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1
x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的内容。通过与x老师的交流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x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脸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节课中,x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在立体中的团体操队形问题、联系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购买鸡蛋和购买水果问题、照片问题以及作文本字数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变的更加主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来一座畅通的桥梁,使学生切实的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2、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例题学习中,x老师首先提了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运动会方阵每行10人,8行共多少人;每个方阵80人,3个方阵多少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快能说出计算过程及答案。将这两个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时很自然引出了两步计算的题,学生这时再进行计算思路也很清楚。在后面的练习中,x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作文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6个字,请学生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之成为两步才能完成的应用题。在做这道题时学生很自然会在脑中过一遍解题思路再提问,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3、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x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服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这样学生增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人人思考的无限空间。
4、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思维过程,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无疑是教学难点之一,而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验证。因此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x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说说每一步应用题的依据,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暂时,其他学生或老师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总之,x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x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2
10月29日上午,受学校领导指派参加“四校教学研修共同体”的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一上午学习了两节三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一因为是新教材,二因为我是任六年级的数学课,对教材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到位,所以说对两位上课教师的课,谈不上是评课,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这两节课各有所长,各有特点,王xx老师的课侧重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王老师的课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形成。王xx老师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一些找规律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打下基础。课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动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如: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正方形和圆片,要做到一一间隔等),动笔圈一圈(一只小兔和一朵蘑菇圈成一组等),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等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就很值得我学习,我平时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够好。但是我觉得这节课中教师讲的有点多,学生说的太少了,低年级的学生爱表现,学会了一点知识他们就爱炫耀,练习时就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把学到的内容向老师、学生好好显摆显摆,这样不就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了吗?
王老师上的是“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段内容并不是给学生建空中楼阁,学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从条件出发”的知识,而且在一年级的.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中,已经渗透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例题是图中有2个小朋友在浇花,又走来3个小朋友,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条件出发(又走来),只不过那时学生的思考还处于经验阶段,并不知道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但又支撑着问题解决所应用的策略。而王老师在处理这段内容时,他把例题的条件一个一个的出示,每出示一个条件,就在下面划上红线做上标记并且写上条件一,给学生以适当的暗示,而且教师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问学生从这些条件当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向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地方不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学生的引领,都值得我学习,也许对于一些老师来说还不知道该怎么向学生讲明这是“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王老师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抓住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多么精彩的一次学习大餐哪!
学习完这两节课我的最大感触是:教师怎么教可能只是一种形式,如何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才是根本。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参与度究竟关注了多少?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3
第八周星期三上午第二节,在黄冈镇第二小学听了黄玉玲老师上的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这一次上的课比前一次更流畅一些,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容量小了,教学思路更清晰了。
纵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的。一是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身学习活动中。《王老先生有块地》这首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习。二是教师能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黄老师在出示情境图后,依次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图上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数学问题,直接把答案就给说出来了;但是黄老师并不着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通过模仿,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用符号在图上表现出来,并让学生列式解答、检查、口答。学生经历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较强的激励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教师又善于启发学生表达,比如,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之后,教师要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个符号所表示的意思,沟通了算式与情境图的联系,同时也训练了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环节虽然采用小图片作为奖品激励学生,但是似乎看不出学生的.兴奋点,因此练习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中个别学生并没有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二是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看图列式之后,全班交流,大多数学生回答:4+2=6,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还可以2+4=6,这时,黄老师表示肯定,并说:“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显然,黄老师在这里说这句话是不对了。不应该把“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这一个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说出他为什么要那样列式,也许会更精彩。此外,在练习的环节,黄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用加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学生所举的几个例子都是1+1=2的,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算式。
总的来说,黄老师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的。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4
xx月xx日,听了常老师执教的《用数学解决问题》。常老师联系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动手操作,举例等方法,顺利地为学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式子的由来,教学效果良好。
一、常老师能够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认知占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首先应用课件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明白怎么列出式子,然后利用学生动手摆学具,举例等方法,更加让学生明白加法是把两个数量合并在一起,减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为基础,学生掌握很好。
二、作为一年级学生,能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摆学具,明白题意,列出正确算式,确实令人吃惊,这可以反应出常老师的平时的引导有方。
三、奖励有效,有价值。课堂教学中,常老师利用奖励星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的激励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要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正确解答才能得到,显出星星的价值,更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的兴趣。
四、常老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低段学生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常老师从细微的习惯培养抓起,注意倾听的习惯,大声回答问题的习惯,正确的坐姿等等,常老师善于运用儿童化语言,以和蔼的语气提示学生的习惯,如沐春风,感觉特别亲切,学生的表现当然令人咂舌。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5
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别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重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猜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兴趣也在猜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入,从基础知识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了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知识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知识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根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1”,让学生猜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第二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直接让学生观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教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注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直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6
“解决问题”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在呈现形式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快乐的游乐园,提供了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看木偶戏、丢沙包等丰富活动的信息资源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呢?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材呈现的形式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围绕“喜欢什么活动”的话题,从与学生交谈周六、周日喜欢到哪儿玩,喜欢玩什么,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认真观察的积极性。教师说的'“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准备。
2、提出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并能大致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和有关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解答问题。
