整、巧妙。课堂处理得基本上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欧阳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导课之前,欧阳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把听课的老师都带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欧阳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课前几分钟时间,就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欧阳老师在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

  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

  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他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欧阳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品读中,层层递进。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桥》评课稿】相关文章:

《桥》评课稿10-11

《桥》评课稿08-20

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10-27

生命桥评课稿04-17

小学语文评课稿06-20

小学语文评课稿05-26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03-16

《桥》一课的评课稿12-23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05-19

小学语文课评课稿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