(1)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解答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发现同学们是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主动获得知识。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鼓励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而且鼓励学生大胆讲一讲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你是怎样想的?”。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解答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有的学生会运用小括号来解决问题的例子说明,现在社会已初步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丰富的,而不是只从学校、教师那儿获得。因此,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同时也说明只要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及展示的平台,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过程可能就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基础”扎实,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7
听了靳老师讲的这节解决问题的课,我感觉最大的亮点是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环环相扣的课堂,能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提升知识的运用。教学中,靳老师从刚开始的温故互查环节,就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然后让学生以这6个步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从出示的例题,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完成。每道题都分析了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讨论,并尝试列示。解答完后提出还需要检验。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解题步骤:整个教学环节都贯穿在这一环境中,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同时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靳老师紧紧围绕教研主题主题“重点导学、疑点导练”,教学目标明确,在导学时言简意赅。例如:每一道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去共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解决问题,成就了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觉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课上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知识。在教学中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议:1、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2、有些题可以适当的计算一下。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8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上台用“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大杯”的过程,同时说说怎样求各种杯子的容量并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在教学例1后增加了如下练习:课件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达能饼干的广告,在广告中得到了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这一数学信息,由此引入练习题,小明早晨吃了12块饼干和一杯牛奶的钙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顿时也活跃了起来,再加上有例1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换“8块饼干”的解题策略,这样,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对几个重要环节成功处理后,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难题是处理好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练习多些的话,会更好。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9
本课内容主要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试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自己尝试设计使双方都公平的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游戏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学生在二、三年级学习可能性时已经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也有了一定的概率观念,但有些是错误的。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到底积累了哪些经验?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达到的学习起点在哪里?是我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从课前调查可以看出,判断简单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的方法并不难,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已经能正确判断,但是一旦游戏的规则比较复杂,判断起来就有点困难。同时,对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所以游戏规则公平这一因果关系只有模糊的直觉,但体验不深,没有清晰的认识。
针对这种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试验,帮助学生建立“可能性相等和游戏公平”的理解,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掌握判断游戏是否公平的方法。
2、会自己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理解能力。
3、通过对游戏活动中的'数据分析渗透概率思想。会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应是本课重点。其难点是会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的规则。
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因此通过熟悉而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或游戏,让学生亲临随机环境,亲自试验和收集数据,帮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丰富对游戏公平性的认识。所以,动手试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方法。正是因为可能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判断简单游戏的公平性的方法并不难。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玩游戏需要公平的需求,经历可能性相等的产生过程,加深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同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也就在学生理解可能性相等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
教学中,我设计了“创设情境,产生需求——活动体验,理解“等可能性和游戏公平”。——拓展应用,制定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组的所有老师对我这节课的大力支持,也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10
这次优质课活动中,我听了麻晓菊老师设计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是一堂实效性强的、结构完整的复习课。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以练为主。练习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维的价值。练习题也非常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练习到拔高练习,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这节课中,麻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知道单位“1”求对应量,以及求单位“1”的量等等。让学生根据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题方法;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实现师生的民主与平等关系,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体现了以练为主。
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性,知识对比训练扎实,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练习,体会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麻老师设计的这些练习题都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增加优化训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11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用乘法两步解决问题》一课,体会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陈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12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用加减混合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受益匪浅。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有待我们学习和借鉴。雷老师虽已年过五旬,但他不服老的敬业精神,以及课堂上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所有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还注意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从整体上看,他们都完成了教学任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处理得好:
一、课前复习练习。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而且要长抓不懈。
二、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美术兴趣小组作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三、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例5时,教师注重了三个环节的教学。
1、在“知道了什么?”环节教师重在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个问题是“美术数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时明确两个数学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生少5人”。
2、在“怎样解答?”环节中,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较为容易。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重点,关键要教学两点: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义,即就是求美术小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是多少人;二是要通过分析,会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作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用“14—5+14=23(人)”解决第二个问题,也予以肯定。
3、在“解答正确吗?”环节,教师重在梳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等。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与方法进行相应的梳理,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加、减法计算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注重知识的拓展。
通过4道巩固练习,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并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总之,雷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数学语言简练,很具有感染力,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同时,他教态亲切自然,注重课堂中的评价语,师生关系融洽,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专注,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 13
1、本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设计逐步推进的教学进程,层层推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完整地递进地经历了:体验、探索、综合应用、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经历了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2、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者在教学例题1和例题2及相应的练习中做到有目的、有层次地设置疑问,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解疑,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直到掌握能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你认为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反思,学生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进一步深化了策略。
4、课堂结束时主学生自己小结,给每个人提供了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的机会,并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编写的数学问题,既富有情趣,又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本节课的解决策略,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5、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性评价,有效关注了板书设计。
建议
1、对课中关于“一半还多一张”这一题可再深入地研究,可以和“一半还少一张”进行对比,进一步来突破这一难点的。
2、课始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例1果汁容量教学也可采用实物,增强具体形象的感知。
-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相关文章: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12-07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热门)08-17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15篇12-07
《解决问题》评课稿09-04
《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13篇)06-22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评课稿06-04
《解决问题》评课稿15篇(推荐)10-17
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23篇)09-13
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22篇)07-28